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经济— 范文

关于建筑师论文例文,与三个欧洲建筑师看改革开放中国建筑的变化相关论文查重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建筑师论文查重,关于三个欧洲建筑师看改革开放中国建筑的变化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建筑师及建筑设计及建筑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建筑师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一些对北美风格的改造:并非结构要素的,装饰性的.做作的大理石立面、柱廊、拱门什么的.这些大致就是我个人对中国的初步印象.

2007年4月,我再次来到中国,这次也有到过其他城市,但主要在北京,为德国和奥地利的建筑杂志做采访、写文章.那时的北京还不太挤我一个人也有更多的时间来细看,看什么都由自己来决定.这两次之间北京变化还是挺大的,为了备战奥运,整个城市都成了大工地,到处都有项目在建,并且有不少外国建筑师参与其中,特别在京东国贸、CBD地区.这些建筑师的设计,不仅是创造地标,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原有的城市肌理的秩序,至少让我更容易辨识方向,毕竟我们使用同一套建筑语言.

让很多的外国建筑师参与北京的建筑设计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和开发商急于把北京变成一个国际大都会的心态.柏林墙倒掉后,1990年代初,柏林也曾出现过一个邀请了众多外国建筑师参与的建设高潮.其实不只柏林,其他一些德国大城市也都邀请外国建筑师来参与其国际化进程,结果造成几乎每个大城市都会有诸如法兰克盖里或者别的哪位名师.名建筑师的作品就像名画一样被收藏.北京的奥运建筑可能比较接近这种收藏的情形.事实证明,中国的民众还是挺喜欢这些建筑的.伦敦的奥运建设就很不同了,没听说有外国建筑师在做项目,大概因为英国本土的国际大师已经够多了的吧

在两德合并前,德国的情况与此很不一样.西德部分的建筑传统保护意识一直很强,基本不需要外界帮助.东德部分其实也是这样,只不过在1950年代采用了不少苏式设计,与古典主义混合在一起,被称作“国家民主建筑”(我叫它“斯大林建筑”).到了1960,1970年代,(跟捷克、匈牙利等国一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东欧式现代主义”,这种风格深受包豪斯和早期现代主义的影响.西方(特别德国)很多建筑师眼界其实很窄,他们总觉得自己做的是正宗的现代主义,是国际式.甭管走到哪儿,都期待看到类似的东西.但凡不一样的,都不喜欢.对1970~1990年代北美以及日本(纯净,简约的那些)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他们还能接受一些.总的来说,他们喜欢的就是国际式,虽然名字可能会依理论更新而有所变化但其实就是国际式.

改革开放30年来,我觉得建筑在当代文化里仍然像是个“继子”.与建筑相比,其他文化诸如时装,电影和绘画的发展都要先进得多,深受国际关注和好评.这种“继子”现象可能还是跟规划和管理的一些限制有关.不过近来北京已经有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考虑到老城区的改造,视一些老建筑为国宝和文化标志.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而言,房地产的市场化基本上是新的范式,市场对设计的影响之巨大恐怕是始料未及的.但不管怎样,北京的一些方面还是让我想起柏林.只不过柏林的再度开发是因为战争破坏和两德分裂及合并等原因,北京则是因为市场的力量.推动力量虽然不同,结果却相似,其问题最终还是要靠设计来解决.好在如今的一代(35~50岁上下)建筑师普遍都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开发讲求智能,而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开发.他们对开发胡同四合院提出了不少新的想法.这一方面可能跟他们中很多人的西方训练有关,一方面可能跟他们这个年龄特有的怀旧情怀(nostalgia)有关,他们希望回到青少年时代,重归那时的城市环境,留住往日记忆,给下一代.这对保持文化特性来说是还很重要的.规划者必须学会在开发商和居民的利益间取得平衡.

说回改革开放以来30年间的变化,有意思的是这种变化是可以从建筑外观上读出来的.1980年代流行瓷砖立面加大屋顶,1990年代建筑则是对多种风格的复制和模仿,比如用大量玻璃、大理石、拱门的北美发展商风格或者日本后现代风格,2000年以后开始发展自己的建筑语言,很多新建筑(比如三里屯、永安里和东直门一带的一些办公楼和购物中心)虽然受到欧洲和日本影响,但却是我在欧洲和日本都没见过的.现在设计的潮流似乎偏表面化,立面被设计得非物质,透明,无重量感,仿佛只是个带图案的图像.有些用媒体立面(比如数字化照明),把建筑外包变成一个信息层.当下这种表皮设计似乎是个全球性的潮流使建筑看起来是可变的,能根据发展商和业主口味随时变化,而不再强调恒久.建筑成为市场和利益之物,不再为长久之需而建.在这一点上,中国的设计已不再落后.

北京的建筑还要新!

何新城 NevilleMars

Neville是建筑师,艺术家和城市发展问题研究者.建筑学硕士毕业于荷兰后,曾在RemKoolhaas的O.M.A.工作.2003年发起成立动态城市基金会(DynamicCityFoundation),并设计了综合的研究项目:城市中国2020.与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的合作,观察并研究中国迅猛的城市化问题,其成果展现在耗时5年完成的《中国梦――一个建设中的社会》(TheChineseDream-asocietyunderconstruction)一书中.

1.值得西方借鉴的都市化新模型

我第一次来中国是1992年,那时我还在上大学,在中国玩了一大圈.实际先到的日本,从干净的现代化城市大阪一下子到了当时还很肮脏,疯狂和混乱的广州,反差之大,简直难以置信.之后去了昆明,西双版纳和甘肃夏河(著名的拉卜楞寺所在地)北上西安最后到北京.交通主要靠火车,非常有意思的一次旅行.

2004年我回来(之前我就又来过几次,5年前是彻底搬过来了)希望重拾1992年的一些发现.当时公司可以有两个选择上海或北京.我一到北京就决定选北京,因为北京有我一直怀念的那种味道.如果拖到现在才回来,就肯定找不到了.这5年之间变化实在太大了:5年前原先那个传统的中国在北京还能找得到

现在几乎已经不见了.但这种变化是如此美妙,平滑,各处一点一滴地,很难觉察得到.比方说我之前住在鼓楼北锣鼓巷有一天胡同里忽然围起来一圈金属的蓝色围街板,感觉怪怪的,因为能听到里面的动静,但具体干什么看不到.几个月后,扒缝一瞧:哇!好大一坑!7层深就挖在胡同当问.围街板围了几个月,原来的一堆小房子、四合院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新楼.几个月时间没见变化这么大,大脑根本调整不过来.整个过程太神奇了,像变魔术一样.现在消停多了,但这种蓝色的围街板曾经满城都是,太怪了.

作为一个外国人,在这儿怀旧实在不是我该扮的角色.我们主要关注这个过程――过程太重要了――看这个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得到的一个容易得出的结论是发现变化是在各个尺度上同时发生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种变化发生得如此迅捷而难以抵挡,并且难以跟踪.比如说北京,我们感觉正在各个方向上同时扩张、生长着只是向外扩展,向上发展,这都很正常,但同时还有难以看到的外部增长在发生,因为郊区都市化(suburbanisation)发生的速度之快,已超出城市的自然尺度和自然范畴.研究这座城市时你很难看到城市周边的情形,因为从技术上讲,那已太远,超出了城市的自然范畴.我们发现通过超级快速的组织(hyper-speedanisation),各色各样的生长在发生,引发超越城市自然范畴的发展,其结果造成环北京的喷射状(spray)发展.这一点尚未受到关注,这很成问题,因为喷射状发展会造成溅出部分(splatter),而这些部分会鼓励更快的郊区都市化,因为它们自己也开始生长.因此,城市周边的发展实际是松散的.

1 2 3 4 5 6

关于建筑师论文例文,与三个欧洲建筑师看改革开放中国建筑的变化相关论文查重参考文献资料:

经济管理学大专毕业论文

党校经济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经济学专科论文

经济学论文的格式

计量经济论文

如何撰写并发表英文经济学论文

英语经济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交通经济论文

管理经济论文

三个欧洲建筑师看改革开放中国建筑的变化(2)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