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艺术— 范文

心理学有关论文范文,与《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的心理学解读相关发表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心理学有关发表论文,关于《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的心理学解读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心理学及黑人及白人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心理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其自身的魅力,还富有更深刻的文化、历史及社会内涵.因此,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能够为文本分析提供新的视角,使得文学进入更为广阔的领域,展开更为丰富的对话.本文选取了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通过对作品中黑人女性形象的心理解读,分析了黑人女性所经受的身体及心理上的痛苦,并探讨了种族歧视、道德伦理及社会异化等一系列问题.文章从文学与心理学的二维角度深入剖析作品,将经典的文本分析方法与心理学理论研究相结合,揭示出学科交叉互补的研究方法为文本解读带来的多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学理论能为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提供验证,揭示他们的行为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从而为更深入的探究提供肥沃的土壤.

关 键 词:《最蓝的眼睛》托妮·莫里森黑人女性心理学

一、文献综述

小说《最蓝的眼睛》描写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社会的种族关系比现在更为明显和紧张.在以白人为主流的社会里黑人女性身处困境,举步维艰.Khayati(1999)评论道,该作品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叙述故事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包含政治和道德的紧密联系.即使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西方,这些问题仍然存在于社会的许多方面,且与黑人妇女所面临的现实息息相关.虽然这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西方社会的各个层面,种族歧视依然严重.表面上看,整个社会对有色人种更为宽容,也更强调机会平等,但偏见仍然以更复杂、狡诈,更具毁灭性的方式顽固地存在着,并为所谓的“新种族主义”铺平了道路.由于西方现代社会规范和雇佣法明确提出,种族、国籍和性别歧视是违法的,因此新种族主义往往会在表面宣称平等主义,反对白人的优越感(Barker1981;Condoretal.2006).并由此摆出更积极的反种族主义姿态,表达对有色人种不那么蔑视的观点,从而提升自身的公众形象(Condoretal.2006).然而事实是,由此导致的社交疏离使得不够富裕的有色人种常常由于自身的文化和人格特质承受无辜的谴责(VanDijk1992,p.87).McKittrick(2000)指出,由于白人主导的社会不断拒绝给予他们平等感,并且强加不公平的,对地域和种族的固有的主观想法,黑人少数种族经受着巨大的不安.无论是经验之谈还是道听途说,种族身份和性别困境仍然与个体自尊心、适应性和幸福感的下降密切相关(SchaferandHerbold1999;BirzerandSmith-Mahdi2006).Alexander(1998)则在此走到更远.他将这种源自偏见的苦难视为人性不可缺少的部分,并大胆地将其比喻为上帝的第四个身份,即与圣父,圣子,圣灵共存的罪恶的存在.

最近的访谈研究显示,美国的黑人妇女迫切需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对抗在白人为主导的社区出现的文化和社会异化问题(Terhune2008).莫里森的小说不仅成功地展示了备受折磨的黑人女性自我的复杂性,更真实描述了在尤其关注外貌及物质成功的西方文化背景下,年轻的黑人女孩和妇女是如何采取自我毁灭的方法以符合白人关于“美”的理想形象的.

二、黑人女性的自我嫌恶

佩科拉,一个黑人女孩受害者,渴望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并将白人童星雪莉·坦布尔视为完美典范.在西方,无论男女都喜爱可爱的洋娃娃般的脸蛋,从而萌生博爱和柔软之心.小说中佩科拉总是将积攒的零用钱拿去买一种糖果.因为“每张浅黄色的糖纸上都印有一个头像,玛丽·珍的头像等一张笑盈盈的白脸和飘逸的黄头发.一双蓝眼睛从一个清洁舒适的世界里向外看着她等佩科拉认为那双眼睛实在是太漂亮了等吃了糖块就好像吃了那两只眼睛,吃了玛丽·珍,爱上了玛丽·珍,也变成了玛丽·珍.”(莫里森,2005,P32)玛丽·珍所具有的这种特质使得她在西方社会备受欢迎,它象征着富足、魅力与自信,而这些都是评价物质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元素.“有一段时间,佩科拉意识到如果她的眼睛——目睹那些画面和场景的眼睛——不同的话,就是说,她有双美丽的眼睛的话,她本人也会不同.”(莫里森,2005,P29)从佩科拉对蓝眼睛的渴望中可以看出,她深信只要愿望成真就能够变得美丽,受人尊重,获得更好的生活.正如Spencer(1984)的研究指出,美国的非裔小孩坚信自己的黑人身份还远远不够.他们与佩科拉一样,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甚至幻想.这种来自不同种族身份的仰慕者对于偶像的幻想表明,长久以来黑人群体都无法克服并走出白人种族优越感的阴影,由此也反映出白人文化对“魅力”解释权的垄断.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包括佩科拉在内的黑人群体对自身肤色、文化、种族的强烈的羞耻感.小说中佩科拉在糖果店的一幕是这样描述的,“她抬头朝他望去,可看到的是一片空白,而原本应看到的是好奇的目光.不仅如此,没有一丝对人类的认同——目光呆滞,毫无察觉.她不知道是什么阻隔了他的目光等可是她在别的成年男人的目光里曾见过好奇、厌恶,甚至愤怒的表示.然而对这种空白她并不陌生.它带有利刃;在下眼帘的某个部位表现出来的是厌恶之感,在所有白人的眼神里她都曾见到过.他们的厌恶一定是针对她的,针对她的黑皮肤的等正是这黑皮肤引起了白人眼神里带有厌恶之感的空白.”(莫里森,2005,P31).值得强调的是,佩科拉对自身相貌丑陋的坚信不疑源于社会对她的评价,而非来自于她本人.“她常坐在镜子前长时间发愣,试图找出丑陋的秘密.因为丑,老师和同学都不理睬她,都鄙视她.”(莫里森,2005,P28)在美国文化中,随处都传播这样的信息,黑人不可能漂亮,越黑越不美(Matus,1998).这种不公平的社会评价严重侵犯了个体自尊自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身的自卑感使得她不得不屈服于异族文化对自身种族的漠视中.她始终相信社会对黑人的蔑视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并将存在于她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对白人标准的默从有效地抑制了黑人内心潜在的愤怒及挑战,却使他们陷入了无助的境地,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在此莫里森对种族和文化的概念提出了质疑,强调无关人种的个人特质的重要性,反对任何无条件接受白人标准并将其美化的做法.莫里森小说的主人公总是徘徊在“看”与“被看”之间.佩科拉所看到的是白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优越地位及享受的特殊待遇.当一位名叫莫丽恩的混血儿来到学校时,“整个学校为之倾倒.老师叫到她时总是满脸微笑以示鼓励.黑人男孩子在走廊里从不使坏将她绊倒;白人男孩子也不用石子扔她;白人女孩子被分配和她一起学习时也没有倒抽一口气;当她要用厕所间的水池时,黑人女孩子都会让到一边,用低垂的眼睛悄悄地看她.”(莫里森,2005,P40)佩科拉也相信她经历的所有苦难和不被接受都归因于别人是如何看待她的.“她再怎么使劲也无法将眼睛变没了.那还有什么意义.眼睛就是一切.一切尽收眼底.”(莫里森,2005,P28)由于她只能透过别人的眼睛看待世界,最终逐渐失去了对自我进行独立正确评估的能力.文学评论家Fick(1989)指出,佩科拉的愿望并不只是简单的出于改变外貌的美容需要,这反映了她更为深远的心理需要,即通过改变她看世界

1 2 3 4 5

心理学有关论文范文,与《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的心理学解读相关发表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体育艺术论文

发表艺术类论文

小班化体育论文

大学生体育保健论文

体育专业学院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

发表体育论文

体育本科毕业论文

体育英语论文

音乐系毕业论文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的心理学解读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