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唐代文学方面论文例文,与唐代音乐制度与文学的关系相关论文摘要

本论文是一篇唐代文学方面论文摘要,关于唐代音乐制度与文学的关系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唐代文学及梨园及音乐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唐代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798;到完全从心所欲的化境,就技巧而言,此时的七律句法突破传统,意象超越现实,“七言律诗才得真正发展臻于极致”.杜甫的七律创作,代表了唐代七律创作的最高水平,标志着七律这一体裁的完全成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七律的定型到成熟,经过了大约四、五十年的时间,《龙池乐》歌词的写作的时间,正好在这一时期.这次诗歌创作活动产生了一百三十首七律,这种大规模的艺术实践,必然对当时的七律创作产生推动作用.这种君臣之间的大规模的七律创作,必然对当时的诗歌创作风气产生巨大影响.所以,玄宗朝出现优秀的七律作品不是偶然的,它们是在这种大规模的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和当时兴起的七律创作的风气密切相关的.同时,这种大规模的七律创作及在此风气下产生的优秀诗作,也为杜甫等诗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从而推动了七律从定型、过渡,走向全面成熟.

因此,作为后来郊庙歌词的《龙池乐》的大规模创作,促进了唐代七言律诗的全面成熟.

第二,献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诗的创作和广泛传播.

唐代太常寺管理的音乐中有一部分属于献乐.献乐的歌词常具盛唐风韵,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在唐代,边将向朝廷献乐一度十分盛行.边将献乐往往选取或截取当时著名诗人的诗作作为歌词.例如,郭知运献《凉州》共有歌词五首,诗云:汉家宫里柳如丝,上苑桃花连碧池.圣寿已传千岁酒,天文更赏百僚诗.朔风吹叶雁门秋,万里烟尘昏戍楼.征马长思青海北,胡笳夜听陇山头.开箧泪沾襦,见君前日书.夜台空寂寞,犹见紫云车.三秋陌上早霜飞,羽猎平田浅草齐.锦背苍鹰初出按,五花骢马喂来肥.鸳鸯殿里笙歌起,翡翠楼前出舞人.唤上紫微三五夕,圣明方寿一千春.按五首诗中,中间的三首写得或慷慨壮阔,情景交融,或明白晓畅而又语短情长,颇有盛唐诗的风韵.第一首和最后一首亦可称佳作.“开箧泪沾襦”一首是截取高适《哭单父梁九少府》的前四句.高适诗的首句为“开箧泪沾臆”,《凉州》改为“开箧泪沾襦”,使首句入韵,显然是为了方便入乐歌唱.此《凉州》五首的作年不尽出于郭知运献《凉州》之前,因此它们也可能是根据乐曲重新采诗人乐后的歌词.

杨敬述进《婆罗门》云: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按此为李益的名篇《夜上受降城闻笛》,《婆罗门》一曲直接选取人乐演唱.

又盖嘉运所进《伊州》云:秋风明月独离居,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属,归雁来时数寄书.彤闱晓辟万鞍回,玉辂春游薄晚开.渭北清光摇草树,州南嘉景入楼台.闻道黄花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偏照汉家营.千里东归客,无心忆旧游.挂帆游白水,高枕到青州.桂殿江乌对,雕屏海燕重.只应多酿酒,醉罢乐高钟.千门今夜晓初晴,万里天河彻帝京.璨璨繁星驾秋色,棱棱霜气韵钟声.长安二月柳依依,西出流沙路渐微.阏氏山上春光少,相府庭边驿使稀.三秋大漠冷溪山,八月严霜变草颜.卷旆风行宵渡碛,衔枚电扫晓应还.行乐三阳早,芳菲二月春.闰中红粉态,陌上看花人.君住孤山下,烟深夜径长.辕门渡绿水,游苑绕垂杨.按第一首诗是选取王维《伊州歌》人乐,王维原诗为:“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闻道黄花戌”一首为截取沈俭期《杂诗三首》(之三)的前四句,沈俭期诗首句又作“闻道黄龙戍”.“千里东归客”一首是截取韩《送张儋水路归北海》的前四句,原诗为:“千里东归客,孤心忆旧游.片帆依白水,高枕卧青州.”又薛逢《凉州词》:“千里东归客,无心忆旧游.挂帆游口水,高枕到青州.”词句略有变化.“君住孤山下”一首为薛逢《凉州词》.

由此可知,这些献乐的歌词有以下特点:首先,献乐的歌词往往是选取或截取著名诗人的诗歌人乐,歌词有很强的文学性.其次,从现存的歌词看,这些歌词不尽出于盛唐,如李益即为中唐诗人.这说明在献乐之后又根据乐曲重新采诗人乐,为旧曲配上了一部分新词.本文认为,献乐歌词得广泛传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诗的创作和广泛传播.

第三,唐代采诗制度和元白的新乐府创作关系密切.

在唐代,当天子巡狩时,太常卿负有采诗之责.据《新唐书》卷十四《礼乐志》:“天子将巡狩等会之明日,考制度.太常卿采诗陈之,以观风俗.命市纳贾,以观民之好恶”.可见,太常卿采诗是天子巡狩的一个重要环节.采诗的目的是为了“观风俗”.太常卿所采诗歌为大臣所创作,而非真正于民间采得,故多为颂美之作.也就是说,太常卿采诗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象征,已经失去了原本的观风知政的意义.

唐代设有风俗使(又称“观风俗使”)的官职,风俗使负有采诗观风之责.在贞观八年(634)正月,朝廷曾派遣萧璃、李靖、杨恭仁、窦静等人充任观风俗使,分遣四方,延问疾苦,观风俗之得失,察政刑之苛弊.那么,风俗使是否负有采诗之责呢

敦煌文献为我们提供了风俗使采诗的明确证据.敦煌文献《沙州都督府图经》(伯2005号)记载了一大段四言歌谣,并云:“右唐载初元年四月,风俗使于百/姓间采得前件歌谣,具状上讫.”此为风俗使采诗的明证.

按《沙州都督府图经》是沙州都督府编制的方志的一种,其所收录的文献当是根据沙州都督府存档文献而来,因而准确可信.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除太常卿采诗之外,唐代还存在风俗使或称观风俗使采诗.观风俗使的存在时间最晚到武后载初元年(689).风俗使是从民间而不是从官吏中采集诗歌,这和太常卿采诗相比,是更接近原始意义的采诗活动.

元和四年(809),元稹受李绅创作新乐府的影响,写了12首和诗,从而开始了新乐府诗的创作.白居易元和三年(808)至五年(810)授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新乐府》等大量的讽喻诗.这就是著名的元白新乐府诗.

元白创作新乐府,其目的在于讽谏,在于补察时政.但是,要实现新乐府的讽谏作用,新乐府就必须为朝廷所知,而采诗制度是新乐府上达朝廷的重要渠道和重要方式.只有存在一个顺畅合理的采诗制度,才能保证新乐府为朝廷所知,从而实现其讽谏作用.从现存的文献看,盛唐和盛唐之后真正意义上的采诗活动似已不存,此可从白居易《采诗官》一诗得到证明.但是,采诗制度在初唐是存在的,元白创作新乐府,其直接的背景就是初唐尚存在采诗制度.所以,一个需要澄清的事实是,白居易要求的,是恢复初唐的采诗制度,而不是先秦的采诗制度,以使朝廷实现观风知政的目的.

因此,初唐的唐代采诗制度,是元白创作新乐府的背景之一.采诗制度与元白的新乐府创作关系密切.

第四,梨园采诗人乐的制度对唐诗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根据文献可知,梨园所演唱曲目的歌词有时采自唐代诗人的诗歌.据唐薛用弱《集异记》“王之涣”条及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王之涣”条所记之“旗亭画壁”的故事,可知当时梨园弟子经常采用著名诗人的诗作入乐演唱.又孟简《酬施先辈》诗云:“襄阳才子得声多,四海皆传古镜歌.乐府正声三百首,梨园新人教青娥.”按孟简贞元七年(812)前后登进士第,贞元十三年(797)入朝任职,元和四年(809)出为常州刺史,元和十二年(817)人为户部侍郎,次年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卒于长庆二年(822).则施先辈当系贞

1 2 3 4 5 6

唐代文学方面论文例文,与唐代音乐制度与文学的关系相关论文摘要参考文献资料:

文学与人生论文

英语文学类论文怎么写

文学评论论文

文学英语翻译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自考真题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

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本科函授毕业论文

唐代音乐制度与文学的关系(5)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