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政治— 范文

关于互联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与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社区归属感相关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互联网相关论文怎么写,关于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社区归属感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互联网及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互联网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归属感对于参与社区活动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关于归属感的含义,有些学者认为归属感指一方与另一方保持某种关系的心理承诺(F.RobertDwyer,PaulH.schurr&SejoOh,1987).Anderson(1992)等人认为归属感指一方希望与另一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愿意为保持这一关系而牺牲本方的短期利益.GanesanShankar(1994)从经济利益角度定义,认为归属感指一方可以从双边关系中获得的利益,以及该方对双边关系的依赖程度.社区归属感,主要倾向于心理层面的定义,是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团体,并对其产生亲切、自豪的情绪体验.个体对所属团体产生了归属感之后,能自觉地以所属团体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团体中接受信息、经验和情感,把自己看作团体中的一个成员.网络社区的归属感,是指网络社区用户对社区感到满意,并对其产生一定的认可,继而产生一定的心理依赖.它体现了网民在其中得到的自我认同的程度以及对于网络社区中的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和依恋感.可见,归属感对于网络社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它被用来检验一个在线社区的存在(Roberts,1998),也被认为是影响社区参与的重要因素(Tinto,1993).Roberts(1998)认为,有较强归属感的人将会在在线参与方面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假设3:大多数网络社区参与行为停留在“浅层参与”层面,网络社区归属感不强.H3.1:女性较之男性更难在网络社区形成归属感.H3.2:年龄对网络社区归属感具有反向影响.H3.3:学历对网络社区归属感具有正向影响.H3.4:网龄对网络社区归属感具有正向影响.H3.5:上网时长对网络社区归属感具有正向影响.H3.6:网上的社会网络规模对网络社区归属感具有正向影响.数据与测量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新媒体与我国沿海发达城市市民的媒体选择”课题组在2009年的调查数据.本次调查由计算机随机生成的组成样本,在天津、上海和广州三个沿海发达城市共成功访问了936户家庭.分析中涉及到的变量及其测量方式如下:一、网络人际交往问卷主要询问的是网络使用者通过互联网主要与哪些人进行联系,选项设置上从亲疏关系区分为:(1)亲人、(2)配偶或恋人、(3)同事或同学、(4)领导或老师、(5)业务联系人、(6)其他朋友、(7)网友.本研究主要考察人们通过互联网联系人的种类,联系的人种类越多,说明其网上的网络社会规模越大.具体方法是对7个选项的得分进行累加,得分越高则可认为网上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二、网络社区的归属感对于网络社区的参与度和归属感的问题,本研究主要按照“认知――参与――认知”的脉络,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在网络上是否更容易找到一群兴趣爱好相同的人;2、是否在感兴趣的网络社区注册过;3、在感兴趣的网络社区表现是否活跃;4、在感兴趣的网络社区能否找到归属感.问题一主要考察网民对网络社区的浅层次印象;问题二、三考察其在网络社区中的参与程度,从浅层参与和深层参与两个方面进行了提问;问题四则侧重于对网民参与网络社区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或认同感的调查.经主成份斜交因子分析结果发现,以上四个条目可以看做一个因子,将其加总计算均值.由于人们参与网络社区实际上从行为层面上反应了其对网络社区的归属感,因此,我们将以上这个因子直接视为人们对网络社区的归属感.由于选项在赋值时,是等于1,不一定等于2,否等于3,因此加总计算均值时,值越大对应的网络社区归属感越弱.三、互联网使用包括互联网使用历史(即网龄)、上网时间、使用互联网的功能.在问卷中,对上网历史所设置的问题为第2题:“请问您从开始上网到现在大约有几年了?”选项依次为:(1)1年以下;(2)1-3年;(3)3-5年;(4)5-7年;(5)7-9年;(6)9年以上.对上网时间所设置的问题为第3题:“您估计您上个星期,正常情况下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大约有多少个小时?”,选项依次为:半小时以内;半小时~1小时;1小时~2小时;2小时~3小时;3小时~5小时;5小时以上(由于问卷调查的全部是网络使用者,故不存在上网时间为0的人).分析时,因为上网历史和上网时间的选项设置都较多,所以本文将它视为连续性自变量纳入了回归模型之中.对互联网使用的功能项目所设置的问题为第4题:“请问您平常上网主要做什么?”,即选项依次为:听音乐;看新闻;聊天;使用搜索引擎;看视频;玩游戏;发邮件;写博客;逛论坛/BBS;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网上炒股;其他.本文关注的主要是其中两个选项,即聊天和发邮件.四、人口学变量本研究的人口变量包括性别(男性编码为1,女性编码为2,比例为54.2:45.8)、年龄(调查的人群为13岁以上,按年龄段分为13-18岁、19-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岁及以上)、学历(从小学到博士及以上,分为7级)、职业(党政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管理、技术人员,科教文卫工作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军人;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企业工人/商业服务业人员;自由职业者;下岗失业人员;学生).五、统计分析下文首先报告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网络人际交往对象,然后运用卡方检验分析了性别和年龄等所引起的交往差异.接着进一步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网上的网络社会规模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对网络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这里,分析的互联网使用变量主要是网龄和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人口学变量主要是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使用互联网的功能主要是聊天和发邮件.研究发现一、网络人际交往1、通过互联网最常联系的人《2003年中国十二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网民主要通过网络和同事或朋友交往(24.7%),通过网络和家人或者有业务关系的人交往的比例非常低.《2007年中国七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对网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互联网和手机与各种人群交往的情况作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网民中通过互联网与父母、子女联系的人相对较少,因为互联网的使用通常有年龄的代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网民通过互联网最常联系的人主要是“同事和同学”和“其他朋友”,而通过互联网与亲人联系的人相对较少,业务联系人更占其次.假设1得到证实.通过互联网跟网友联系的人所占比重反而很小,仅为7.3%.可见,互联网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维系现实关系的工具.通过互联网延伸虚拟关系的人,相对来说所占比重很小.假设H1.1得到证实.当然,无可否认的是,网络仍然为人们结交新朋友或者建立虚拟关系提供了广泛的机会.除此以外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人际交往中,更多的是发生在平等的、比较松散的人际关系中,如同事或同学、朋友.2、网络人际交往的性别与年龄差异《2003年中国十二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还显示,男性网民通过网络与朋友交往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女性网民,而女性网民通过网络从事业务关系或行政关系的交往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网民.我们的调查显示,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使用网络与亲人联系,而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通过网络与同事、同学或朋友联系,也比女性更倾向于通过网络与有业务关系的人交往.而在与领导或老师的交往上,由于卡方检验不能通过(p>0.05),所以我们的研究无法证明在通过网络与行政关系的交往上,性别所带来的差异性.同样,对于通过网络与网友(p>0.05)、配偶和恋人(p>0.05)的交往,我们也无法推论性别所带来的差异.假设H1.2部分得到证明.从年龄来看,年轻人会更多地通过网络和同事或同学交往,而中年人则更可能通过网络和亲戚或家人交往.13―

1 2 3 4 5 6

关于互联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与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社区归属感相关论文怎么写参考文献资料:

高中政治论文范文

初中政治论文800字

政治高中论文

比较政治论文

政治综合论文

高中政治获奖论文

小学生政治论文

高二政治哲学论文

形式与政治论文

初三政治论文

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社区归属感(3)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