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语言学类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理与方法:新世纪文学语言之相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

本论文是一篇语言学类有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关于理与方法:新世纪文学语言之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语言学及社会科学及大学学报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语言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现象,更重要的,还探讨这些现象的深层机制;不仅从文学语言本身求解其变异规律,而且还在与其他文体的比较中凸显其本质特征.在这些方面,冯广艺、刘欣、李世英、张守海、张春泉、刘来春、汪艳华、李满端、谢英、王英、雷瑞莲、李科、唐莹等也做了大量工作.

2.美学、哲学视野

对文学语言的各个层面、各种技巧作美学分析,也是21世纪初期的一大特点,这方面的论文和论著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如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多维视野》(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王汶成《文学语言中介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朱玲《文学符号的审美文化阐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修辞》(学林出版社2004)、祝敏青《文学言语的多维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李荣启《文学语言学》(人民出版社2005)、李国正《网络文学的语言审美》(台湾学生书局2007)和王培基《文学语言专题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等论著,或专论或辟有专章研论文学语言的美学问题.自然,这方面的论文更是丰富多彩,其中成果较为突出的是田文强,他的《关于文学语言的节奏美》(《新疆大学学报》2000年第12期)对语音层的音响节奏美、意象层的画面节奏美和情感运动的节奏美作了较为深入的考察,而《文学语言的表现性审美特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和《语言陌生化与文学语言形式审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3)则又对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作了细微的剖析.其他作者的成果还有很多,从网络搜索情况看,这方面的论文足有上百篇,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三个类型,一是论述文学语言审美特征的,如雷淑娟《由数量词词义偏离看文学语言的模糊美》(《修辞学习》2005年第3期);二是论述文学语言的形式美质的,如雒海宁《文学语言的色彩美》(《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三是对具体文学门类、文学作者、文学文本和文学技巧的审美物质的探讨,如黄小平《戏剧文学语言的诗性表达》(《四川戏剧》2009年第1期)等.

当然,也有一些从整体上探讨文学语言美学特征的文章,如李贞、陈童《基于文本的汉语文学语言审美》则从文学文本出发,对文学语言的审美特质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一是“不同层次的文学语言审美”,既从语词、语句、语篇三个方面分析文学语言的显性审美,又从意象、形象、意境三个方面分析文学语言的隐性审美.二是“不同性能的文学语言审美”,对描写语言、叙述语言、抒情语言和议论语言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三是“不同文体的文学语言审美”,对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各种文体的文学语言审美异同进行了深入考察.四是“不同创作主体的文学语言审美”,又探讨了具有不同个性不同风格创作者的不同审美表现.而冯宪光的《文学语言呈现的审美意识形态意义》(《文化与诗学》2009年第2期)则从审美意识形态的角度切入,认为文学语言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符号,作家创造一种具有审美意味的语言结构来显现审美意识形态,读者则通过这种语言结构来体验感受审美意识形态,而这种语言就是内指性的语言.可以说,以上两种认识都是较有新意的.

也有一些学者对文学语言进行哲学思辨,如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盛光希《文学语言的二元对立与统一》(《文艺报》2006年9月7日)、曹卫东《文学语言与文学本质――从哈贝马斯对德里达的批判说起》(《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谭学纯的《“存在编码”:米兰昆德拉文学语言观阐释》(《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第1期)等,这些文章,或吸纳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或借鉴国外新潮哲学理念,都对文学语言的根本问题作出回答并有所深化.

从其他视角透视文学语言的论文还有很多,有从心理学角度切入的,如田文强《表现性:文学语言的审美心理机制》(《北方论丛》2008年第1期);有从认知学视角分析的,如谭学纯《修辞场、语象系统、修辞认知和文学阅读》(《福建论坛》》2006年第2期);有从叙述学层面探讨的,如朱玲《叙述长度和语义――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一个修辞诗学问题》(《文艺研究》2010年第9期);有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的,如刘安海《赋予文学语言以人文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等等.所有这些,共同构筑了文学语言研究的繁荣景象.

二、深度观照:文学语言研究的百家争鸣

以上是从文学语言研究的“面”上扫描的,大致勾勒其研究广度.如果从研究深度考察,有四位学者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他们是语言学界的谭学纯、王培基和文学界的泓峻和张卫中.

1.谭学纯的文学修辞学

早在20世纪末,谭学纯就对文学语言有着深入研究,他与唐跃联名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等20余家报刊发表探讨文学话语和建构文学语言学的学术文章,并于1995年出版了《小说语言美学》.到了21世纪,他不但独著与合著了《接受修辞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人与人的对话》(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和《广义修辞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而且发表了重要的文学修辞学学术文章20余篇,对文学语言及文学语言的修辞建构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在21世纪出版的三部著作中,虽然从书名看似乎属于一般修辞学或修辞哲学,但就其思考对象和取例来源看,则主要还是文学文本和文学修辞行为及其修辞成果.我们在《20世纪中国修辞学》中曾对三部书有所评价,对《接受修辞学》,我们指出:“谭学纯等的接受修辞理论借鉴西方接受美学和阐释学理论,对汉语修辞的接受机制和规律、特征和方法做了建设性的理论探讨,它不但扭转了过去只注意表达修辞的‘一头沉’研究套路,而且完善了修辞学的科学内涵,他认为,‘修辞信息等于语义信息+审美信息’,修辞活动‘是言语交际双方共同创造最佳交际效果的审美活动’,而‘修辞过程’则是‘修辞信息从表达到接受的运动序列’,仅此一点,就为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高万云,2008:613-614)对《人与人的对话》,我们认为这是一部为修辞提供哲学基础的著作,“构筑了一个人与人对话的修辞哲学体系”,特别强调,“最后,《人与人的对话》又回到了对文学话语的‘倾听’――文学阅读.把艺术对话――修辞定格在双向互相建构的本体设计上,完成了他的哲学旅程.从而为他的广义修辞学的建立铺好了最后一块基石.正是因为《人与人的对话》深刻地揭示了对话的语言性、修辞性、文学性和哲学性,所以,此书在语言学界、修辞学界、文学批评界和哲学界都受到欢迎,成了多学科与之‘对话’的特殊文本.”(高万云,2008:615)而对《广义修辞学》,我们认为这是一部“广义的文学修辞学(或&#

1 2 3 4 5

语言学类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理与方法:新世纪文学语言之相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参考文献资料:

大学文学论文

文学论文大纲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科目

英语专业论文文学方向

汉语言文学怎么样

文学类英语论文

语文学术论文

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浪漫主义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理与方法:新世纪文学语言之(2)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