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关于华文文学方面论文范例,与“海外华文文学与诗学”全国博士生学术坛综述相关论文答辩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华文文学方面论文答辩,关于“海外华文文学与诗学”全国博士生学术坛综述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华文文学及博士生及文学批评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华文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2010年3月8日至11日,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2009“海外华文文学与诗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此次博士论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暨南大学承办,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协办.论坛共征集学术论文101篇,得到全国18个省

关于“海外华文文学与诗学”全国博士生学术坛综述的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华文文学方面论文范例
市(包括台港澳地区)43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子们积极响应,八十多位博士生代表应邀参加了博士论坛,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六十多位海外华文文学与华文传媒的专家、学者,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盛会.

论坛开幕式由暨南大学副校长纪宗安教授主持.暨南大学校长胡军教授介绍了本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情况,他强调“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在于质量,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在于创新”.本次论坛的举办,是为博士生提供一个高起点的学术交流平台,这对加强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两岸四地研究生教育的交流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水平的提高,都有推动的作用.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教授发来了书面致辞,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研究员、世界华文文学联会会长曾敏之教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饶子教授和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文艺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蒋述卓教授也先后致辞.饶子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首届“海外华文文学与诗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的召开和主题的设置,适应了当前学科发展的需要,认识并把握这一特殊文学领域若干带“根性”和特性的理论问题,探讨这一领域所显现的学术新思维,是关系到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立和发展的科学性问题.

论坛首场论文报告会由暨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列耀主持,有九位博士、博士生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论坛设立了四个分论坛,议题分别为“海外华文文学与诗学”、“海外华文文学书写中的‘中国形象’与‘中国经验”、“海外华文文学典型个案解读”,“作为海外华文文学‘引桥’的台港澳文学”.分论坛由推选出来的博士生代表主持,与会博士生通过论文报告、圆桌发言和自由讨论等形式,展开了积极的对话交流,并由海内外华文文学与传媒的著名专家进行现场讲评.

海外华文文学与诗学

海外华文文学领域蕴含着各种独特的诗学问题,加强诗学问题的研究,对推动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席建彬针对以往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过于倚重西方理论资源的状况,提出了建立汉语比较诗学的构想.他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不同层面阐明其构想的学理依据,进而论述建构汉语比较诗学的三个基本维度.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彭程以马华女作家黎紫书的短篇小说创作为例,对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三个关 键 词的阐释边界进行辨析,认为随着这一领域文学创作的拓展和研究的深化,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研究模式,要从现实的文学经验与研究对象出发,认识当中的复杂性、特殊性,探索有效阐释海外华文文学的新视角、新理论、新方法.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王亚丽则反思了当前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存在的局限,认为鉴于海外华文文学的多元文化构成,应重视从文化审美的维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特殊母题及其美学架构.

博士生们在讨论中通过对具体文本或作品群的诗学解说,以不同的方式回应上述见解.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朱桃香运用叙事学理论,剖析严歌苓长篇小说《扶桑》的后现代叙事结构,指出在这一文本中不仅体现出作者的多元视点,还有中西文化冲突和华人今昔价值的对比等,成功地创造出在西方强势文化俯视下新的华人形象,开辟了海外华文文学叙事的新篇章.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马淑贞则认为90年代马华小说中的“异族”叙事,在叙事姿态、策略和方式上发生了时代性挪移,她通过解读若干有代表性的文本,揭示推动这种“挪移”的复杂因素和作者建构自我身份的精神诉求.

开拓新视野、发掘新材料,为理论研究拓展新的学术空间,是本次论坛的一个突出特点.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颜敏特别关注海外华文文学的“媒介”问题,她强调其意义不仅有助于重写文学史,更在于引发研究范式的重建和对文学创作的重新定位,使文本研究走向比较文化诗学研究.她认为,随着文学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作家与传媒的博弈过程和方式将备受重视.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朱云霞,以“二战”期间美国华侨文化社主办的文艺刊物《华侨文阵》为研究对象,探讨当时在美华人如何呈现“中国情结”,并从文化心理和民族情感等角度,阐述了海外华人书写者对“不在场的中国”所展现的特殊景观和符号内涵.

海外华文文学书写中的“中国形象”与“中国经验”

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大多具有鲜明的跨文化特色,当中所呈现的“中国形象”、“中国经验”千差万别,从不同方面折射出作家的创作心态及其背后的文化矛盾.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詹乔从两位早期华裔作家李恩富和容闳自传中的“中国形象”入题,发掘他们在书写“中国”时的心理机制,并揭示其“夹缝心态”与第二代华裔作家创作心理的内在联系,试图为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化身份研究提供一种理论依据.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司方维通过研究新生代马华作家“多重认同”书写,说明其认同的多个面向、多重特质,以及摆脱“中国文学支流论”、建立马华文学主体性的努力和障碍,认为多重认同书写的“夹缝”状态,既导致了新生代马华作家的焦虑,也是其创作的丰富资源.


写华文文学论文的要求
播放:25456次 评论:7202人

海外华文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同样带有不同区域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烙印.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张晶分析了东南亚华文诗歌如何建构对“中国”的民族国家想象,以及想象的资源、内涵、特点和主题,指出这是东南亚特定时空语境下华族群体共同创造的产物,其最终目标是树立独立富强的现代“中国”形象,使之成为海外华人最可靠的政治后盾和永远的精神家园.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周文萍则选取了美国早期关于中国的重要电影《残花泪》和《海逝》进行研究,认为其“中国形象”体现了美国电影少有的对中国的乌托邦想象,而影片中为西方牺牲的华人奉献者形象、中西种族与性别的关系,奠定了美国电影同类题材的基本模式,体现出以西方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倾向.

此外,一直备受关注的还有海外华人作家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发扬与创新问题.大连理工大学文学院博士戴瑶琴以若干欧洲华人艺术家的作品为例,从意境意象、水墨哲学、“气之审美”等方面,论述了欧洲华文文学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传承特点和“东方化”的美学实践.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周聚群对哈金笔下的中国题材系列小说发表见解,认为哈金所塑造的背负“精神奴役创伤”的人物形象,揭露了普通民众的国民劣根性,应全面地理解其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现实意义以及在移民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海外华文文学典型个案解读

此次博士论坛上,个案研究的论题占了一半,博士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海外华文文学著名作家的典型文本进行细腻解读,不仅关注作品的艺术叙事,还进入对作家精神层面的追索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张重岗,结合聂华苓的代表著作和人生际遇,分三阶段解读“流放”主题如何呈现为她个人化的国族寓言而产生世界性意义,指出跨国族、超政治的文学立场,有助于作者在精神的漂泊旅程中化解个人恩怨、政治对立和国族冲突,最终与苦难达成和解,完成精神上的自我救赎.台湾佛光大学博士生陈忠源则扣紧聂华苓小说《桑青与桃红》中的两则“神话”,从桑青与桃红反抗父权文化的不平等、传统婚姻的不合理、白色恐怖的不自由、种族歧视的不人道,论证作品所蕴含的神话寓意与其反抗历程相契合.

西安外国语大学

1 2

关于华文文学方面论文范例,与“海外华文文学与诗学”全国博士生学术坛综述相关论文答辩参考文献资料: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

文学硕士论文字数

文学性论文

自考专业 汉语言文学

文学网站大全

汉语言文学本科课程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文学方向

汉语言文学考研方向

“***华文文学与诗学”全国博士生学术坛综述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