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哲学美学— 范文

文化创新方面论文范文资料,与中国哲学文化的继承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这篇文化创新论文范文属于美学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文化创新方面学年毕业论文,与中国哲学文化的继承相关有关哲学的论文。适合文化创新及西方哲学及哲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化创新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前所未有的理论深度,避免了以往那种疏于理论、缺乏论证、对抽象的理论问题不感兴趣的缺陷,有力地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黄老学整合百家、继承创新的另一突出体现是,吸取了儒家学说“为国以礼”、“为政以德”、重视道德教化的理念,与法家的核心理念――“以法治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调和法儒.它所探寻出来的这一理论方向,不仅成为了战国中后期多数思想家共同认可的政治理念,主导了该时期学术思想的走势,而且最终形成了比较适合中国古代社会长治久安需要的儒法结合、阳儒阴法的政治模式理论.

三 中国哲学文化继承创新决定于文化的可离析性和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哲学文化的继承创新,在继承上的理论根据是,文化系统要素的可离析性,或者同一文化要素可以成为不同文化系统的结构要素.任何文化系统 都包含若干要素,即文化要素.文化要素和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其中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个文化系统所包含的文化要素,有些是不能脱离原系统而存在的,有些则可以

关于中国哲学文化的继承的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文化创新方面论文范文资料
463;过改造而容纳到别的文化系统.”文化要素之间除了可离与不可离的关系外,还有相容与不相容的关系.例如,道德教育和法律制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而君主专制、封建道德与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不相容的.“同一个文化系统中,既有相容并且不可离的许多要素,它们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是这个文化系统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机制,它们稳定的联系即是这个文化系统的结构;同一个文化系统中,也有不相容或者可离的许多要素,前者隐伏着导致系统崩溃的契机,后者则可以成为代之而起的两个不同文化系统之间,既有一个取代另一个的关系,又有一个继承另一个的关系.因为有一个继承另一个的关系,所以二者之间包含一些共同的文化要素.”[7-1]

哈贝马斯指出,尽管不同的理论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就不存在着交流、对话、沟通和竞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理论的存在方式不应该是封建割据式的独白,而应该是相互之间充分有效的对话.罗蒂也认为不同范式和话语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只有在对话之中不同的范式之间才能相互沟通,只有在与其他范式共同体沟通的过程之中我们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超越自我,实现伽达默尔所希望的“视界融合”.罗蒂在为其《哲学与自然之镜》中译本所撰写的序言中指出,西方知识分子对非西方文化日益怀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好奇心和开放态度.在一切非西方文化中,中国文化无疑最古老、最具生命力、也最丰富多彩.人们或许可以期待,西方理论自身的变化将促进西方知识分子从中国文化更多受益.[8]我们说,构建中国新哲学或者说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同样要通过讨论、对话和沟通,包括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对话沟通以及与世界所有异质哲学文化的交流对话沟通.这就是哲学文化创新所离不开的继承性问题.


写文化创新论文的要求
播放:28951次 评论:5691人


这篇论文来源:http://www.sxsky.net/zhexue/mx/383800.html

中国哲学文化的继承创新,是中国哲学文化自身超越发展的内在要求.不创新就不可能发展,创新是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处于文化核心地位的哲学的创新,指的是理论内容上的思想创造、超越提升、进步深化,以及建构方式、表达形式上的变革飞跃、自我解构、话语重建,等等.在历史学的视野下,当哲学文化创新成为一个问题或一种诉求时,它所表达的含义首先是对某种既成理论的拒斥,它所要拒斥的实际上是一种话语体系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力关系;在社会学视野里,这恰恰是某种“危机”――包括理论自身的危机和现实方面的危机――的一种折射.这在实质上就是哲学文化的与时偕变:内容要变,不变就会与时代脱节;形式要变,不变就会与主体要求错位.因此,哲学创新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提出某种新的理论,而在于提出某种现实有效的理论.中国哲学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和价值观念,其创新发展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高发展的客观需要.胡锦涛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发展创新文化,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这一深刻论述为中国哲学文化的继承创新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四 中国哲学文化发展的模式选择融合了20世纪以来关于我国哲学文化发展的各种主张中的合理成分

我国学界20世纪以来就如何发展中国哲学和文化所进行的积极探讨和所形成的几种颇具代表性的文化主张,是非常值得玩味与分疏的,它们在为发展中国哲学文化而形成继承创新架构方面,应当说均具有程度不同的筚路蓝缕之功.

20世纪嬗变形成的形态各异的中体西用论,就其共同的本质和特点来说,基本上是传统的立场,卫道的态度,折中的方法,抑或具有开放的心态.文化立场是传统的,就是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约而同地有着共同的价值认同,但又不同于国粹论者对传统一味地僵化固守,只是认为中国传统的价值系统、人文精神对于中国社会走向近现代乃至对于世界文化的未来发展并非不有重大意义.正由于此,特别是在近现代中国处于民族危亡、文化危机、西学冲击的背景下,更决定了20世纪的中体西用论者基于传统的卫道态度.但是,他们又都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已不可能再走回头路,或者停留在旧时代,也由于他们感受到了西方文化中的积极精神,于是便自觉形成了前此立场态度下的一种开放心态,尽管其开放的视野、目标、程度有所不同,而目的却是一个,即求西用以固中体.这样,在方法途径上采取折中调和的中体西用则是比较顺理成章了.

中国哲学文化的继承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创新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我们认为,中体西用文化观心态上不同程度的开放性取向,初步具有了继承借鉴文化资源的自觉意识,在这一点上是有其历史进步和开新意义的.当然,这种文化观还根本没提创造性转化或转化性创造的问题,而其文化上传统的立场、卫道的基本态度、折中调和的方法更是完全不足取.因为,立足于传统与立足于现代特别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不同.同时,传统又有优秀非优秀、好和坏等的分别,立足于传统不可能对此加以正确的区分.只有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践,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对传统做出科学的分析、合理的转化、有效的利用.毛泽东指出:“我们应该在中国自己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西洋有用的成分”,“这不是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是指基本理论,这是中外一致的,不应该分中西.”[9]张岱年认为,中体西用论在思维方式上是一种“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固思维方式”,态度和方法上“属于调和折中”[7-2],因此,总体上是错误的.方克立分析说:“如果不是将中西文化辩证地融合在一起,无论是把‘西用’嫁接在‘中体’上,还是把‘西体’移植到‘中用’上,都很难避免使之变形”,“这种体用二元的思维方式不但比传统体用观还要落后,尤其不适用于今天开放的时代”[10].

作为20世纪中体西用思潮演进中的一个理论表现和历史环节,也作为在新中国成立后和时生巨大变化条件下出现并日渐泛滥的“左”倾思潮的一个理论回应,或者说是基于难以割舍的作为一位现代新儒家一种原有的“中体西用”心理情结,冯友兰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一个被称为“抽象继承法”的理论主张.该论的历史背景、实际意义和具体作用,当作具体分析,就这一观点的理论旨趣和学术取向来说,显然在于中国哲学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中体西用论相比较,这一观点明显强化了继承的观念,而在观念形式上却淡化了“中体”的意识.就这一方 法本身来说,显然是形而上学的.它忽视了哲学命题与哲学体系的联系,且仅局限于哲学命题,这就难免失之片面.这是冯后来自己也认识到了的.但是,如果作为一个侧面、一个环节、一个成分,即从继承来说,是有其合理价值的.它所讲的是一种继承的方法.关于这一思想,冯友兰在谈到与批判继承观的关系时曾说,其实,抽象继承和批判继承并没有冲突,也不相违背,它们说的是两回事.批判继承说的是继承要有所选择,说的是继承的对象的问题,是继承什么的问题.“抽象继承说的是怎样继承的问题,批判继承选择了继承的对象以后,就有个怎样继承的问题,它讲的是继承的方法.”[11]我们还可进一步说,抽象继承和批判继承,都有一个“继承”,在这一点上二者有一致性.

在反对“全盘西化”论及其变种、国粹论和“中体西用”论等理论思潮中,20世纪三十和八、九十年代产生发展出“综合创新”的文化主张,这是20世纪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者对古今中西问题在文化观上一种比较全面、正确的回答和模式选择.这种主张从文化立场、政治立场、文化心态、思想学术态度、思想方法、研究方法等,都明显地优于极端的西化论和国粹论,也优于折衷调和的“中体西用”论和“西体中用”论,不仅超越了欧洲中心论和华夏中心论的偏见,也超越了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思维方式.“综合创新”论的落脚点在于“创新”.这种“创新”又是辩证的、综合的,因为它的时空前提或资源前提是“古今中外”,这就需要“综合”;综合的目的和前提是“批判继承”,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就是说“继承”是为了“创新”.这种在“综合”基础上的“创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既充分继承、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资源,又具有真正超越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的现代品格,更是彻底扬弃了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级的“文化一意识形态”那种不变的范式和陈旧内容.它一改我国长期以来文化问题上在中西体用之间打转转的窠臼,以高度理性和开放的胸襟,面对古今中外各种思想文化,以文化创新为主旨,以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为价值目标,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

因此,在今天意义上的继承创新至少是近百年来我国各种文化发展主张理论探索综罗凝炼所得出的理论结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者融合吸收各种文化主张合理成分而形成的理论结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我国哲学和文化发展的理论建树及模式选择.它强调的是发展中国哲学文化要有所继承、有所创新:继承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为主导、为指导,面对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文明成果,广泛地批判继承;创新是满足中国哲学文化自身发展需要的创造、创新过程和活动.合起来就是批判继承,创新发展,简言之即继承创新.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创新统领下的继承,继承创新包摄着无尽的思想内容和开放性的方法层次.这就要求,就现代中国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这三大学术系统、三个主流学科来说,“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和各自独立自足地发展的状况,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话、合作与融通,努力创造出一种能体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之精华的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根据和精神支柱.”[1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4.

[2]崔大华.儒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68[-1],422[-2],258[-3].

[3]任继愈.老子新译(修订本)[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8-69[-1],113―114[-2].

[4]杨伯峻.论语译注[Z].北京:中华书局,1980.83.

[5]郭沫若.青铜时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31.

[6]白 奚.论先秦黄老学对百家之学的整合[J].新华文摘,2005,(24):39.

[7]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5―6[-1],325[-2].

[8]丁冬红.作为主体的人死了――后现代主义的三大批判[N]学习时报,2004―03―25(6)

[9]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52.

[10]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474―475.

[1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242.

[12]方克立.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5,(2):65.

(责任编辑 刘荣荣)

1 2

文化创新方面论文范文资料,与中国哲学文化的继承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招生,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目录种图书获2007—2016年度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5)《新编基础会计学》获2007—2016年度中南地区大。

哲学论文
6)的总体部署,现举办学术征文活动.,一,活动对象,安徽大学全体研究生,本科生.,二,论文选题,1,哲学与当代社会,2,哲学与人生,3,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

哲学的论文
6)的总体部署,现举办学术征文活动.,一,活动对象,安徽大学全体研究生,本科生.,二,论文选题,1,哲学与当代社会,2,哲学与人生,3,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

哲学论文网
与当代社会,(。哲学论文发表目录界联合会兼职副主席,海南省委省政府重点联系专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先后出版学术着作11部,。

哲学小论文
与当代社会,(。哲学论文发表目录界联合会兼职副主席,海南省委省政府重点联系专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先后出版学术着作11部,。

生活与哲学论文
文参照《中国语文》,其他论文参照《文学评论》.,3.征。论文标题与生活链接,小学生科技小论文题目链接.,3.生活与哲学角度,问题:从哲学角度说明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分析:物。

哲学与生活的论文
文参照《中国语文》,其他论文参照《文学评论》.,3.征。论文标题与生活链接,小学生科技小论文题目链接.,3.生活与哲学角度,问题:从哲学角度说明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分析:物。

哲学毕业论文
学与人生,3,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马克思哲学原著,哲学学院研究生通开课入到马克思哲学的原始语境中的原创之思,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原。

哲学专业毕业论文
1,哲学与当代社会,2,哲学与人生,3,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哲学论文发表目录界联合会兼职副主席,海南省委省政府重点联系专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

科技哲学论文
.,一,活动对象,安徽大学全体研究生,本科生.,二,论文选题,1,哲学与当代社会,2,哲学与人生,3,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科技哲学硕士生培养方案 研究技术和工程的哲学问题.,3.科。

中国哲学文化的继承(2)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