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方言学— 范文

历史类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与激活历史经验与学术知识的力量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本文是一篇历史论文范文,历史类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激活历史经验与学术知识的力量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历史及文学及知识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历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入对具体现象与问题的讨论之中,从而使自己与那些纯粹的理论“操练”区别开来.不过,不能不说,刘复生的分析视野和路径,却正是借助文化批判理论才可能具有的.某种程度上,这种知识形态似乎也构成了那些被人们称为“70后”的批评家所普遍具有、只是进入程度有深有浅的“新”知识.这是一种并不难得到解释的历史现象.以杰姆逊、福柯、阿尔都塞、布迪厄、拉康、葛兰西、德里达、齐泽克等名字所标示的这种新理论,从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而90年代完成的,主要是关于这些理论的一个重要翻译工程:这些理论陆续系统地翻译成中文.它们自然构成求知欲最为旺盛的年轻学生们吸纳的主要知识对象.与此同时,学院体制与知识体制的“全球化”处境,也使得这些理论构成了90年代中国人文研究领域新的批判资源.固然,人们可以去讨论这中间“中国问题”与“西方理论”之间的权力关系,不过在90年代后的历史语境中,要本质主义地区分何谓“中国的”何谓“西方的”,已经不可能.而况,这些新的批判理论本身所应对的问题,比如人道主义的中心化主体想象,比如本质主义的历史宏大叙事,比如专业主义的文学想象等,和中国知识界需要面对的问题并没有多大差别.事实上,后者正是80年代新启蒙知识的核心构成部分.这也可以解释刘复生对90年代“主旋律”小说的研究,常常是以对80年代新启蒙主义知识与意识形态的批判为前提的.他2004年发表的一篇重要论文《“新启蒙主义”文学态度及其文学实践》(《文艺理论与批评》第1期),表达的正是对80年代主流知识体制的激进批判.

对“主旋律”小说的研究,不仅使刘复生在他的学术研究工作开端,就得以越出“纯”文学研究的局限,而在广阔的文化与社会批判视野中分析文学实践的整体过程,我认为同样重要的是,他还由此构造出了一种关于当代史的整体阐释框架.刘复生在当代文学的历史关系中界定并阐释了90年代“主旋律”小说的诉求:这是对80年代新启蒙主义与“多元化”创作潮流的“矫正与反拨”,而试图“在形式上”继承50―70年代“一体化”时期的种种遗产,并同时纳入“市场经济”时期以发展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新意识形态”.可以说,这是一次多重意义上的新、旧意识形态整合工程,其间充满着内在的矛盾与暧昧因素,刘复生因此称之为“一座起伏不定的浮桥”.不过,也正是通过这座“浮桥”,刘复生勾勒出了一种关于当代文学历史的整体性图景.当代文学常常被人称为不可写“史”的学科,90年代洪子诚先生的当代文学史的出现,使这种论调得到了基本的改观.洪子诚通过对诸种文学力量与因素间的冲突、矛盾关系的分析,勾勒出50―70年代的一体化进程及其在80年代解体的历史线索,从而使得断为两截(前30年与“新时期”)的当代文学被阐释为一个有着内在关联的整体过程.不过这种叙述潜在地包含的从“一体化”到“多元化”的框架,也使得它关于80年代以后文学的历史脉络的描述并不那么清晰.可以说,刘复生的研究正是站在导师的高起点上,再往前推进了一步.以90年代的“主旋律”小说为基点,刘复生几乎将整个当代文学史叙述为某种“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词或许并不那么恰当,不过在“一体化”、“多元化”和“主旋律”这三者间建立起的历史关系,却恰恰使得一种新的关于当代文学整体历史图景的描述成为可能.

不仅如此,借助“主旋律”小说,刘复生也确立起了关于90年代文学“总体格局”的描述.他对“主旋律”的界定并不限于那些有明确标志的“主旋律”作品,而认为它是一个“边缘不甚清晰的弥散化结构”.依靠自身占据的强大资源和整合能力,它不仅将许多色彩不那么明晰的文化因素收编至自己的边缘区,而且也使那些看似与此无关的“精英”或“纯文学”创作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由此,如果以“主旋律”为基点而将诸多文学因素纳入一种结构性关系的观察中,那么90年代文学的整体历史图景也逐渐显影出来.

可以说,刘复生对当代文学历史的整体把握,对文学生产体制的关注,尤其是对不同文学力量间复杂的也是结构性的关系的分析方式,深得洪子诚先生文学史研究的精髓,并有独到的推进.自然,他的研究也不是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从50―70年代的“一体化”到90年代的“主旋律”,国家扮演的角色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当“主旋律”使得90年代文坛格局发生结构性变化时,那个新的更大的结构到底是什么,这些在刘复生的讨论中不那么明晰.这也使他有时难以为批判性地分析“主旋律”找到一个更稳妥的站点.不过,这些问题在他后来陆续发表的有关“主旋律”影视的研究文章中,有了更为复杂化的处理和更为深入的推进.

三、 越界或回到文学的“原初”

在“文学”和“当代史”这两个被重新理解的支点之上,确立起来的是刘复生的当代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事实上,刘复生的研究领域是相当宽泛的,他不只是从事文学史研究,也从事非常当下的文学现状批评,不只是研究小说,也从事诗歌史研究和诗歌评论;并且,他也从不把自己的研究局限在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研究领域,而是拓展至了宽泛意义上的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并同时深入到思想史、学术史和思想评论的领域.不过,这种跨越边界、广泛地进入不同领域的研究方式,或许正是刘复生所理解的“当代文学研究”;或者说,是他出于对当下当代文学研究的不满,而尝试实践的新的研究形态.

在我看来,刘复生2008年发表的《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危机与时代意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第3期),是这些年来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最令人振奋的成果之一.对当代文学研究危机的准确诊断,和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建设性构想,使得这篇文章完全不是那种夸夸其谈的浮泛之论,而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一种最富于活力的批判性研究思路的“宣言”.至少,它可以被视为刘复生对于当代文学研究实践的某种“宣言”.这篇文章首先表达了对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边缘化”的强烈不满.从这种“不满”中,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刘复生的“不安分”品格.固然,文学研究和批评(乃至文学本身)的边缘化,可以在许多客观因素上找到理由.而且在许多人看来,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确实可以成为人们免受“政治”以及其他“外力”的干扰,而“自由”地、“自得其乐”地从事文学研究的理由.不过,刘复生赋予“文学”的,是大得多的意义和理由.他把边缘化诊断为当代文学研究自身的危机:它“丧失了切入世界的能力”,“还没有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在这个时代的位置”.要求文学研究具备介入“世界”、“时代”的活力,这并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文学中心论”的老调重弹,而是在新的历史情境下,对文学研究意义的重新理解.

可以想见,刘复生当初选择中国当代文学专业,力图以此为志业,显然包含了对文学的热爱之情.由一些发表的片段文字来看,他当年似乎也是个标准的“文青”.这大概也是许多选择文学专业的人的共同爱好和梦想吧.不过,值得思考的是,我们热爱的“文学”到底是什么?是对文字自娱自乐的喜好吗?还是那种通过文字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并在阐释世界的过程中理解自身存在的激情?显然,刘复生是在后一种意义上理解文学的价值的.在后来的回顾文章中,他这样写道:“当代文学研究正在一步步远离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成为一门无足轻重的文化小摆设.所以,如何给当代文学研究注入新的生命和更充实的历史意义,就成为一个从业者的首要问题,而在这个问题解决以前,如把自己的生命贸然托负给它,未免显得盲目而愚笨,仅仅以热爱文学为借口已经远远不够了.”(《思想的余烬》后记)这也使他对文学研究赋予了更高的要求.他反对当代文学研究仅仅追求“高雅的文学趣味和人文教养”,也反对把当代文学作为一门规范化的、仅仅追求“实证性的知识或学问”的现代学术分科.在他看来,文学研究的目标并不是“提高审美感受力”,它应当首先是一门反抗合理化世界的“不驯服的艺术”.“趣味”、“教养”无非是特权阶级的身份标识,而真正的文学则应当帮助人们重新理解这个世界.他也反对那种“为了知识而知识”的研究,在他看来,“离开了鲜明的当代问题意识的知识积累毫无价值”.

基于这种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理解,他认为当代文学研究应当重新建立一种新的政治视野.这里的“政治”,被理解为宽泛意义上的文化政治,不仅包含在阶级/阶层维度上的社会政治,也包含在民族/国族维度上的文化政治,以及身体/性别维度上的性别政治.这使他的文学研究和文化批评总是保持着对社会生活基本组织方式中的权力关系的警醒,并与那种狭隘的、以去政治化的方式实践新政治的审美批评保持距离.这或许也是“后―新启蒙知识”实践的普遍特征.当“政治”被作为自觉考量的因素时,问题的讨论就不再停留在政治/非政治的意识形态争辩层面,而是对何谓“更好的生活”的可能性的直接讨论.对政治维度的重申,也并不意味着对文学的自律性、对美本身的否弃,因为“在对通行而流行的美感进行破坏的同时,也在激发、创造另一种美,释放对现实世界的另一种理解”.这也就意味着,经由文学与文学研究所完成的,乃是一种重新想象世界的能力,仅仅依靠那种已经完全程式化的“美感”、“感性”,已经不能胜任这种文学研究.消费文化和大众社会的特点,按照杰姆逊的阐释,在于其意识形态运作总是在“无意识”领域完成的,人们所称颂的“美感”,常常不过是“沿着消费社会规定好的感受路线一路狂奔而已”.更重要的是要“打开感觉”,要有新的“更尖锐和强大的思想力量”,才可能确立“真正的文学的想象力”:一种想象“另类”世界的能力.

刘复生对于“文学”意义的理解,是一种更为本原的理解方式.如果说文学的本质是“讲故事”、是赋予世界以意义秩序的话,那么所有那些关于意义的建构、那种关于世界的想象,以及关于何谓“更好的生活”的理解,都可以被视为“文学的”.因此文学研究所研究的,也就远远不是关于“文学ੑ

1 2 3

历史类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与激活历史经验与学术知识的力量相关论文范文文献参考文献:

力量训练论文
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工。大学生诚信论文年度,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上得1分.(六级成绩与口语成绩加分可以累加),2,学术科研,(1)论文得。

历史学术论文
大学生历史论文专题2.本科成绩单(需加盖教务处或院系公章)和专业排名证明(若有,须加盖院系公章);,3.申请人还可提交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原创性研究成果;,。

历史与社会教学论文
历史与社会管理学院简介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卷,专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2016年6月,课程名称【编号】:管理心理学【9046】a卷,课程论文满分:70分,。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论文
初中政治小论文题目高考2016年嘉兴市初中思想品德,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论文评比的通知,各县(市,区)教育(文体)局教研室(研训中心),市属各学校,根据《关于组织2016年嘉兴。

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
科技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北京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定稿表,院(系,所),申请人姓名学号专业论文题目在学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文章列。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美国化。

教学经验论文
课堂教学经验论文课堂教学经验论文,演礼中学魏鲜平,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挂图,有关资料等)以及促。

小班数学经验论文
点:一是坚持放低身段,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经验总结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与初中数学教学"学习心得,?,参加此次培训,学习了一些数学系想方法后,我更加体会到了初中教学渗。

论文发表经验
虑2潮间带及近岸生态系统功能与适应研究组1科。论文发表经验2016年春季,论文发表经验招聘信息与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3.具有独立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包括研究计划制定,实地调研,访。

发表论文经验
论文发表经验2016年春季,论文发表经验招聘信息与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3.具有独立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包括研究计划制定,实地调研,访谈,文献和资料搜索,研究报告撰写);具有报。

论文 发表 经验
虑2潮间带及近岸生态系统功能与适应研究组1科。论文发表经验2016年春季,论文发表经验招聘信息与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3.具有独立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包括研究计划制定,实地调研,访。

激活历史经验与学术知识的力量(2)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