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教学— 范文

关于高等教育方面论文范文,与治理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第三部门相关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高等教育方面毕业论文,关于治理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第三部门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管理及部门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高等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针对我国现有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发展困境,引入治理理念这一新的社会管理理念,指出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民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在治理理念下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第三部门组织,推动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第三部门化”转制.同时,政府、社会、大学及高等教育第三部门要加强合作,协同共治.其中,政府要转变职能,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监管;社会要广泛关注,有效监督;大学要加强与第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相互尊重;高等教育第三部门要优化内部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和道德诚信建设,建立合理的筹资保障机制和科学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等.

关 键 词:治理;高等教育;第三部门;中介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6-0023-06

作者简介:李彩虹(1983-),女,甘肃静宁人,深圳大学高教研究所硕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主要体现在大学、政府和市场三个方面,其权力结构则体现为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市场权力三者,这就是伯顿·克拉克所提出的“权力三角形”[1].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实际上就是处理大学与政府、大学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在大学与政府、市场的权力博弈中,往往会出现行政权力越位、市场趋利性干扰等导致学术自由受损,以及“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问题,也会出现学术权力的“越位”——尽管这种状况出现的概率很小——这就需要介乎大学与政府、大学与市场之间的第三方来加以协调.随着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治理理念被广泛接受,公民社会逐步形成,第三部门成熟壮大,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第三部门参与下的治理,也必将改变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架构和模式.


这篇论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737924.html

一、治理是一种新的社会管理理念

治理(governance)一词最初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文,表示主导、驾驶某事物.最原始的意思是船舵,后来引申为选择航向,以及根据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持续调整修正.治理历来与统治、管理等词混合使用,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治理理念开始广泛流行,并且出现在包括经济、公共管理、社会学及政治学等诸多领域.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的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指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综合.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它包括组织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一些非正式制度.它有四个特征:第一,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第二,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第三,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第四,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2].

近年来我国学者将治理理念引入,作为推动社会管理改革的重要理论.王诗宗在其《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一书中总结了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第一,去中心化,即国家的主权地位和中央政府在公共行政中的核心地位被动摇,向地方、社会等组织分权;第二,多中心化,即政府将不是公共事务治理的唯一主体,而政府与其他组织的共治、社会的自治将成为一种常态;第三,治理需要借助于市场机制,但反对对市场调节作用的过分推崇;第四,多种水平的治理和多种工具使用的并存,治理也可以在国家、地方多种水平如“全球治理”、“地方治理”上进行;第五,治理理论强调,在治理过程中,国家(政府)和公民双方的角色均要发生改变,国家能力将主要体现在整合、动员、把握进程和管制等方面,公民则不再是消极被动的消费者,而是积极的决策参与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社会政策的执行者;第六,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第三部门成为社会主要的组织载体[3].治理意味着控制和指导组织的各种制度,包括组织的控制权力,监督、决策、评价机制以及组织结构的有效设计以保证组织的分权与制衡,实施组织内外部激励机制的完善;意味着对组织的管理、运作进行有效的监控,确保信息的透明度和组织的有效性.有效的治理也能通过各种健全的机制,防止权力的滥用,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等.

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在于:首先,二者主体不同.管理的主体是社会的公共组织,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组织,也可以是私人组织,还可以是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合作.治理是国家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组织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其次,二者权利的产生基础和运作方式不同.管理的权力来自于统治阶级的授权,其运行方式是自上而下的,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等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而治理的权力来自于公民大众的认可,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确立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治理的权力是多元的.相对而言,治理更强调民主和公平参与.再次,二者的适用范围和组织网络不同.管理是一个制度性的概念,体现了国家的意识形态,而治理是一个社会性的概念,体现的是市场原则.相对于管理来说,治理的概念更为宽泛,它的适用边界是全社会,可以是公司的治理、大学的治理、社区治理,甚至是全社会的综合治理.从组织网络来说,管理体系是按照严格的责任制度层级划分的网络.而治理是参与者平等合作的自主性网络.最后,二者实施方式不同.管理的基本方式是控制,而治理的实施方式是服务.控制代表的是强制,而服务代表的是合作、奉献.治理机构要求每一个成员以平等身份加入共同体,共同体以其成员的利益为宗旨,治理机构的全部工作就是服务[4].

二、高等教育宏观治理需要第三部门

“第三部门”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政治学、社会学及管理学等领域兴起的一个概念,它代表了政府和企业以外,非公非私并从事着政府和私营企业“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5],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现象的一类组织.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发达国家市场体制危机的暴露和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危机的产生,人们开始探索国家和市场领域以外的“第三条道路”,也称为“既不是自由市场,又不是福利国家”的第三域.从80年代开始,与“第三部门”相关的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建立了起来.有关“第三部门”的研究相继在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领域兴盛起来.“第三部门”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Levitt提出.Levitt认为以往人们将社会组织一分为二,非公即私的划分太粗糙,忽略了一大批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它们从事着政府和私营企业“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Levitt将这类组织统称为“第三部门”.此后,“第三部门”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各国也根据自己的不同国情需要将其定义为不同的名称,如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公民社会组织、慈善组织、志愿团体、社会团体、草根组织、民间组织等.随着第三部门的广泛使用及各国不同国情的影响,人们对第三部门概念的理解逐渐泛化.但本质上,第三部门组织不仅不是政府组织也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且以“志愿捐助与义工服务”为其“成为‘第三’的重要特征乃至基本特征”[6].这类组织主要从事着政府和私营企业“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

治理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共治,即政府、社会组织和相关利益者的共

1 2 3 4

关于高等教育方面论文范文,与治理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第三部门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快乐体育教学

自主高效课堂论文

教改论文发表

科教论文

幼儿教师专业

苏教版语文教学论文

幼师毕业论文网

钢琴教学法论文

小学美术教师论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治理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第三部门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