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相关论文例文,与法治中国之内涵再认识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时间:2020-07-04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该文是劳动法学专业法治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法治相关大学毕业论文,与法治中国之内涵再认识相关论文例文,适合法治及法律制度及法律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法治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已经确认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基于此文章通过对法治中国进程的简要梳理阐述了法治中国内涵具体认识,并进一步提出,法律体系的形成并不等于法治中国的实现,这只是前提和基础,未来法治中国虽不遥远但依然任重.

关 键 词 法治 进程 体系 认识

作者简介:庄建平,福建中共漳州市委党校,法学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7-029-03

自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之后,1999年法治国实的目标被写入宪法,标志着中国法治建设进程向前推进了一步,由党的政策向治国之法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不遗余力地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或宣传、或实施、或保障,在制度和观念等方面不断地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确切地讲,中国法治进程的开启始于文革结束之际,当初虽没有明确提出法治的目标和政治口号,但人们在结束十年无法无天的岁月之后隐约意识到法治之于中国的重要性以及基于自身合法权利保护的迫切性.从中国法治进程的视窗望去,在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中国社会历经沧桑,法治发展几经挫折和反复.蓦然回首间,法治之梦不仅没有失落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今天不断地置换成昨天,现在不断地幻化成历史.时至今日法治虽仍然是理想,但已经在薄雾中渐露端倪.不鉴往则不足以知今,本文仅从法治中国的理想和现望去,虽为片段抑或是点滴,只希望能够在法治进程的检索中观测当下和期许未来.上世纪八十年开始,当有学者明确撰文提出法治之概念的时候,随即便引起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和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法治的诉求绝非新近十多年来之事,而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同步并行的一场看不见的革新.只是革新至今,法治目标虽依旧任重而道远,但中国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却是空前和伟大的.

一、法治中国的简要述评

(一)从废除到重构(1949-195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未了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此期间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废除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一切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同时开始建立新中国自己的法制.依据当时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的任务和原则,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令.较有代表性的是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应属1954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随后根据宪法的规定先后制定了各级人大及一俯两院等组织法.在三大改造中又制定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法规,以及逮捕、拘留、治安处罚条例等一批重要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以及依法开展的司法实践,确认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等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并且建立了公开审判、回避、辩护、上诉、审判监督、死刑复核等制度.这一时期我国法制建设是卓有成效的,从而积极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顺利实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迅速发展.当然由于处于初创阶段,许多法律并不完善,尤其是当时还处于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时期,在群众运动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政策,而不是法律.正如董必武所说“群众运动是一种风暴式的革命运动,它主要依靠群众的直接行动,而不依靠法律”.

(二)从停滞到破坏(1956-1976)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党的八大提出“国家必须根据需要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但是1957年以后在“左”倾思想的严重干扰下八大的正确方针并没有得到贯彻落实.轻视法制的思想逐渐发展以至于许多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法治原则受到不应有的批判和抵触.1956年到“文革”发生的十年间中国立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法制建设从春天滑落到了冬季.在举步维艰的等待中,法制建设不仅无法改变“咸鱼翻身”的境地甚至迈入了几近破败的时局.自1957年以后国家没有制定过一部新的法律,原有的法律法规虽没有明文废除,但实际上已成为一纸空文.十年“文革”是一个没有法制的年代,是“无法无天”和“砸烂公、检、法”的年代.一场反右斗争,使55万多人被划为右派,而其中被最后确认错划的高达97%以上.当无数鲜活的生命在未经任何法律程序的审判下惨遭涂炭的时候,当个人崇拜飚升为神话的时候,理性的法制已回天乏术.回望历史总让人感到力不从心,因为撩开一段历史的维幕不仅需要寻找一个更为理性和客观的支点,更需要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那些不太光鲜的过往.历史地观察,导致50年代末期逐步抛弃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偏离正规化法制建设发展道路的那些复杂的因素,并没有随着60年代中期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有所改变.新中国前20年法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正常或临时性制度,也未修正或废弃,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发展.它们相互交织,逐步积累,共同成为十年“文革”法制悲剧的重要原因.所幸的是,当历经磨难的中国人从无序的生存状态中迈出的时候,法制也在历史的拐点处迎接春天的到来.

(三)从起步到发展(1976以后)

当“四人帮”退出政治舞台的时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法制建设的复苏提供了强大的政治支持,报告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的方针今天读来依然如沐春风.1982年宪法在新中国首部宪法的基础上确认了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思想,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扩大了公民的民主权利.这部宪法的制定,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实施有了依据,为促进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准则.82年宪法及其88年修正案的颁行标志着沉寂多年的中国法制终于迈着艰难的脚步启程.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再次重申了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要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做到改革开放与法制建设的统一,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起步后的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明确指出,到下世纪初要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五首次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法治国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在1999年宪法修正案中这一政治诉求被提升到了根本大法的位置,开始了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性跨越.2004年宪法修正案,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保障人权的原则,对宪法所规定的许多重要的制度都作了修改和完善.2007年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贯彻”,并对我国未来民主法治建设作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任务”的战略部署.


法治学术论文的写作
播放:28987次 评论:4635人

二、法治中国内涵简析

法治到底为何物?在当代中国,法治又被称作依法治国.这是自十五大提出之后被普遍接受并广泛宣传的一种理解.随后中共中央提出了共产党要依法执政也是基于这个目标而提出的治党要求和执政方式.但是当法治建设进行数十年之后,我们在理解法治目标的时候是否仅仅只有这个层面的内涵是值得思考和反省的.依法治国的理念仅是从治国策略上的定位,这是一个法治国家最为基本的要素也是全民应取得共识的政治目标,然而,从宏观角度来看,法治目标不仅仅只有依法治国的理念,换言之,法治不仅仅等于依法治国这么简单的置换.法治因民族不同、文化传统差异、社会制度及政治体制的架构多样化、社会政治理念的多元化而呈现出多维性质.通俗地说,法治就是法律主

关于法治中国之内涵再认识的开题报告范文
法治相关论文例文
治,就是依法而治,就是所有的人服从法律并受法律的统治.但这样理解的法治是广义的,仍然是含混不清的.事实上,法治究竟是什么,法律之治究竟是什么,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认识,以至于众说纷纭.在世界权威性的法律百科全书《牛津法律大辞典》以及《布莱克法律辞典》等典籍中,或着重于法治的形式特性,或侧重于法治的实体因素,或立足于法治的实然性,或偏爱法治的应然性,或侧重于法的结构、功能,或侧重于法的价值,也许不免存在种种缺陷,但的确是从不同的维度和高度揭示法治的丰富意蕴,使我们更为清晰地明了法治的价值目标和目的,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的形式和实质特征,法律的结构和要素,权力分立和制衡,司法的独立和公开.正因为有这样理性的探求,法治的开放性、多元性、文化性和民族性的品质才得以彰显,法治才真正成为人类生活的现实.

(一)法治既是一种治国之道也是一种秩序状态

作为一种治国之道、治国方略,法治是管理社会治理国家的主要方法,它是指一个国家在种种社会控制方式中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社会控制,而不是选择其它方法为主要控制手段,所谓法律主治、法律的统治是也.这是法治的最早最基本含义.就此而言,法治明确区别于人治、德治(礼治).作为治国之道的法治其最终的目标是达成一种依法办事守法遵纪的社会状态.所以治国之道不仅包含一种政治目标更重要在于治理过程之中所形成的社会状态,如果不能达成这种社会状态则治国之道也只是纸上谈兵,镜花水月.作为一种社会状态和生活方式,法治要求所有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活动以法律为普遍原则、基本原则.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所有的人都自觉地把法律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行为标准,自觉地用法律来引导、规范自己的一切活动,依法实现了自律;所有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以法律的方式正当地处理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权力和职责的关系.因此法治的基本要素是依法办事,即任何人任何社会组织都必须遵守服从法律,在制定法律之后,任何人和组织的一切活动都受既定法律规则的约束.依法办事要求社会主体,所有社会成员都要严格遵守服从法律,不得以任何正当或不正当的理由去违背法律,更不能随意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现代法治社会特别要求政府、官员遵守法律执行法律,自觉按照法律办事,接受法律的制约,因为政府手中拥有强大的权力,有可能形成权力的专断,滥用权力,导致权力的腐败.因此,政府守法比民众守法更为重要和迫切.事实上,这是衡量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试金石,如美国法学家富勒所言,“法治的实质必定是:在对公民发生作用时,政府应忠实地运用预先宣布的应由公民遵守并决定其权利和义务的规则,如果法治不是指这个意思,它就毫无意义.”

法治中国之内涵再认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法治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法治既是法律制度也是政治制度

民主与法治关系之密切如一对孪生兄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民主就没有法治,没有法治就没有民主.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从哲学的层面分析,民主与法治同属上层建筑的范畴,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保障.良好的政治制度能推进法治进程的建设,反过来,法治进程的推进能不断地为民主制度提供良好的信息反馈并促成政治制度内生性的自我修复并逐步实现自我完善.

作为一种政治法律制度,法治就是民主宪政,它建立在民主基础上,根据人民主权原则实现了社会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一切活动、一切权力的行使都以保障、维护、促进和实现人民的权利为根本.从政治的层面分析,法治最终的目标就是实现宪政.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宪政的认识还是较为陌生和淡化的.所谓宪政并不等于宪法,有宪法并不等于有宪政,但宪政的实现必须以宪法为依据.宪政就是宪法在现实生活中的落实和遵循,宪政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就是依宪法执政的一种社会秩序和规范.因为人们对于法治许多概念认识的不到位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正确区分宪政和宪法二者之间的区别,正如先前人们对法治与法制二词的认识一样存在互换习惯一样,甚至把二者混为一体,事实上这也是对法治真正内涵的误解.法治是一个国家在法律规范之下的运作过程也是一种状态,法制只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二者虽仅有一个字之差,但这一字之差却谬之千里.法制是一个国家实现法治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法治则是法制运作的一个过程和状态,二者相辅相成,没有法制也实现不了法治,反过来法治又促进了法制的更新发展和完善.一个国家法制的形成必须有系统的法律体系.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指出,到2010年我国已制定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法规8600多件,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是在此,笔者想特别指出,法律体系的形成不等于法治目标的实现.法治目标的实现还需要静态的法律体系在动态生活中的落实.

法治、民主宪政首先为国家权力国家行为划定界线,反对专制,反对极权,反对独裁,反对权力的专横,要求权力分立,相互制衡,要求权力的运作严格遵循法律,要求一切公共事务依正当的法律程序来处理,要求政府官员在法律所提供的框架内进行活动,不得随意逾越.同时,法治、民主宪政通过法律的方式划分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界线,确定人的自由的范围,为个人的自由、权利提供同等的保护、保障,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双重性使命构成法治的制度性基石,促使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推动法治和民主的深化、发展.

(三)法治既是制度也是价值

有法律并不是法治,法治的内在意蕴不应简单等同于法律制度、法律秩序,它自身是,也应是社会价值的载体,体现、承载着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及其目标目的,代表着社会的文明精神.诚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言,“者,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字从水意在表明法律追求公平,则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这一神兽取自于传说中皋陶治世.皋陶作为司法官,皋陶正直无私,执法公正,非常受人爱戴.他在处理案件时,若有疑难,就令人牵出一头神兽,该神兽名,又名獬豸.传说中的神兽通人性,明是非,辩善恶,公正无私.事实上类似的传说不仅在中国有,在西方法治的语境中也存在,在西方,象征着法律的标志性的形象为蒙着双眼的正义女神,正义女神一手握天平,一手持宝剑,同样标志着人们对法律所寄予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诉求.所以,作

1 2

法治相关论文例文,与法治中国之内涵再认识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参考文献:

法治教育论文
教师法治教育读本律素质为重点,以推进教育系统法治化管理为动力,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与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与教育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

急诊护理内涵
中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之所在.在小。护理部分2016-2017年中国医疗护理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价值研究咨。

硕士论文再发表
硕士论文再发表浙江文作较大修改再送审合格后,方可考虑答辩d,论文没有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建议暂不答辩.说明:正反打印,使用a4纸张.,评阅专家信息页,注,1.请您于月日前将评。

学位论文再发表
硕士论文再发表浙江文作较大修改再送审合格后,方可考虑答辩d,论文没有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建议暂不答辩.说明:正反打印,使用a4纸张.,评阅专家信息页,注,1.请您于月日前将评。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之所在.在小。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篮球文化摘要]:本文结合《丰台一小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的研究》课题研究,从"课程改革的需。

企业文化内涵
浅析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努力地改进.,(一)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既要注重企业文化形式建设,更要完善企业文化的内涵,民营企业多注重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而忽视对企业文化内涵的认。

法律认识
增强法律意识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在第五,第六章我们分别学习了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大家对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

法律的道德之维
:(一)取得测绘类专业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测绘业务工作满6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小学教师师德标准培训之南昌市青山湖区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办法,为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努力办好人。

优质护理服务内涵
优质护理服务总结评价将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坚定不移地落实在工作中,纠正对优质护理服务的片面认识,重视护理服务内涵建设.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工效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护士积极。

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
优质护理服务总结评价将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坚定不移地落实在工作中,纠正对优质护理服务的片面认识,重视护理服务内涵建设.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工效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护士积极。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