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社会关系类有关论文范文集,与我的“本科学历”相关毕业论文提纲

本论文是一篇社会关系类有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我的“本科学历”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社会关系及语文老师及班主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社会关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到家了.1972年,有个日本人叫田中的访华,然后是中日建交,我们村里男女老少都集中开会,传达中央的文件,大意是东洋鬼子和日本人民要分开,中日人民要友好等等.把重大的政治事件一杆子宣传到最基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明的执政能力.

但我至今不明白:怎么第一个哭的是招娣?论觉悟,论对毛主席的感情,论什么都不该是她―――她可是富农的女儿啊!

或者,是余老师事先布置的?但选择谁也不该选一个富农的女儿啊!

我的“初中本科”

我读三年初中的学校是鄞江初中.

现在的鄞江中学,当时全称“鄞县第四初级中学”.地点在鄞江镇它山庙旁边,也就是全国文保单位的“它山堰”的上河和下江的交叉处.校舍是一排丁字形的平洋房:中间一间是教师办公室,两边各三间教室,共六班.和我“小学本科”时的三个年级组成一个复式班相比,现在却是一个年级分成两个班的“复班级”了.如上所述,开始的时候我甚至有点不适应,当然,很快就习惯了―――不习惯除非是傻瓜了.

我不算傻瓜,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也就是说,书读得很顺利,成绩也不错.其实,我们常说这个孩子会读书,那个孩子读不好,都是不正常的.我一直认为,每个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是正常的智力,是完全能把书读好的.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是孩子读书的不二法门.现在的家长太关心孩子的读书,总怕自己的子女读不好书,那是家长自己脑子出了毛病.

上世纪60年代初的鄞江初中条件是很简陋的,但对于我这个从村里学堂出来的学生来说,却已是大开眼界了.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上语文课时,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陈瑛老师拿来一架留声机―――不是现在的录音机,是那种放唱片的老式唱机.说来不怕笑话,我当时还是第一次听那玩意儿.待到唱机中那浑厚的男中音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诵起《岳阳楼记》时,在我听来真如天籁之音,恍惚间让我沉醉于那首千年传颂的美文的宽广深邃的境界之中.我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情境和感觉,至今也仍能一字不差地背诵此文,而且没忘记陈瑛老师特意指出的,文章中“浩浩荡荡”的“荡”要读作“商”等

上世纪60年代初是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也是我家挨饿最严重的时候.我刚入初中那年预分夏粮,还是按“需七分,劳三分”的比例.我家劳力少,人口多,所以勉强能对付着填饱肚子.可到秋收后晚稻决算,这分配方案倒了过来,变成按“劳七、需三

关于我的“本科学历”的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社会关系类有关论文范文集
”了,决算下来我家只分到180斤粮食.这一点粮食得让七张嘴吃到第二年的夏天,可以想象1962年上半年我们家的境况了.几乎什么都变卖,毛线衣啦,器皿啦,甚至最后一只锡尿壶都去换了大麦填肚子.村里那些劳力多分粮多的人还要笑我们,说这光景了还让兄弟俩读书,看你们读书读到肚里去能不能充饥―――当然充不了饥,而且是越读越饿.那时我和我哥都是走读生.我从金陆村家里到鄞江镇是六里路.我哥金儒宗,在百梁桥的民办中学读初三,得走十多里路.那年冬春时节,我们兄弟俩每天都是天没亮就起床,喝下一大碗薄粥,每人再盛一瓦罐同样薄的留作中饭的粥,用网线兜兜了提着上学去.背上背着书包,手里拎着粥罐,这就是两个正从少年转入青年的初中生艰难的求学之路.

不但如此,我们还经常顺路再各挑一担粪桶,或一担猪泥,挑到三里路外的自留地里,由母亲天亮后再去施浇到寄托着我们全家希望的小麦或洋芋艿上.亏得天冷,挂在粪桶担或猪泥担上的薄粥一会儿就凝结住了,加上我们一路上小心翼翼,粥才不至于因为晃荡而溢出来―――溢出来滴在粪桶或猪泥上,那才是罪过呢!因着又是挑担,又是赶路,加上正是十三四岁的长身体的年纪,到了学校,早上喝下的稀粥早已消化殆尽.坚持着,但通常是到第二节课后,实在忍不住,就偷偷地把那罐粥喝了.这样到了中午,待别的同学吃饭时,我就只能委屈肚子了.眼不见为净,就干脆跑到设在学校对面那几间小平房的图书室去.好在图书室是整日开放的.这样我就常常一个中午以书代饭.说来也真有点神奇,读着书,真的可以忘记饥饿,代之而来的是汲取知识时的精神的愉悦和思想的充实.

多年之后我读到宋朝一个叫尤袤的人说过的一段有关读书的话: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忧幽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我便会想起1961年冬天和次年春天的中午躲在鄞江初中的图书室里的情景.

回想起来,那时的鄞江初中图书馆规模不是很大,藏书也不算太多,但对于当时我这个初中生来说,应该说已经是一个很宽广很丰富的知识宝库了.而且,那时也曾经有过一次短暂的文学和出版的相对繁荣期.外国经典也在这一时期翻译了不少.一些文学杂志,像《人民文学》,虽然因为困难时期,纸张很差,但恰恰在那些年发表了一些后来被批判为毒草的好作品.总之,我有幸在那最困难的几年里读到了不少中外文学作品.应该说这对我后来的“吃文学饭”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那一时期也正好是反修批修最热闹的时期,特别是中苏论争.我对此也很关心,我至今仍记得从“一评”到“九评”的每篇文章.现在看来那些文章的观点是值得商讨的,但在当时的我看来,文章的确是写得好.70年代末期,我曾一度在《浙江日报》社工作,听说报社的一位领导当年曾参与过“九评”文章的写作,我每次见到他,内心就激起钦佩之情.

一个学校的具体组成,最重要的还是老师.正如著名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是大师之谓也.这话也适用于一切学校,包括小学中学.中小学当然不可能有著名大学那样的大师.但只要是好老师,在他的学生心目中就是“大师”.一个学生对母校的记忆,最深切的也总是他心目中的“大师”.如同胡庆矩老师是我小学时的“大师”一样,我在鄞江初中也有幸遇到不少好老师.年长的一辈―――只是我们当时眼中的“年长”而已,当年他们也只是年届中年―――如教语文的傅方智老师,“字如其人”:一笔方正的板书,透出智者的光辉.上课时沉稳,平和.教生物的董松伟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既幽默可亲,又严格认真,一丝不苟.董老师负责学校后面的一块园田,算是学校的生物实验和学农基地.学生们劳动时偷懒,施肥施得少,马虎了事.董老师便说你们哪一组偷懒,我能闻出来.可知他的认真负责.听说他是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家里是地主.这在当时是很忌讳的,我们都不提,大家都“为师者讳”.当然,待到我们毕业后,文革中,再没人“讳”了,听说董老师也遭到批斗,说他是“伪中央大学”的学生.我听了以后很是不平.董老师读中央大学是在抗战胜利后,怎么能说是“伪中央大学”?照我看来,即使汪伪时期的学校,也不能叫“伪学校”的.否则,沦陷区,包括“伪满”时期的东北的学校也是“伪学校”了?更何况,抗战后的中央大学本来就是中央大学啊!―――当然这些想法只是我心里想想,为董老师抱不平而已.

说到文革中对老师的冲击,我印象最深的是陈瑛老师.他教了我们两年半语文,我都是语文课代表.文革中,我在家务农.听村里一个刚从中学毕业回家参加劳动的小子吹嘘说,

1 2 3

社会关系类有关论文范文集,与我的“本科学历”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参考文献资料:

英文学术论文网站

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科目

文学硕士论文字数

外国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学术评价

文学硕士课程

汉语言文学自考大专

外国文学论文范文

英文学士论文

我的“本科学历”(2)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