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经济— 范文

关于中学生论文范文集,与让年轻人写家史李远江:用鲜活记忆拼凑历史相关论文答辩开场白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中学生论文答辩开场白,关于让年轻人写家史李远江:用鲜活记忆拼凑历史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中学生及历史及软件开发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中学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或回家乡查看族谱县志,为的是要记录亲人或家族的历史轨迹.在他们的笔下,抗日时流离失所的农民、内战后飘零台湾的老兵、“文革”中受尽折磨的知识分子等普通人的经历被重新点亮,映照出更加斑斓繁复的历史图景.

国内著名历史学者雷颐曾在《拒绝遗忘》一文中提到,集体记忆尤其容易受到主流话语掌控:它可以控制,让你记住什么,屏蔽什么,或者强化你记忆中的某部分,淡化甚至干脆让你遗忘某部分.由是观之,李远江推动中学生写史,其意义正在于重新定义历史:在帝王将相之外,老百姓的亲身经历也是历史;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维度去书写历史,抵抗由权力主宰的历史遗忘.

赢未来据了解,开办写作大赛缘起于一个遗憾——学生做的课题《什刹海的由来》找不到平台来呈现和展示.请谈谈当时为何想做这么一个课题,又是怎么进行的?

李远江我们做这个课题也是受到2000年人教版新教材的影响,当时的教材改革设置了“学生课外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多往课外跑,我们作为青年教师也会主动带领学生去做尝试.当时我找了几名初三学生一起探究北京什刹海的历史,我们利用周末走访了住在什刹海附近的老人,请教研究北京历史的专家学者,还到周边的寺庙搜集文字记录,最后披露了前海、后海等处的十个宗教场所的变迁史.整个作品不仅有详实的文献调查和访谈,更有大量珍贵的图片.我本来想给学生找媒体发表,可没有一家纸媒愿意以大篇幅版面去呈现一个学生作品.毕业时学生们都在问我这个事,我还是没能办到,很遗憾.所以我一直在想,中学生对身边的历史还是很感兴趣的,我能否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调研成果的平台?这才有了历史写作大赛的酝酿.

赢未来从第一届的“我写我家”,到第二届的“大时代中的个人命运”,大赛的主题始终围绕着“身边历史”来开展.为什么如此强调从身边去探索过去?

李远江我们选择关注身边的历

关于让年轻人写家史李远江:用鲜活记忆拼凑历史的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中学生论文范文集
史,是基于中学生的认知途径和认知能力来考虑.我们过去的教育总是从集体主义去建构学生的认知体系,如小学的第一课多是《我爱北京天安门》,这种教育与学生的生活没有必然联系,是一种强加的“爱的教育”.所以,我们希望调整这种认知途径,让学生学会从身边的每个人出发,了解自己与家庭、社区和其他人的关系,就像一颗种子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学会推己及人的处世之道.修齐治平,是人类社会化的必然进程,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从能力上来说,中学生对宏大的历史仍缺乏驾驭能力,若没有掌握巨量的史料,他们难有新的发现和解读.我想,与其让他们写一篇摘录别人研究成果的读书笔记,还不如让他们去调查身边的历史,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更真实可感.

赢未来对中学生来说,要当“史官”并不容易,因为他们此前并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作品的质量如何保证?

李远江大赛在初始阶段确实因为作品质量低而险遭滑铁卢.公告发布后,我们收到了几百份投稿,但仔细一看,竟发现投稿都是一些史料的简单罗列,有的学生甚至把百度百科里的资料原封不动地搬到文章里;还有部分学生把比赛当作是“新概念作文大赛”,在文章中描述了许多不真实的场景,以为可凭华丽辞藻获胜.我觉得大事不妙,马上和评委们商量,决定到各所学校里进行写作培训.我把重点放在“非虚构写作”的讲解上——写历史不是写穿越小说,也不是写学术论文,作者不需要有模板,但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过程,比如你爷爷的一个茶壶,是从谁手上买到,后来被典当了,又怎样被奶奶收回来,这样的叙述都可以,但它必须是真实的.

让年轻人写家史李远江:用鲜活记忆拼凑历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学生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这篇论文网址 http://www.sxsky.net/jingji/0437489.html

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白如何组织材料,我特意找了清远市清城中学罗雪雯的文章做例子.她讲的是自己阿公因土地改革而离开家乡30年的故事,选题很好,但整个叙事结构按时间顺序展开,十分平淡.我跟学生讲,历史写作要先呈现矛盾和冲突,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一个人等了30年才回去故乡,这本身就是矛盾,能勾起人们对原因的追溯.接下来应该描述阿公30年前告别故乡的原因,也就是交代时代背景(他曾是一个大地主,在50年代初遭遇土地改革才背井离乡),而不是从头讲他出生、成长等生平经历,最后可以讲他离乡之后的命运.“矛盾现行——时代背景——后续结果”,这就是叙事结构.

第一届大赛,我去了12个城市,给近5000名师生做培训;去年我又走了16个省份,做了60多场讲座,有近20000人参加讲座.经过培训,学生提交上来的作品有了很大的改善,出现了《映射在记忆中的大字报》、《古兰经声声》等优秀作品.

赢未来除了担心作品的质量外,你在组织大赛的过程中还遇到哪些阻碍?

李远江阻碍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项目运营的资金问题.大赛毕竟才举办了两届,品牌还没打响,许多投资方会觉得活动亮点不足而不愿意掏钱资助.另一个困难是来自教育系统的拒斥.我们曾尝试向全国中学做宣传,然而一些主张把精力放在课堂学习、奥数比赛的学校会排斥这种“没实际作用”的比赛——我们是民间组织的比赛,即使学生获奖也得不到教育部的认可和加分.最大的阻碍当然还是来自长辈们,他们或出于恐惧、或因为愧疚而刻意把过去隐瞒.山东师范大学附中的雷宗兴在探究家族高祖郭葆琳的生平时,就遭到了长辈的不配合.他的外婆郭庆萍觉得郭葆琳让家人吃过很多苦,不愿意提起他;三太公郭宪达(郭葆琳唯一在世的儿子)还给郭庆萍打了两次,交代说:“叫宗兴不要管这事儿,只管学习.”而当雷宗兴企图再做说服时,他很坚决地回绝说自己一无所知.后来,雷宗兴通过网络资料和郭庆萍保存的历史文献,终于给郭葆琳洗脱了“汉奸”的嫌疑.在我看来,大赛已不仅是让中学生记录历史这么简单,它也是一个家庭代际间的互动过程,学生作为驱动者,激活了长辈的记忆,共同去回答某些历史问题.赢未来在众多作品中,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哪一篇?从史学角度来看,作品的价值在哪里?

李远江让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有很多,而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的学生左馨蘭写的《十二年的漂泊之路》是最为出彩的一篇.她的作品是在我们到全国做培训前提交的,文章的叙事方法很成熟,细节的串联使整个故事充满画面感.后来我们还把这篇文章刊登在《看历史》上,作宣传和培训之用.除此之外,我也喜欢选题独特的作品,如青岛女孩辛宇飞就写了她太姥姥在抗日时期被日本兵救了的故事,这就很好地展示了战争的复杂性,让我们对历史有新的看法.

从史学角度来看,这些文章可以弥补正史的不足,充实与社会史、个人史有关的研究,为我们了解近百年来普通百姓的生活,特别是重大历史浪潮中千奇百怪的人物命运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学生们的作品就像形状不一的版块,但拼到一起就会呈现出更加真实的历史面貌.他们是在完成属于华人记忆的历史拼图.

历史不应只有一种解读

2013年3月,第三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又即将开幕,李远江也在积极筹备之中.两届活动下来,他对自己要走的路愈发清晰:他希望把大赛办成如“美国国家历史日大赛

1 2 3

关于中学生论文范文集,与让年轻人写家史李远江:用鲜活记忆拼凑历史相关论文答辩开场白参考文献资料:

本科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

农村经济 论文

经济师 论文发表

高级经济师论文答辩

建筑经济学论文题目

经济学自考

计量经济学论文

经济类权威期刊

经济学专科论文

国外经济学论文

让年轻人写家史李远江:用鲜活记忆拼凑历史(2)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