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土块类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与田野有关的制造相关论文发表

本论文是一篇土块类有关论文发表,关于与田野有关的制造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土块及棉花及驾驶员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土块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难和不易啊!
在车上挨了三天两夜后,终于到了阿克苏,后又经一番艰难找寻才到了29团修造厂.陈学庚对接待他们的人说,我们来的目的就是看看你们的水力测功机,希望能满足我们的这个要求.因为都是兵团人,他们的这个要求得到了29团领导的同意,并马上领他们去看那台水力测功机.
进入车间看见那台水力测功机的一瞬,陈学庚的内心一下子泛开了一种冲动,那台水力测功机不但通体崭新,而且在灯光下泛出明亮的反光,他恨不得扑过去抚摸一把.那台水力测功机是由湖北马房山工学院设计制造的,其外观设计和内部结构在当时堪称一流,把陈学庚这个迷恋机械的人诱惑得不能自已.
当他和同事对那台设备仔细观看一番后,内心的那种因为亲眼看见了这个让他们魂牵梦萦的机器而激起的兴奋感马上转变成了一种恐慌.他们之所以恐慌,是因为那台机器使用了某些先进技术,它的构造十分复杂,要想了解其结构,看一看、摸一摸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必须把它拆开,才能从外向里一一看个究竟.
29团的人觉得他们看完了,便热情地说,走,晚上团里请你们吃饭.
但陈学庚一行几人却站在那台水力测功机旁不动,提出了一个让29团人大吃一惊的请求:因为技术原因,能不能将机器拆开让我们看―看.
29团的人没听完他们的陈述理由,就不高兴地说,我们刚买来这台机器,而且就在你们来之前不久才安装起来,还没用呢,便拆下来让你们看,这不是开玩笑吗
陈学庚诚恳地说,如果不拆开看,我们就不能了解机器的原理,我们这一趟就白跑了.
29团的人觉得他们从北疆跑到南疆来确实挺远的,在路上吃了那么多的苦,如果不让他们拆开机器看,他们便真的就白跑一趟.但好端端的一台机器,一次都没有用就被拆了,真的是太让人不忍心啊.
陈学庚说,我们保证拆开看过后,完好无损地安装上,而且不让机器受一丝一毫的损伤.再说了,拆开后我们可以一起研究它的结构,以后如果你们遇到什么问题,一定会心里有数,不用再拆开看了.所以说,这次拆等于是避免了下次拆,是好事情.
他的这番话打动了29团修造厂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他们同意了陈学庚一行人的请求.
拆开那台水力测功机后,陈学庚和同事如梦初醒,长久凝结于内心的疑团顿时一一化解开了.他们抑制不住兴奋,连夜用黏土拓制出了那台水力测功机的关键部位结构,并绘制出了图纸.
向29团的领导和技术人员道过谢后,他们急匆匆乘坐上了回乌鲁木齐的夜班车.夜班车的速度仍和来时一样,但陈学庚和同事们的心情却很好,觉得坐夜班车也是一种享受.此行一切如愿,回130团后只需依照图纸仿造即可.
然而,回到130团后100多天过去了,陈学[1][2][3][4][6][7]庚几人倾心做出的样机试车始终没有成功.一定是对那台水力测功机的仿制不到位.陈学庚不甘心,再度前往南疆,计划对那台水力测功机的关键部位结构再次了解一下.
如何了解呢,当然还是老办法――拆机器.
机器像人一样,经不起折腾,29团修造厂的技术员一看他们又来了,眉头便皱了起来.果然不出他们所料,陈学庚又提出了要拆机器的请求.他们心疼那台水力测功机,连连摇头不肯拆卸.
三番五次请求,均得到了拒绝.
无奈,陈学庚便只好让步,他觉得让人家再拆一次机器确实也说不过去,便提出能否多给自己一些时间,跟机钻研一下.同为兵团人,这个要求得到了29团人的准许.看吧,只要不拆机器,看多久都行.
陈学庚和同事对那台水力测功机的结构逐一钻研了解,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经过昼思夜想,苦苦钻研,终于寻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台水力测功机的原理是依靠两对相向安装的叶轮,一个安装在壳体上,受力后根据作用力大小带动壳体倾斜一定角度,根据壳体倾斜角度的大小在指示盘上读出受力数据;一个安装在水力测功机主轴上,工作时与发动机连接,高速旋转.两对相向安装的叶轮由两片闸瓦隔开,打开闸瓦,叶轮表面相对,工作时互相切割水流,形成阻力.
问题找到了,原来在闸瓦打开后两对叶轮未完全相对,所以两对叶轮工作时不能切割水流,形不成阻力.
他兴冲冲地返回130团,马上投入了研制中.很快,便将水力测功机成功研制了出来.
陈学庚在机械研制的路上迈开了步子.之后的几年,他先后研制出了缸套离心浇注机、缸套粗加工卧式镗床、C620车床、制砖机、大型移动式顶车机等设备.其中水力测功机小批量生产,供周边团场修理厂使用,解决了当时修理设备不足的难题.他在兵团乃至新疆顿时声名鹊起,很多人都知道130团出了一个年轻的技术革新能手,他的名字叫陈学庚.
1978年,陈学庚因为在科研方面成绩突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研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首次获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荣誉,并光荣出席自治区科技大会.
7、铺膜播种机
20世纪80年代初,王震来新疆视察,倡议从日本引进地膜棉栽培技术.
新疆的农业,首先是棉花.南、北疆的气候十分符合植棉,大量土地都被用来种植了棉花.棉花于中国,于新疆都是一种荣耀――中国是世界上的纺织大国,新疆是中国的棉花大省.现在,新疆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优质棉基地.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主要产棉区还在黄河、长江流域,地处天山山脉一线的新疆的棉花产量还无法与这些地方的产量相比.从新疆的气候和地理因素而言,其非同一般的温差、干旱和光照条件均比黄河、长江流域要强很多,但为什么却没有产量优势呢
原因在于种植水平落后.
王震对新疆是有感情的,尤其对兵团有着格外深的感情,他高瞻远瞩,认为新疆的棉花大有发展前途,于是便倡议从日本引进地膜棉栽培技术.这一倡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快,兵团系统组织人力物力,先后在石河子七八师农科所和下野地试验站两地尝试种地膜棉花.在这之前,人们一直靠传统种棉方法,现在,要用新的方法种棉了,大家的心情都忐忑不安,不知结果会如何.
紧张的企盼过后,终于等来了一个让人们惊喜的结果――地膜棉取得了亩产115公斤的惊人成效,这个成绩与当时新疆棉花亩产不到40公斤相比,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人们一下子对从日本引进的地膜棉栽培技术刮目相看,强烈呼吁尽快将地膜覆盖栽培新技术引进新疆、引进兵团,以使棉花产量大幅度提高.
很快,人们的期盼得到了回应――石河子七八师农科所和下野地试验站地膜棉试种获得高产.于是,兵团系统的各植棉团场和自治区各植棉县市深受震动,各地均把目光投向石河子七八师农科所和下野地试验站,希望能将技术引进,在本地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新技术,以获喜人的收获.
但就在这时候,问题出来了.没有机械覆膜,如果像以前一样靠人工铺膜和播种,一天下来最多能完成0.4亩地的工作量.这样的操作方法解决一些小面积的试种尚可,如果对大面积的棉田实施则杯水车薪,一天干下来,宽阔的农田仍了无尽头,人只要望一眼远处的地头,便会全身没有了力气.同时,还出现了一个麻烦,因为要在地膜E点种,种棉的团场职工除了手持点种器一下一下地点种外别无他法.人们埋怨说,这样的进度还不如以前的老办法快呢.牢骚刚发完不久,人们又发现点种器把双手磨得起了很多血泡,一阵阵钻心的痛迫使人们不得不停了下来.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兵团司令部对此十分重视,认为遇到困难不解决的话,问题就会接二连三地出现.于是,兵团司令部下了一个命令,所属各植棉农业师局尽快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攻关,解决地膜覆盖植棉机械化问题.
很快,各植棉农业师局成立了20多个铺膜机研发组.
在农七师130团机械厂,陈学庚率先研制成功大型膜下条播机,可以进行播种、铺膜的联合作业,日功效达到150亩.此大型膜下条播机的特点是先播种,后覆膜,待棉花出苗后将棉苗从膜内解放出来,然后对膜孔封土.
播种和铺膜的问题解决了,但很快新的矛盾又出现了――用膜下条播机在膜下条播棉种,过―段时间便出苗了,这时候便需要人工解放棉苗和膜孔封土.劳力量十分巨大,并没有真正将农工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还出现了严重问题,膜下条播的地膜棉遭遇高温天气,农工来不及放苗,便有大片大片的棉苗被烫死.
问题出现,等于新的命令又来了.陈学庚勇挑重担,又带领研发小组开始了膜上点播机的技术攻关.但攻关了很多天,他率领的研发小组在核心部件――穴播器的攻关上卡壳了.
没有进展,人的心情便也变得郁闷和烦躁起来.一天,陈学庚憋足了劲从早晨9点一口气一直到凌晨3点多钟,持续了18个小时在工作室做试验,但仍然毫无进展.穴播器的难题破解之法像朦朦胧胧的一个影子,似乎马上要显形了,但却始终不肯露出真面目.疲惫像一张大网遮蔽了他的全身,他身体累,心情烦,无奈之下拖着疲乏不堪的身体快快然回家去睡

1 2 3 4 5 6 7

土块类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与田野有关的制造相关论文发表参考文献资料: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影视文学鉴赏论文

英美文学硕士

文学杂志投稿邮箱

成人高考汉语言文学

文学系论文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科目

文学学士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

文学英语论文

与田野有关的制造(5)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