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华文文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文献,与世界华文文学新世界相关毕业论文致谢

本论文是一篇华文文学方面有关毕业论文致谢,关于世界华文文学新世界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华文文学及社会关系及文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华文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之前我们说“文学界”时,这个界,只是国家内部的一小块疆域现在,这个文学世界却已形成了超越国界的“世界华文文学”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纪、新世界中,新的秩序当然还有待建立.因此我建议采用这个新的架构和思维来正视华文文学书写已然全球化的现象,摆脱近年本土论述和散离认同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动态地建立我们共有的华文世界新秩序.

关 键 词:华文文学,离散,认同,本土,新秩序

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0)1-0005-08

一、华文文学在世界

已故德国汉学家马汉茂曾在1966年,于德国莱圣斯堡办过一次“现代华文文学的大同世界”研讨会.“世界华文文学的大同世界”一词,根据王润华解释,是引用刘绍铭的翻译,他把“大英共和联邦”(BritishCommonwealth)中的共和联邦一词加以汉化,成为“大同世界”.因为他认为目前许多曾为殖民地的国家中,用英文创作的英文文学,一般就称为“共和联邦文学”.同样,世界各国使用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譬如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泰国以及欧美各国的文学创作,也可以称为“华文共和联邦文学”.

约略在此同时,即1964年,在台湾的亚洲华文作家协会亦已成立.其后组织越来越扩大,目前除“亚华”有二十个分会代表外,“北美华文作家协会”(22个分会)、“大洋洲华文作家协会”(9个分会)、“南美洲华文作家协会”(9个分会)、“非洲华文作家协会”(9个分会)、“欧洲华文作家协会”(17个分会)、“中美洲华文作家协会”(6个分会)等七个洲际分会,至2001年均已组成.这世界性的华文作家组合,事实上正体现着散居中国的新特征.

也就是说,世界华文文学这种世界性“联邦”的发展,长达四十年,目前已完成它全球化的格局.

本来在这个格局中还缺了一大块,那就是大陆.大陆自1949年后对世界华文文学之发展缺乏关注.到文革以后,改革开放,才开始注意到大陆以外的华文文学现象,并由台湾而香港而澳门而全世界.

1979年,北京《当代》杂志第一期刊登了白先勇的小说“永远的尹雪艳”,同年,广州《花城》杂志创刊号曾敏之“港澳与东南亚汉语文学一瞥”介绍并呼吁关注大陆以外用汉语写作的文学,算是大陆涉足海外华文文学之开端.此后,1982年暨南大学召开了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这个会议,到2008年10月,总共举办了15届:

依上表可见,第一、二届被讨论的对象只局限于台湾、香港两地,第三、四届,加上了“海外”,到了第五届,“台港”后面还缀上“澳门”,到第六届之后,会议的名称才固定为“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

1985年4月,秦牧在为汕头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创办《华文文学》试刊号的“刊词”中为华文文学释义云:“华文文学是一个比中国文学内涵要丰富得多的概念.正像英语文学比英国文学的内涵更丰富,西班牙语文学比西班牙文学的内涵要丰富的道理一样.”也即是说,“中国文学”只限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华文文学,而“华文文学”除包括中国的华文文学之外,还涵盖中国以外的用华文写作的文学.该期杂志末尾“编者的话”则认为华文文学包含三层含义:一、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的作品,都可称为华文文学,二、华文文学和中国文学是两个不同概念,中国文学只指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文学,三、华文文学和华人文学也是两个不同概念,海外华人用华文以外的其他文字创作的作品,不能称为华文文学,但是,非华裔外国人用华文写的作品却可以称为华文文学.

这是对世界华文文学的界定.后来,北京《四海》杂志在1994年第一期《在京部分专家笔谈“世界华文文学”的概念与定义:先定位,再正名》,以及1996年4月南京会议等等,对此虽有不少争论,但已逐渐确定了这个概念,世界华文文学这个学科也在大陆逐渐确定了.2001年,大陆在研讨会的基础上,正式组织、成立了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代表在这个领域之人力集结、学科建置均已成熟,要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了.

过去二十年来,十届研讨会的论文(仅前十一届研讨会的统计)即达438篇(有一届论文集未出版),相关专著,如陈贤茂、吴奕、陈剑晖、赵顺宏于1993年底推出的《海外华文文学史初编》,就有60万字,1999年8月出版的四卷本《海外华文文学史》,则有200万字.可见大陆起步虽晚,目前却已成为这个领域中军容壮盛之一支力量了.对于世界华文文学,也逐渐摆脱了把“中国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对举分立的大中国心态,愿意从世界整体格局上来研讨华文文学在世界的发展,这毋宁是令人欣慰的现象.

二、华文文学在争论

(一)离散的认同

对世界华文文学的解释,早期倾向于把它解释为中国人向海外移民后形成的移民文学.由于是移民,故不论是第一代或第二、三代移民,其作品都表现为移民怀乡的心境,也把原居地的文学风格带到了新居地,对中国怀有感情上的依恋与归属感.

这种解释,由其被称“海外华文文学”或“侨民文学”、“华侨文学”、“移民文学”等名号,便可窥见端倪,我把它称为“离散认同”的解释模型.

所谓离散的认同(identityofdiaspora),diaspora一字,孟樊依唐君毅“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一文之说,译为“飘零”.唐氏该文指称,上世纪始,很多中国人“移居”海外,被迫或自愿改变国籍者所在多有,“如一直下去,到四五十年之后,至少将使我们之所谓华侨社会,全部解体,中国侨民之一名,亦将不复存在.此风势之存在于当今,则表示整个中国社会政治、中国文化与中国人之人心,已失去一凝摄自固的力量,如一园中大树之崩倒,而花果飘零,遂随风吹散等,此不能不说是华夏子孙之大悲剧”.唐氏所说的,是中国人虽侨居海外,成为华侨,但因不能继续保有国籍,华侨遂将逐渐减少,宛如大树已倒,枝叶四散,花叶亦终将逐渐萎谢一般,此称为飘零.

然而diaspora这个字眼,本来描述的是四散分离的犹太族群基于其共有的经验,在文化及宗教上持续的连结,后来此词又被扩大用来指谓那些跨越国境的移民或离居者在文化上(类似于犹太裔)的联系或溯源.因此,它不是指分散者如花果萎谢飘零,而是说离散者彼此因其同根同源而形成联系,它们与其根源之间亦保持着联系,故虽若飘零,却未萎谢也.离散一词,正反合义,既是散,又是聚.散是人种族裔、聚的是文化宗教等根源性经验.中文字汇里,离字本来也就是这样正反合义的,所以“离骚”之离,班固颜师古等人均解释为“遭遇”,离别之“离”与罹难之“罹”,音义亦同.因此这个词,我以为似仍以译为“离散”为妥.

目前世界上,不仅犹太人,包括亚洲人、非洲人、加勒比海人以及爱尔兰人等等,都有这种离散的认同问题,中国人也不例外.

孟樊曾举电影《浮生》为例:片中导致母女、姊弟、夫妻之间相互冲突的原因,主要系由于国族认同的转换而致身分失焦所造成.七口之家或因移民、或因婚媾、或因依亲各不相同的理由,分居三地(德、澳、香港),彼此的国籍身分虽然不同,但“一家人”以及那种对于“中国”的情感依然强烈地相互维系着.正因为如此,异地而处的归化问题,便严重打击了每个人固有的认同观与认同感,令人不能释怀.

事实上,凡移民或飘零者,跨出边界时,也即一脚踩进了另一个“历史”,面临一个新的认同,但原来边界的那一边仍频频不断向他招手,令他左右为难、进退维谷.他仿佛是个旅人,他的流动(flux)使其身分难以定位(fixing

1 2 3 4

华文文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文献,与世界华文文学新世界相关毕业论文致谢参考文献资料:

自考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有专科吗

文学本科论文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论文学术网站

汉语言文学 科目

英美文学英语论文

英语文学本科论文

外国文学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自考答案

doc下载 下载世界华文文学新世界WORD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