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关于班主任方面论文范文集,与“读什么”与“怎么读”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班主任方面毕业论文格式,关于“读什么”与“怎么读”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班主任及牛虻及当代文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班主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40;不同,认为儿童版上半部好于下半部,青年近卫军版则下半部好于上半部,但颇为令人惋惜的是:两种版本均有许多错漏译处、且均为删节本.于是他只能遵循英文原版来译,并参照俄译本的长处翻译成文.(17)但中国青年出版社在正式出版李民的译本前,要求他按苏联青年近卫军出版的俄语版本加以删节,并在这一版《牛虻》的“出版者的话”中,做出同样的说明,而且1953年出版的《牛虻》还采用了苏联儿童出版局的俄译本中叶戈落娃所写的“序”,译本的插图也取自青年近卫军出版局的俄译本,文中的注释也是根据该俄译本的注释加以补充而成.(18)由此可见,在《班主任》中刘心武其实还调动了《牛虻》一个隐而未彰的因素,即它是由《国际歌》开创的“世界革命文学”一部分,对《牛虻》的态度,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对“革命”的态度:

张老师皱起眉头,思索着.他回忆起自己中学时代的情况.那时候,团支部曾向班上同学们推荐过这本小说等围坐在篝火旁,大伙用青春的热情轮流朗读过它,倚扶着万里长城的城堞,大伙热烈地讨论过"牛虻"这个人物的优缺点等这本英国小说家伏尼契写成的作品,曾激动过当年的张老师和他的同辈人,他们曾从小说主人公的形象中,汲取过向上的力量等也许,当年对这本小说的缺点批判不够也许,当年对小说的精华部分理解得也不够准确、不够深刻等但,不管怎么说:张老师想到这儿,忍不住对谢惠敏开口分辨道:“这本《牛虻》可不能说成是黄书等”

可是“革命的书”怎么会被“误读”为“黄书”呢如果要证明它不是一本“黄书”,仅仅说它是一本“革命的书”就够了吗如果说《牛虻》“黄”仅仅意味着它描写了“爱情”,那么当年李民之所以要翻译这部小说,不就是因为他发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包含了一个所谓“牛虻问题”吗(19)而“牛虻问题”指的不就是保尔为了革命,甚至可以牺牲爱情吗他爱丽达,但受“牛虻”的影响,要“彻底献身于革命事业”,保尔就按照“牛虻”的方式来了个不告而别,如此看来,“爱情”不就应该是这部革命小说的题中应有之义吗那么,谢惠敏究竟在什么意义上“误读”了这本书是因为“里头有外国男女讲恋爱的插图”吧宋宝琦是不是也在同样的意义上“误读”它呢“这本书是从宋宝琦那儿抄出来的,并且,瞧,插图上,凡有女主角琼玛出现,一律野蛮地给她添上了八字胡须.又焉知宋宝琦他们不是把它当成‘黄书’来看的呢”倘若《牛虻》本来是试图用“阶级论”(“斗争”)来克服人性论(“爱情”),那么聚焦于“爱情”的读法,是否隐含了“人性论”和“阶级论”相互关系的“颠倒”只不过宋宝琦在“野蛮”的层次上欣赏这种“颠倒”,而谢慧敏却在“觉悟”的意义上要批判这种“颠倒”,那么张老师怎么办呢他只能停留在发发感慨吗――“生活现象是复杂的.这本《牛虻》的遭遇也够光怪陆离了.”――但在“张春桥、姚文元那两篇号称‘阐述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文章’大可怀疑,而‘梁效’、‘唐晓文’之类的大块文章也绝非马列主义的‘权威论著’等”的时代氛围中,张老师面对被自己学生视为“黄书”的《牛虻》,也必须拿出自己的“读法”来,绝非靠“将颠倒的东西重新颠倒过来”就能解决问题.既然不能完全用“阶级论”来证明《牛虻》不是一部“黄书”,那么张老师是否也要在新的历史语境中“误读”它呢借用刘心武当时另一篇同样引起轰动的小说的题目,张老师如何来处理《牛虻》中“爱情的位置”呢那个曾经被“阶级论”克服了的“人性论”有没有可能藉此浮出历史的地表,开始讲述另一个故事呢大约在《班主任》出版20年以后,一位和刘心武同姓的作家刘小枫在《牛虻和他的父亲、情人和她的情人》一文中,完美地叙述了“牛虻”的另一个故事,一个不是坚强女性伏尼契而是小资作家丽莲讲述的故事,一个取“革命故事”而代之的“伦理故事”:“丽莲讲叙的其实不是革命故事,而是伦理故事.没有那些革命事件,牛虻的故事照样惊心动魄,相反,若没有了那些伦理和情爱,牛虻的革命故事就变得索然无味,还不如我自己亲历的革命经历”,(20)而在《班主任》发表30年以后,“革命的故事”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丽莲的讲法是革命故事的讲法,不是伦理故事的讲法:革命故事的讲法只有唯一的叙事主体,伦理故事的讲法是让每个人自己讲自己的故事,所谓多元的主体叙事.丽莲只让牛虻讲叙自己的故事,使得伦理故事变成了革命故事.要把革命故事还原为伦理故事,就得离开丽莲的讲法”,(21)当刘心武用这样一种方式来为《班主任》中的《牛虻》定位时,这个故事的另一种讲法是否已经“圆满”到连当事人的记忆被改写而不自觉的程度:“《牛虻》的作者英国女作家伏尼契在西方文学史上不占地位,《牛虻》更远非经典,但这本书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曾在上世纪50年代成为中国大陆发行量极大、影响极深的一部外国小说.”(22)

这又回到了所谓“readership”的问题,也即“读什么”和“怎么读”之间的关系有多种可能性,每一种可能性的展开都铭刻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当年《班主任》对于《牛虻》的巧妙运用,贯通了它兼具“西方”和“革命”的双重身份,进而打开“人性”与“阶级”之间的对话空间.但这一切的效用都建立在《牛虻》作为“世界现代革命文学”的基础上.假设在《班主任》中,不用《牛虻》,而是用来自俄苏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或是同样由英国女作家写的《简爱》来代替,一定达不到同样的效果.正因为有一种“世界革命”的想象,《班主任》才能以面向“十七年”历史的方式展望“80年代”的未来.程光炜在一篇题为《我们是如何“革命”的――文学阅读对一代人精神成长的影响》中曾经指出:“对1949-1959年间出生的这一代人来说,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教育和政治教育当ġ

1 2 3 4 5 6 7

关于班主任方面论文范文集,与“读什么”与“怎么读”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

语文学生小论文

语文学生论文

电大汉语言文学专科

成人高考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 专业

外国文学论文提纲

文学核心期刊发表

汉语言文学 自考本科

英语文学论文答辩

成人自考汉语言文学

“读什么”与“怎么读”(4)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