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社会语言— 范文

文化方面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与意味深长的“边界”之争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此文是一篇文化论文范文,文化方面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意味深长的“边界”之争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文化及批评及文学方面的社会语言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化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80年代中国的文化研究主流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高扬审美主义、强调艺术自律是文化研究和文艺学的共同追求.90年代随着文化研究的转向,文化研究与审美型文艺学分道扬镳,并在文艺学的学科现状、学科边界、对现实的描述和价值判断方面展开论争.通过对论争中涉及的文艺学、审美批评和文化研究、文化批评等概念的梳理,本文认为文化研究或文化批评并未对文艺学真正构成挑战,但这场所谓的“边界”之争也提供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研究文本.

关 键 词 :文化研究;文化批评;文艺学;审美批评;文艺学论争

一 盟友的出位

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文化研究,严格地说是文化批判.在80年代中国引进西学的氛围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理论对中国学界有着特殊的魅力:既切合了思想解放的时代趋势,又保证了在中国主导意识形态的语境中的安全性.其中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至今对中国的文化研究仍保持着复杂的影响.虽然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内部存在诸多差异,但其主要理论家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上有着大致相似的立场.概括地说,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已经把社会整合为高度同一性的社会,工人阶级已经变成没有反抗性的单向度的“大众”,大众文化/文化工业丧失了艺术的反抗性和异质性,成为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社会水泥”.只有审美“自律”的高雅艺术才可以保持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拯救被“异化/物化”的大众.应该说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批判在80年代的中国并没有多少切实的现实所指性,中国学界更看重的是法兰克福学派对审美主义的高扬、对艺术“自律”的强调.这对80年代文论界清算政治工具型文论、建构审美自主型文艺学是难得的理论支持.所以说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文化研究实质是没有所指的文化批判,其心猿意马的特征客观上成为当代主流文艺学建构过程中的可靠盟友.

90年代中国特殊的市场大潮催生了中国特殊的大众文化,这使中国的文化研究/文化批判找到了具体的批判/研究对象.中国文论界的文化研究一方面延续着80年代的文化批判,另一方面在90年代后期引进了20世纪60年代创立于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80年代蔓延西方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理论,后者扬弃了的精英主义立场,注重对所谓不登大雅之堂的亚文化、消费文化和大众传媒的研究.这一意义上的文化研究使用了广阔而复杂的知识资源,除了继承英国利维斯主义批评传统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问题批判之外,还吸收了20世纪语言学理论、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史学理论、当代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由此形成了文化研究的边缘性、批判性、实践性和跨学科性的特征.90年代后期正是在这一新的知识平台上中国的文化研究开始了新一轮的译介,许多从事传统文学研究的人都曾在文化研究上一试身手.文化研究涉及通俗文学、流行歌曲、城市规划、广告、时装、酒吧、电子传媒等众多领域和话题,一时似乎形成了一个“文化研究热”.即使如此,文化研究并末与传统的文学研究或文艺学构成正面冲突.

虽然90年代后期异军突起的文化研究与80年代后期确立的文艺学模式在研究旨趣上分道扬镳,但它并不必然地对走向成熟的文艺学学科构成冲击.只有当二者被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把文化研究作为克服文艺学因成熟而略显僵化的手段、为文艺学注入理论活力、要求文艺学扩大研究对象、改变研究思路和方法时,文化研究与文艺学的冲突才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

文化研究与文艺学之间的争论因“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命题的提出而浮出水面,讨论的相关文章见于《文艺争鸣》2003年第6期在“新世纪文艺理论的生活论话题”的栏目中的一组文章、《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刊发的一组文章以及2003年和2004年《河北学刊》、《文艺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刊发的一些文章.实际上争论所涉及的问题极为复杂,我认为双方至少在学科现状、学科边界、现实描述和价值判断四个方面存在分歧.


怎样写文化本科论文
播放:36319次 评论:4887人

1、对文艺学学科现状的判断.文化研究者大多来自文艺学的学科内部,他们认为,进入90年代以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文艺学研究与公共领域、社会现实之间曾经拥有的积极而活跃的联系正在松懈乃至丧失”.因此,应重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公共领域的有机联系.而文化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具有批判性的研究,是一个解放工程.文学批评家应当自觉地参与重大的文化价值问题的讨论,并把这种讨论与自己的学术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建构一种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对抗性的公共领域.文艺学研究者认为,文学和文艺学的“边沿化”是一种“常态”,而建国之后到70年代甚至80年代文学/文艺学处于社会的中心、被看成是时代的晴雨表哈恰是一种“异态”.90年代以来文艺学度过了学科发展的常态期,文艺学研究应该吸收文化研究的方法和视野,但文学理论建设是一个不断累积性的过程.文学理论建设不应该因为文化转向了,把审美、语言全丢了.

2、文艺学是否应该“扩界”文化研究者认为,学科和学科的边界都是历史的人为的建构,文艺学的学科边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90年代以来,社会文化环境和文艺活动的存在方式、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文学逐渐边缘化,文艺学要走出对经典的审美研究的圈子,回答“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问题,而不是首先考虑自己的学科边界问题.文艺学研究者认为,文化研究并不总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甚至完全不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与文学研究无关.文化研究有公式化、简单化的局限性,只关注自身的理论,并不能达到对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个性的解读,结果远离了文化研究人文关怀的初衷.另外,审美是有层次的,即使当代日常生活存在审美的因素,也是属于浅层次的审美活动构成的形式要素,文艺学研究应进入更高的审美层次.文艺学学者的越界研究如广告研究,并非就是文艺学研究.

3、如何描述现实文化研究者认为,90年代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中心城市和东部地区消费主义兴起,“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不是传统的经典艺术,而是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电视连续剧等.即使中国目前的经济格局中存在城乡差、东西部差别,但90年代中国的消费主义兴起(包括农村和西部地区)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事件,而是中心城市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观念辐射和当代大众传媒(遍布千家万户的电视)传播的结果.文艺学研究者认为,文化研究者描述的消费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不是真正的大众文化,实质是新兴的城市中产阶级或白领阶层的小资文化和一种低级趣味的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整体状况而言,或者对于大多数中国人的生存现实而言,放言‘消费社会’还为时过早.”从而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研究取代文学研究也还为时过早. 4、价值判断:文化研究是研究、批判现实还是认同、拥抱现实文化研究者认为,中国部分地区和部分人口确实进入了消费主义的时代,“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是一个目前在数量上没有优势的事物也值得去研究.研究一个事物并不必然地意味着认同或赞美它,即使要批判也应该建立在学术可靠性的基础上.文化研究的批评者却认为,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或美学的泛化即使是现实中确实存在的现象,那么引发这场美学革命的动力是“技术”.“但是,如果这股强大的技术力量并不全是那么美妙、善意,甚至还带有某些负面的影响,甚至还携带着不同程度的促狭、阴邪和险恶呢等那么,由技术推动并引导的这场‘美学革命’也许就不那么让人乐观了.”因此,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即使是现实的,也未必是合理的,文化研究者必须对此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以上对讨论的概略的考察未必全面,但从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争论各方有较大的分歧.这场讨论能否会向深度拓展对以后的文艺学发展将产生何种影响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现在还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讨论和论争确实对文艺学产生一定程度的触动或冲击.

二、文化研究与文艺学之争从几个相关概念谈起

因文化研究把文艺学拉进来而引起的论争确实发生了.我们的问题是:文化研究到底是否构成对文艺学的冲击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文化研究又对文艺学产生了怎样的冲击如何判断和评价这种冲击由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是90年代以来发生在文艺学内部的一次影响较大、涉及面较广的论争,属于90年代以来中国文论转型话题的题中主义,因此,下文将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和体会.

这场围绕文艺学与文化研究的讨论常常涉及两组关 键 词 :一组是文学研究、文艺学、文学理论与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审美批评;另一组是文化研究、文化批评.我的感觉是一些争论文章在使用这些概念时有些随意,对概念的外延没有一种基于讨论所必须的“工作设定”,从而可能会给论争带来本来可以避免的词语的损耗,妨碍了讨论的效率.这里本人依据有限的阅读视野,先对上述两组概念进行尝试性的梳理,再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


这篇论文转载于 http://www.sxsky.net/wenxue/shyy/451642.html

先梳理第一组概念.对第一组概念的讨论主要依据以下教材或专著: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2004年修订二版),王一川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韦勒克、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赵帆声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之所以选以上四本教材或专著是因为它们对这组概念的界定有自觉的意识,它们之间存在借鉴关系,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或独特的视角.

“文学研究”是一个范围很大的概念,可以用一个同义反复的方法来界定它:文学研究就是对文学的研究,“是一门知识或学问”,“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知识、识见和判断的体系”.尽管有广义的文学研究(把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等同于其他文献资料)与专业的文学研究(18世纪以的文学研究)之,尽管历史上人们从未对“什么是文学”达成共识,但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文学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范围(至于将来一个“文本”还是不是文学,那是以后的事情了),这样“什么是文学研究”应该不会有什么疑义了.但对于如何来称呼文学研究这项工作,韦勒克认为在英语词汇中没有恰当的名词,“文学学”、“语言学”、或者re-search(反复搜寻)都不妥当.不过韦勒克认为“文学研究”(文学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刘若愚在《中国的文学理论》中则把文学的研究划分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包括理论性的批评(又分为文学的理论和文学性理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理论”)和实用批评(又分为阐释和评价).虽然刘若愚对文学研究划分更细一些,但与韦勒克的观点没有实质的区.只是“文学批评”在刘若愚的著作中是广义的,而在韦勒克的著作中是狭义的.

意味深长的“边界”之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韦勒克关于文学研究的专有名词的困惑在中国版的文学理论教材中得到了解决.在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

1 2

文化方面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与意味深长的“边界”之争相关论文范文例文参考文献:

如此“文博士生”
有人大代表提出的“中组部把这些博士官员都招来考一下”的建议,附和赞同者甚众. 如此“文博士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

关于“红烧肉”的博士文
现增加营养、避免增肥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关于“红烧肉”的博士文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

费孝通的博士文答辩“花天酒地”
张非常考究的学位审定书上签字,并再喝一杯酒祝论文答辩圆满结束. 费孝通的博士文答辩“花天酒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

“文博士”不能成为卖***的通道
像全日制学生一样上课,只需要提交博士论文,通过严格的博士论文答辩,可获得博士学位. “文博士”不能成为卖文凭的通道参考属性评定 。

总部经济论文
及发展对策研。总部经济是人的经济总部经济是人的经济总部经济是人的经济总部经济是“人”的经济,是人类的“高端智能聚合”经济,而绝不是被人们普遍误解的那种纯粹“物化”的经济。总部经济的核。

数量经济论文
南,中级职称论文数量成人附件:湖北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基地电话地址邮箱邮编行业类别社会资质基本状况职工人数,人部门数量,个固定资。中国“无用”论文数量猛增中国“无用”论文数量猛增中国“无。

区域经济学论文
量相关著作和论文,从事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脉络\问题与改革术论文,很多经济学刊物也都开辟了“区域经济学”专栏,很多学者出版了大量的区域经济学著作,每年也都会召开多场关于区域经济学方面。

社会经济学论文
从发。魔鬼经济学把自己运用经济学“有效工具”剖析“严肃社会问题”的学术性论文大众化,于是诞生了《魔鬼经济学》。,这本书基本上是利维德把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严肃论文改写。发表经济学论。

环境与经济论文
.2006,[2。昆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则不呈现“倒u”型曲线、“正u”型曲线、线性下降、“正n”型、“倒n”型中的任何一种。在此基础上,论文还提出昆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对。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下简称“当代”)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之。世界经济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济合作与辽东半岛对外开放》,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联合》,《世界经济》1995年。

意味深长的“边界”之争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