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唐代文学方面论文例文,与唐代音乐制度与文学的关系相关论文摘要

本论文是一篇唐代文学方面论文摘要,关于唐代音乐制度与文学的关系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唐代文学及梨园及音乐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唐代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内容提要:在唐代的音乐制度中,太常寺、梨园、教坊分工不同,又联系紧密.太常寺是国家正式的礼乐管理机构,管理雅乐;梨园和教坊是直接服务于皇帝和宫廷的高级别的乐舞演出机构,分别管理法曲和歌舞俗乐.唐代音乐制度对前代制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唐代接受和吸收了大量外来音乐,而政治和社会变迁对朝廷音乐制度的影响最为巨大.唐代音乐制度对唐代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太常寺的郊庙歌词创作促进了唐代七言律诗的定型与成熟,献乐活动促进了唐诗的创作和广泛传播,采诗制度与元白的新乐府创作关系密切,梨园的采诗入乐制度也对唐诗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教坊曲的兴盛和流行,对词体的最终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代的音乐制度较前代完善,音乐文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非常繁荣.唐代君主对音乐文化的喜爱和提倡,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碰撞,以及中国古代音乐的客观发展,共同促进了唐代音乐在各个方面的繁荣发展.同时,唐代又是一个诗歌的时代,唐诗以其独特的风骨兴象、格律词章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唐代音乐与文学之间,互相推进,互相影响,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多年来,学界对于唐代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多有探讨,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有的侧重于文献学和音乐学,有的侧重于文学,但从音乐制度层面研究唐代音乐制度与文学关系的专论尚未见到.

本文拟从音乐机构性质、乐官、乐人、乐曲等角度,对唐代音乐机构和音乐制度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唐代音乐制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唐代的音乐机构及其相互关系

唐代的音乐制度是与唐代音乐机构相关联的各种制度.以朝廷音乐机构为主体的唐代的音乐机构非常复杂,每个机构都有其创建和兴废的复杂过程,都包含身份不同的乐官和乐工,都在不同时期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演奏和表演不同形式的乐舞.

简而言之,庸代的音乐机构主要包括太常寺、梨园和教坊三部分.这三个部分是唐代宫廷音乐机构的主体,它们分工不同,而又联系密切.

太常寺是唐代规模最大也最为重要的礼乐机构.太常寺下辖八署,其中太乐署和鼓吹署是音乐机构.太常寺很早就已经存在,历代名称有所不同,其主要职责是掌管国家礼乐、郊庙、祭祀诸事.《大唐六典》和《通典》卷二十五《职官》七对太常寺在历代的沿革情况有大体的描述.太常寺大致在秦代称奉常,汉高祖时改称太常,汉惠帝改回奉常,景帝又称太常.王莽称之为秩宗,后汉和魏称太常.晋亦称太常,宋、齐、梁称太常,且梁加“寺”字,称太常寺,后代因之.陈袭梁称太常寺.北魏和北齐亦称太常,北周称大宗伯,隋称太常寺.

唐代因袭隋制,称太常寺.只是在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太常寺为奉常寺,高宗咸亨元年(670)复称太常寺.武后光宅元年(684)又改称司礼寺,中宗神龙元年(705)复称太常寺.太常寺是国家正式的礼乐机构,其存续贯穿唐代始终.在安史之乱中,太常乐工奔散.肃宗收京后,太常寺得以恢复.唐代的太常寺规模宏大,乐工众多,是唐代音乐和音乐机构的中心.

梨园也是唐代重要的音乐机构.梨园建立于玄宗朝,其内部也有分支机构,据《新唐书》卷二十二《礼乐志》:“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园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馀人”.作为音乐机构的梨园建于开元二年(714),据《唐会要》卷三十四“论乐”条:“开元二年,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之‘皇帝梨园弟子’”.对此,《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唐玄宗开元二年(714)春正月条记之较为详细:“旧制,雅俗之乐,皆隶太常.上精晓音律,以太常礼乐之司,不应典倡优杂伎;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命右骁卫将军范及为之使.又选乐工数百人,自教法曲于梨园,谓之皇帝梨园弟子”.梨园建立的原因表面上为了分清雅俗之乐,实质上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热爱音乐的唐玄宗对歌舞娱乐的需要.

从梨园产生到“安史之乱”之前的这段时间是梨园的全盛期.梨园弟子在安史之乱中奔散,肃宗收京后,梨园又得以重建.到大历十四年(779),唐德宗曾一度取消梨园的设置,剩余的梨园弟子一度都归到太常寺,后梨园又当重建.文宗开成年间,梨园曾经改称为仙韶院.到晚唐末年,梨园衰落,梨园弟子的数量已经极少.

作为音乐机构的教坊也非常重要.教坊由玄宗创立于开元二年(714),分为左、右教坊和宜春院三个部分.从开元二年(714)教坊建立到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这段时间是教坊的兴盛期.在安史之乱的冲击下,教坊乐工在乱中奔散.收京之后,教坊在肃宗朝得以重建.德宗朝到宣宗朝是教坊的平稳发展期.懿宗、僖宗朝之后,教坊逐渐衰亡.教坊在前期直接服务于皇帝和宫廷,在中唐和晚唐则逐渐同时服务于民间.

从机构的性质上看,太常寺是国家正式的礼乐管理机构,其下属的太乐署和鼓吹署管理的是祭祀和礼仪所用音乐.梨园和教坊则是直接服务于皇帝和宫廷的高级别的乐舞演出机构.

从演奏和表演的乐舞方面看,太常寺管理的音乐最为复杂.太常寺音乐既有郊祀之乐和庙祭之乐,也有用于仪仗和各种仪式的鼓吹乐.多部乐、二部乐等大型乐舞,四夷乐和各地的献乐以及大傩乐等,也都属太常寺管理.在开元二年(714)之前,太常寺还负责管理俗乐和散乐.

太常寺的音乐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各种音乐活动也非常繁杂.在太常音乐当中,九部伎、十部伎以及立部伎、坐部伎,是非常著名的大型乐舞.按照惯例,我们把隋唐的七部伎、九部伎和十部伎称为“多部伎”或“多部乐”,把立部伎和坐部伎称为二部乐.多部乐和二部乐艺术性很强,不仅演奏和表演的难度很高,其演出规模也很大.多部乐的演出多在宴使节、宴群臣、封王、改元、封禅、祝捷、立太子、庆丰年、嫁公主和重大佛事等重要场合,可见它是一种政治性、礼仪性、艺术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音乐形式,但其本质属性是政治性.显然,唐代多部乐的设立和不断丰富,其目的在于通过具有高度艺术性和娱乐性的演出,表现大唐四夷宾服的声威,从而实现其政治目的.同多部乐一样,二部乐也是政治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大型宴享音乐,但二部乐政治性的表现方式与十部乐有所不同,二部乐主要是通过乐舞这种精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帝王的文治武功和国家的祥瑞,通过对帝王的赞颂,使观赏者对国家的前途拥有信心,从而实现其政治目的.

在太常寺管理的音乐中,有一部分是由边疆小国即所谓四夷进献的,此即所谓献乐.如在睿宗时,婆罗门曾经向朝廷献散乐.贞元十六年(800),南诏曾进献《南诏奉圣乐》.在南诏向朝廷进献《南诏奉圣乐》两年之后,贞元十八年(802),骠国又向唐朝廷献其国乐.元和末年,高丽也曾向朝廷献乐.除此之外,尚有一些边将向朝廷献乐,如开元中郭知运献《凉州》,杨敬述献《婆罗门》,盖嘉运献《伊州》等.还有一些音乐的歌词来源于臣民进献的诗歌,即所谓献诗.献乐和献诗在太常寺的音乐中所占的比例虽然很小,但也是太常寺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

鼓吹乐是太常寺管理的音乐种类之一.鼓吹乐由太常寺的鼓吹署管理,艺术性略差,但用途却相当广泛,是其他音乐种类所不能代替的.鼓吹乐既用于皇帝、皇太后、皇后、皇太子、亲王以及一定品级大臣的仪仗,又用于凯乐、合朔伐鼓、大傩、一定品级官吏的婚葬和皇帝出行的夜警晨严等场合.除此之外,皇帝加元服、纳后等多种礼仪活动都要使用鼓吹乐.

以上音乐均隶属于太常寺的太乐署和鼓吹署,

1 2 3 4 5 6

唐代文学方面论文例文,与唐代音乐制度与文学的关系相关论文摘要参考文献资料:

文学与人生论文

英语文学类论文怎么写

文学评论论文

文学英语翻译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自考真题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

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本科函授毕业论文

唐代音乐制度与文学的关系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