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教学— 范文

关于软件工程方面论文范文集,与回归工程实践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相关论文格式模板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软件工程方面论文格式模板,关于回归工程实践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软件工程及工程实践及软件开发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软件工程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为克服“去工程化”问题,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坚持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程能力为核心、以工程素质为特征、以课外科技创新为突破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工程化特征显著的软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展“回归工程实践”的人才培养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协调发展,为探索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

[关 键 词]回归工程实践工程项目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罗代忠(1972-),男,四川广安人,重庆文理学院软件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软件产品线、数据库技术;刁善会(1970-),女,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重庆40216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计算机类子课题“面向职业岗位需求的软件工程本科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FIB070335-A8-03)、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模型研究”(项目批准号:10XJA790006)和2010年度重庆文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1002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02-02

“回归”的本质是强调工程教育的综合化、系统化,而不是简单地回归技术,回归工程实践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工程教育的应用性,突出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促进高校与行业的紧密对接,需对现有工程教育进行改革,而改革难点在于如何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回归软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回归工程实践”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力求使专业摆脱学术教育下的精英卓越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束缚,跳出职业教育的程序匠人培养模式框架,构建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程化能力为核心、以工程素质为特征、以课外科技创新为突破的人才培养思路,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问题.


怎么样写软件工程硕士论文
播放:26433次 评论:5989人

回归工程实践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软件工程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一、软件工程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工程知识不扎实.软件企业需要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能应对不断变化的软件知识结构的人才,而目前学校培养的软件工程毕业生基础知识不牢,缺乏后续发展潜力,无法应对IT知识的快速发展.

2.工程化训练薄弱.软件企业需要具备较强的工程项目实践能力并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人才,而目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存在软件行业标准与学校人

关于回归工程实践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关于软件工程方面论文范文集
才培养规格脱节,工程性缺失和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缺乏软件工程项目训练,造成工程能力差,技术水平达不到企业要求.

3.工程素质欠缺.学校重视学生知识和技术课程体系,普遍缺乏工程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更不用说开展工程素质养成训练,造成学生工程素质缺失;而软件企业需要工程师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迅速融入软件工程项目,快速适应软件企业.

4.校企需求脱节.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课程体系与产业结构调整不适应,即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不匹配;教师队伍缺乏工程经历,即工程化教师队伍匮乏,即使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也不健全.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培养深度不够,软件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被动接受的配角,尚未成为人才培养主角,企业在人才培养中难以发挥主导作用,造成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距离.

二、回归工程实践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

1.工程化培养定位及目标.以工程应用型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工程化软件人才培养.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要求,以软件工程师岗位为导向,遵循软件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通过引入企业技术课程体系,培养专业知识夯实、工程技术能力强和工程素质高的应用型软件人才,使人才培养目标完全贴近软件企业需求、符合软件工程师标准要求.

2.工程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合格软件工程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工程技术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依据,结合软件工程开发规范和技术特征,融企业商业化工程项目于技术课程或实训项目,构建集专业知识、工程技术能力和工程素质于一体的工程化特征显著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见103页图).其中专业知识适应行业需求,包括软件工程基础课程和计算机数学课程,夯实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实践技能,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潜力;工程技术能力引入企业项目,包括前端技术课程群、NET课程群和JAVA课程群,强化课程项目、阶段项目与工程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具备软件工程师的基本编程、综合设计以及工程项目等技术能力,为提升学生工程项目实践能力奠定基础;工程素质融入工程项目实践过程进行养成性训练,包括软件开发流程、文档标准、项目管理以及职场素养,为学生职场沟通交流与合作提供保障.课程体系通过引入企业商业化工程项目,分别植入技术课程、阶段性的综合设计或工程实训,实现课程实验项目化、综合设计项目化、工程实训项目化,通过项目阶梯式培养学生基本编程、综合设计和工程项目实践等能力,并将工程素质培养融入工程项目实践中,让工程素质的养成训练回归工程项目实践.

三、回归工程实践的人才培养改革

回归工程实践即利用企业植入课程的商用软件项目,为学生提供仿真实的开发环境,按商业软件开发标准及业务流程要求,组织实施软件开发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仿真实的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学习软件开发技术,掌握软件开发流程和开发规范,积累软件项目开发经验,提升工程项目实践能力.为保证教学过程即人才培养过程回归工程实践,传统的软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方式等都不能有效满足工程化人才培养要求,为使回归工程实践的指向性更清晰化,课程体系实施“三融合改革”,即人才培养标准与软件行业标准融合、教学内容与软件商用项目融合、教学过程与软件开发流程融合;开展了与工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工程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改革,建立工程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系统和教学支持系统.1.植工程项目的教学内容.为适应工程型人才培养,植工程项目于课程,可从三个方面重构教学内容:重组体现专业知识的软件专业基础课和计算机数学课等专业基础课程,按软件行业需求重构课程内容;植商用项目于课程或实训,即针对课程性质特征将植入的企业商用项目按知识点分解,转化为课程项目并贯穿于技术课程(包括前端技术课程群、JAVA课程群和NET课程群)或阶段性综合设计,或直接将植入的商用项目用于工程实训,培养学生实际项目开发能力;引入体现工程素质的开发流程、文档标准、项目管理和职业素养等内容于工程项目,使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回归工程实践活动.

2.融工程项目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工程型人才培养,按照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开展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融入技术课程的项目培养学生基本编程能力,强化学生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知识的应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即“授课+演示+现场辅导+操练+考核”的模式,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引导学生入门,并要求学生“人人过关”;融入阶段的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强化知识的综合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贯穿商用项目的技术课程以案例任务形式组织教学及训练,采用“项目任务+要点讲解+现场辅导+验收”的方式;融入工程实训的项目培养学生工程项目实践能力,强化工程项目训练,让学生在工程项目实践中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采用开放模式,以项目任务为驱动,鼓励实验方案、实现方式多样化,运用“项目任务+辅导+答辩验收”的方式组织教学.


这篇论文url 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399753.html

3.引工程项目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方式从考试型向完成任务型转变,不仅能避免一张试卷定成绩,而且避免了学生只会答卷,不会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为保证完成任务型考核评价得以落实,推行了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质量自评、学生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企业工程师评价)、评价形式多元化(静态的试卷评价和各过程完成质量的动态性评价)等评价方式.教师将软件企业开发的项目资源通过优化分解注入技术课程,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项目并按企业的软件项目标准和流程进行设计开发,项目完成质量通过项目演示、项目答辩陈述,以企业标准评价软件

1 2

关于软件工程方面论文范文集,与回归工程实践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相关论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资料:

幼儿园早教论文

幼儿园教师论文网

小学教师师德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

初中政治教研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环境法学教程

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论文

幼儿园 教学论文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论文

回归工程实践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