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医学营养学— 范文

中医临床类有关学年毕业论文,与病证结合在中医辨证治中的地位相关医学科研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中医临床论文范文,中医临床类有关学年毕业论文,关于病证结合在中医辨证治中的地位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中医临床及中医药及中医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中医临床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结合及囊括多种诊疗措施的现代病证结合的新模式;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病证结合在临证辨证论治中的地位

3.1 病证结合是准确认证的基石

3.1.1 病证结合 空间定位(纵横定位)

病、证概念有异,而又关系密切,不可分离.病、证是中、西医对疾病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的认识.病是纵向,证是横向揭示病理状态[19].中医的“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从横的角度去认识疾病;而西医所诊断的“病”是指人体在受到致病因素作用后,在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演变全过程,可以说是从纵的方面去认识疾病的[20].如果我们把整个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比作一个坐标系,那么辨病和辨证就好比是横、纵坐标,两者结合便可以分别从横、纵坐标上找到对应的一条线,两者交叉处便是最好的结合最准确的认证.只辨证或只辨病是坐标系中的一条线,如果想做到准确认识证,必须两者结合,横向(病)和纵向(证)综合考虑,准确定位为一点,而不是一线.

证这条线可以和若干病有交叉点,即同一证型可见于不同的病中.同样,病这条线也和若干证型形成交叉点,即一种病可出现若干个证型,因为病在不同个体或不同时间地点或不同发展阶段而表现出不同证型.由此可见,要做到准确认证,其关键就是病证结合.

3.1.2 病证结合 时间定位与动态定位

病证结合使得中医辨证在每一具体疾病范围的限定下更能体现中医证候自身的演变规律,并使之更加清晰.同时,还可以用西医所诊断疾病的演变这条主线将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候贯穿起来,突出了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证候特点,使之更加易于把握对证的认识.

每种病都有其各自的发展趋势,其发生发展,转归预后各不相同;它决定了证的特殊性,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随着疾病的演变,气候、饮食、情绪、个体体质、治疗措施等不断变化而相应的出现动态的证.它反映了在病程中不同时点机体对不同病理变化的整体反映状态,具有一定动态时空性.正因为证具有一定的时空动态性[17],从时间上,只有把证放入病中才能更好地体现时间性,动态性.病证结合时,要关注证候的“动态时空性”,在以病为纲下,探讨证候才有意义,才会得出有一定发展规律的证,从真正意义上体现证候的动态时空观,最终达到正确认识证的目的.

3.2 病证结合是辨证施治的关键

病证结合,是准确找到辨证关键点的唯一途径.病主要反映机体整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基本矛盾,而证则反映疾病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病决定证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方向,证体现疾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两者结合既掌握了疾病的基本矛盾,又能解决证候的主要矛盾.病与证息息相关,离开病来研究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证来研究病,则无异于枯枝无叶,枯树一桩,失去中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因此,要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就要把证与病结合起来.


如何撰写论文综述
播放:35517次 评论:7830人

病证结合,可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提高论治水平,使疗效最大化.由于病有种别,证在不同病种中表现出差异性,使证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动态演变规律及诊断与治疗而不相同.朱良春先生就曾指出,每一种病各有自身的病理变化特点,即使辨证为同一证型,病不相同其临床特征也不尽相同.而同一种病因不同个体,或不同时间地点,或不同发展阶段而表现出不同证候特征,其治法方药也相应而变;若只辨证不辨病,治疗时就不能丝丝入扣,疗效自然受到影响.只辨病不辨证,一病一方到底,便失去了中医辨证的意义.所以单纯对病治疗和单纯对证治疗都不可行,在临床上常见病已治愈,而证依然存在的情况.比如,有些高血压病人血压恢复正常后,仍有耳鸣,视物模糊,腰膝酸软等肝肾阴虚的证候存在,仍需滋肝肾之阴,调和阴阳,以平为期;也有证已消失而病依存迹象,血压虽未降,但头晕、头痛缓解,症状消失.此时以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病未痊愈仍应继续治疗,即使“头晕、头痛”症状消失,也不可放弃治疗,应在“病”的框架下,继续辨证施治.因此,在临证辨证论治过程中我们必须把病与证结合起来考虑,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的病证结合理论经历了黄帝内经时期的萌芽、伤寒论的奠定基础到晋唐以辨病为主的病证结合,宋元以辨证为主的病证结合,直到明清时期,此理论不断充实与完善,甚至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以上这些阶段都是中医的病与证相结合,到近现代的病证结合理论逐渐引入西医的见解,展现出以西医病与中医证和中医的病与证相结合并存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此对于今天理解病证结合的现代含义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是中医临证辨证论治的关键所在,它决定辨证的准确和论治的正确与否;对于今天我们的临床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符友丰.论“证”的概念与“辨证论治”思路[J].医学与哲学,1994(8):38-39,42.

[2] 任应秋.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J].中医杂志,1955(4):19.

[3] 任应秋.谈谈中医的“辨证论治”[J].陕西新医药,1976(1):35-39.

[4] 陈茂盛.病证结合理论及发展趋势探讨[J].中医杂志,2007,48(10):942-944.

[5] 王阶,张兰凤,王永炎.病证结合理论源流及临床应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3,5(4):40-42.

[6] 童舜华,童瑶,段逸山.《黄帝内经》病证结合论治思想的萌芽[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2):14.

[7] 程士德.内经理论体系纲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51.

[8] 童舜华.宋以后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的形成[J].江西中医药,2004,35(256):12-14.

[9] 刘绍武.《重楼玉钥》的病证辨治观[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424-425.

[10]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57:414.

[11]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研究室.中西医汇通研究精华[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30.

[12] 金寿山.辨病和辨证辨脉和辨因[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2:38-39.

[13]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三十年论文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21.

[14] 秦伯未,吴大真,王风岐.秦伯未医文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43-468.

[15] 姜春华.姜春华论医集[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76-584.

[16] 朱良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J].中医杂志,1962,4:15-16.

[17] 郭蕾,王永炎,张志斌,等.关于证候概念的诠释[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5-7.

[18] 郭蕾,张俊龙.关于证候定义的三点商榷[J].医学与哲学,2005,1(26):67-68.

[19] 古远明.局部与整体、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J].中国医药学报,2001(2): 6-8.

[20] 张云鹏.中医临床家――姜春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95-305.

1 2

中医临床类有关学年毕业论文,与病证结合在中医辨证治中的地位相关医学科研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中医护理技术
日等.,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中医护理总结安徽括中医执业医师,"治未病"服务职业技能人员,医技人员,中药师,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专职医护人员应当不少于6人,中医类别人员不低。

中医护理工作
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采用中医"。护理论文发表中医8,心理护理,康复训练在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与研究.,9,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与风险管理的改革与探讨.,10,?循。

中医护理管理
型病例数,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主要中医护理技术,平均住院日等.,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中医护理总结安徽括中医执业医师,"治未病"服务职业技能人员,医技人员,中药师,护理人员,管。

中医护理总结
中医护理总结安徽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

中医护理杂志
扣5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包括中医辨证施护,护理工作模式,整体护理能。中医护理总结安徽括中医执业医师,"治未病"服务职业技能人员,医技人员,中药师,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专职医护人。

手足口病论文
疳证,腹痛,汗证,多动症,遗尿,奶麻,手足口病,紫癜,佝偻病等)的中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小儿推拿,穴位敷贴,雾化吸入,物理降温等操作技术;。

中医护理体会
括中医执业医师,"治未病"服务职业技能人员,医技人员,中药师,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专职医护人员应当不少于6人,中医类别人员不低于70%,其中应当有一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

中医护理题库
医执业医师,"治未病"服务职业技能人员,医技人员,中药师,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专职医护人员应当不少于6人,中医类别人员不低于70%,其中应当有一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

中医护理培训
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切实落实专人负责,专人管理,进一步加强学员学籍管理工作,严。中医护理总结安徽医医院"治未病"科护理人员应接受"治未病"服务的专门培训,熟悉健康管理和中医预防保。

中医护理知识
点及分值分配 。中医护理总结安徽医医院"治未病"科护理人员应接受"治未病"服务的专门培训,熟悉健康管理和中医预防保健基本知识,掌握"治未病"科常用中医护理技术,能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

病证结合在中医辨证治中的地位(2)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