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政治— 范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类论文范文素材,与西方马克思学在中国相关论文发表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类论文发表,关于西方马克思学在中国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经济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西方马克思学”的译文、述评的论文数量迅速减少,西方马克思学译著很少出版.沉寂的根本原因在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中国基础性研究由热变冷.在这种大气候下,整个马克思主义史研究被冷落,西方马克思学研究也就乏人问津.

2003年以后,“西方马克思学”研究在中国马哲界又突然复兴.吴家华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发表《“马克思-恩格斯问题”论析》,随后又在《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1期发表《西方“马克思学”解构马克思主义的新动向》、《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10期发表《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比较研究诸范式简评》,以第一手资料对“西方马克思学”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研究的新进展进行述评.鲁克俭在《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8期发表《当代西方剥削理论评析》.张亮接着吴家华的话题,在《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8期发表《西方“马克思学”的恩格斯研究:一个批判的评价》,随后《福建论坛》2006年第4期发表了一组评论“西方马克思学”的文章:胡大平的《穿越西方“马克思学”神话,走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处》、张亮的《西方“马克思学”的兴起、演化与终结》、周嘉昕的《激荡的50年:西方“马克思学”探源》、杨兴林的《西方“马克思学”视域中的“青年马克思”――理论的反拨、“神话”的消融与新视域的开启》、孙登峰的《西方“马克思学”之“两个马克思”论的历史逻辑》、夏娟的《西方“马克思学”视域中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浙江学刊》2006年第6期又发表一组关于“西方马克思学”的文章:张亮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解史上的“模式”?――兼析作为“模式”的西方“马克思学”》、杨兴林的《学派无意识:西方“马克思学”研究模式的内在逻辑悖结》、夏娟的《方法论幻象:西方“马克思学”模式的内在意识形态陷阱》.此外,《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还发表了张亮的《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西方“马克思学”――诺曼莱文教授访谈录》.在这次“西方马克思学”研究的复兴运动中,鲁克俭和王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6年10月,王东的大部头著作《马克思学新奠基》出版.该书在论述“三大解读模式”时涉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学、学院派的马克思学以及苏联马克思学,并明确提出了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学”的具体方案.虽然王东的这本书更多的是谈如何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学”,但他将“马克思学”概念中性化,从而对中国“西方马克思学”研究具有极大的思想解放作用.随后,王东又先后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1期发表了《为什么要创建“中国马克思学”?――迎接21世纪马克思学的第三次来潮》,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5期发表《苏联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学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局限》,在《吉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发表《“马克思学”一词源流的新发现》,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5期发表《吕贝尔的马克思学:反思与创新》,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12期发表《恩格斯的伟大贡献与历史地位――兼论必须回答“马恩对立论”的思想挑战》,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4期发表《从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谈马克思传记理论》等论文,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西方马克思学”研究的发展,而且还培养了一批从事“西方马克思学”研究的博士生,如赵玉兰、吴敏燕、贾向云等.

2006年9月,鲁克俭的专著《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在此之前,该书的部分章节已在相关刊物发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发表《布伦纳的政治马克思主义评析》(与郑吉伟合著)、《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发表《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新观点》、《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8期发表《国外学者论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的学术关系》.2007年~2012年,鲁克俭还在其他刊物发表多篇关于国外马克思学的论文:《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1期发表《国外马克思学概况及对中国马克思学研究的启示》、《现代哲学》2008年第3期发表《“陶伯特说”与“罗扬说”:我们该采信哪个?》、《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7期发表《近年来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思想史梳理》、《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8期发表《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冒险的伙伴?》、《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发表《国外马克思学者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新观点》、《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5期发表《国外马克思学译介与中国马克思学研究的深化》、《哲学动态》2009年第11期发表《再论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就〈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的学术对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19日发表《马克思学研究与“以人为本”的提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发表《国外学者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系统化》、《晋阳学刊》2010年第5期发表《从马克思研究到马克思学》、《中国哲学年鉴2010》发表《近年来的中国马克思学研究:回顾与前瞻》、《哲学动态》2012年第7期发表《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评李斯特〉写作时间的文献学考证》.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曾枝盛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1期发表的论文《重建马克思学――〈吕贝尔马克思学文集〉导言》,梁树发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1期发表的论文《西方马克思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建设》、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发表的论文《科学“马克思学”的意义》,在这次“西方马克思学”研究的复兴运动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

除了相关论著的密集发表和出版,“西方马克思学”研究复兴的第二个标志,是王东、安启念、梁树发、曾枝盛、魏小萍、鲁克俭、聂锦芳、韩立新、

1 2 3 4 5 6 7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类论文范文素材,与西方马克思学在中国相关论文发表参考文献资料:

政治思想论文

政治论文初中

政治法律论文

形势政治课论文

初中思想政治课论文

政治诚信论文

政治学习论文

政治论文政治生活

政治学硕士论文

初中政治课改论文

doc下载 下载西方马克思学在中国(4)WORD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