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文化旅游文化— 范文

综合国力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文化实力与大国崛起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综合国力及实力及文化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综合国力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文化实力与大国崛起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综合国力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30340;材料显示,2008年,研究生教育招生44.6万人,在学研究生128.3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607.7万人,在校生2021.0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10.0万人,在校生2056.3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37.0万人,在校生2476.3万人;普通初中招生1856.2万人,在校生5574.2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695.7万人,在校生10331.5万人.所有数据均比上年有大幅度增长,这表明,国民受教育机会越来越多,教育水平也越来越高.在对外交流方面,中国文化的渗透力与影响力正在逐步增强.为进一步在全球推广汉语以及中国文化,近年来,中国投资5亿元人民币,在全球81个国家建立了256所孔子学院,并预计在2010年达到500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也使得世界各地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的近3000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的热潮方兴未艾,全世界学习汉语的总人数已达到4000万人,中国正在向一个有着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大国迈进.

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2009年5月17日,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充分肯定了中国在当前稳定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并这样说道:“中国是21世纪不可缺少的力量,未来数十年里,中国将与美国并肩成为世界两强.”这无疑是西方政治家对中国崛起并进入全球领跑阵容最直接的认可,尽管有点言过其实,但至少表明: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国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两国的比较及启示

从二战后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德两国的崛起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国都经历了战争的摧残,长期的战争使得国家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但两国很快在战争废墟上,通过和平方式开始了崛起之路.在最新综合国力排行榜中,德国与中国分别位居第三、四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在当今一超多强的多极化世界中,中国和德国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强国之一.在纵向考察了两国崛起的不同历程后,这里不妨从横向上就两国综合国力加以比较.

从政治上看,当今中德两国推行不同的政治制度,而政治制度植根于一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因此不具备可比性.虽说如此,在不断增强政权的合法性、强化民族认同和凝聚力、保障民众的民主与自由权利、维持稳定的政治局面等方面,两国政府做的都比较成功,这也是两国得以崛起的重要保障. 从经济上看,中德两国的经济实力非常接近.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在全球经济实力排名中,德国与中国分列第三、四位.两国遭受危机冲击程度的不同,使得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中国已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虽然总体经济实力决定了一国的国际地位,不过,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若以人均经济实力来衡量,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差距非常大.以2008年的人均GDP来看,德国为39710美元,中国仅为2520美元,仅相当于德国的1/16,差距实在惊人!

在军事和外交方面,中国的实力显然远远强于德国.军事方面,无论从陆海空三军数量看,还是从核武器、常规武器等方面看,中国所具有的优势地位都是德国短期内难以超越的.外交方面,作为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是德国难以匹敌的.德国是西方八国集团成员之一,在欧盟内部是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但德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影响力较为有限.目前德国正在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目标孜孜以求,但依然任重而道远.

在科技实力方面,中、德两国的差距很大.据有关机构对世界各国科技实力的分类:第一类为科技强国,目前只有美国够格;第二类为科技大国,如日、德、法、英等;第三类为中等科技大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已由昔日的科技大国沦落为中等科技大国;第四类为“科技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巴西等国.由此看来,中德之间的科技实力差距还有两个档次,要想跨越非一日之功.科技实力的强大有赖于强大的研发大军,而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0---2005年间,每百万人中从事科技研发的人数,德国为3242人,中国只有708人;政府投入研发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德国是2.51%,中国只有1.34%,约相当于德国的一半.

在文化实力方面,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差距甚至更大.文化影响力是文化实力的最重要体现,而“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组”的分析报告表明,2005年文化影响力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中国、加拿大、日本、比利时.从排名可以看出,德国排在第二位,超越了其综合国力排名;中国排在第七位,大大落后于其综合国力排名,这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前景,中国军事、外交日益提升的地位,以及中国发展理念和模式日益扩大的影响很不匹配.

前文已经提到,在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中,文化实力是最为核心的要素之一,这是因为,文化实力不仅深深地渗透到综合国力的各个方面,而且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本身就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实力的核心是一国的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的作用如同基因一样,任何个人、群体和国家的最终成就都不可能超越其文化基因所规定的界限.国家的存亡兴衰,几乎都可以在文化基因中找到深层的答案.近代以来,英、美、法等西方国家的崛起与强大,直接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渐次升级,直接取决于自由市场塑造出来的发展空间和竞争秩序衍生出来的巨大驱动力,但这些有利因素的形成,从深层次来看,则是这些国家在精神文化方面所经历的革命性变革.

就德国而言,其近代以来的两次崛起历程,从表面上看有赖于德国先进的科技和强大的经济,但从本质而言,则有赖于德国近代以来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其形成的强大的文化实力.近代以来的德国,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科技、文化巨匠――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尼采、马克思、海德格尔,文学家歌德、席勒、海涅,音乐家巴赫、贝多芬、斯特劳斯,科学家贝尔、西门子、爱因斯坦、哈伯,几乎数不胜数.这些巨人不仅对德意志的崛起,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诺贝尔奖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一国的科技文化实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4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竟有14名是德国学者.

“国家兴衰看教育”,德国的崛起,“归根结蒂是因为德意志民族手中握有发展教育这一‘重要武器”’.近代以来,德国高度重视国民教育,着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国民素质,从而为国家的振兴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普鲁士元帅毛奇在1871年普法战争胜利后曾自豪地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早在1717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就颁布了《义务教育规定》,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通过教育灌输民族统一的思想,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1763年,世界上第一部《普通义务教育法》开始在普鲁士推行,到1871年统一之时,德国人口的识字率为87%,到1890年时,文盲率已下降到1%以下.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普鲁士还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柏林大学.国王威廉三世把豪华的王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并保证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这为德国强国梦想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国民素质的大幅提高使德国终于在19世纪末期一跃而成为世界强国.1903年,一位美国商务代办这样写到:“在德国居住和研究的10年,使我得到这样一个认识,这个帝国最大的资本是她的智力.”而二战以后,德国能够迅速复兴和再次崛起,仍然在于它拥有强大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实力.德国崛起的历史经历说明,文化和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财富,如果一国拥有强大的精神文化财富,那么,即便其暂时遭遇逆境和挫折,她都能走出困境、迅速崛起.

近30年来,中国的崛起有赖于其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全球综合国力排行中名列前茅,主要在于近年来中国的政治力、经济力、军事力、外交力等方面提升较快,而科技实力和文化实力则成为中国的“软肋”:2008年,中国科技实力相当于美国的20%,文化实力相当于美国的12%.中国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歼10以及歼14等都是跟随性科技成果,从1949年到2008年中国取得的重大科技原创只有十几项,与其他大国差距甚大.而究其据本,在于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严重滞后以及造成的文化实力的落后.客观而言,中国在文化资源方面并不匮乏.从历史上看,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正如罗兹曼所说:

“中国具有辉煌的文化传统,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获得过人类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其政治体制的权威性也是举世无双的等它曾多次显示出有无与伦比的能力去动员技术和资源以应对特定的挑战.”㈨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渐衰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呈现出严重“赤字”,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之路.

中国的复兴和崛起,所走的是一条和平式道路,这跟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通过军事手段来称霸的崛起之路截然不同.中国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强国,而且是倡导和平、反对霸权的一流强国,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中国能否打造出能量不低于西方大国、而道德视野却高于西方大国的无形的文化实力.由此看来,在实现民族复兴与和平崛起过程 中,文化实力的提升已变得迫在眉睫.令人欣喜的是,党和政府已意识到这一点.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更是明确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和平崛起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党和政府的

关于文化实力与大国崛起的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综合国力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高度重视为我国加强文化实力建设提供了契机,而如何将提升文化实力落到实处,就成为一项非常现实的任务.提升文化实力的战略,从根本上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就内部而言,德国两次崛起的历史进程充分说明了科教兴国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应该不断加大对科教事业的投入,大力推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提升国民素质,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民族的复兴与国家的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才能确保在当今知识经济潮流中中国的发展永不落伍.就外部而言,我们要在发掘与提炼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总结并确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核心价值理念,使之满足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由此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小约瑟夫奈曾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具有相当的影响.等中国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吸引力.”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恰恰是中国提升文化实力的基石.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为此,中国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符合这一时代潮流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我们看来,中国文化的精髓和首要价值在于其和谐理念,这一理念强调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要求世界万物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作为中国文化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和邦国”等思想深入中国文化的核心,和谐理念所体现的主流道德规范具备成为世界共同行为规范的道德价值.因此,把和谐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加以确立和推广,完全符合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顺应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意愿和精神诉求,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这也必将成为扩大中国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源泉.

新旧世纪之交,中国适时提出的“和平崛起”战略,恰恰是中国文化中和谐理念的切实体现.中国以和平方式寻求自身的发展,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的和平,这种独具特色的和平崛起战略,从根本上来说,依赖于自身文化实力的提升及其国际影响力的增强.而只有实现了

1 2 3 4

综合国力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文化实力与大国崛起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企业家与企业文化
企业顶岗号后即写该项内容.一,教学目标掌握企业家的内涵;企业家对企业精神形成的作用;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的内在统一.二,内容及课时分配课前准备:点名,提问10分钟讲授新课:70分钟企。

弟子规与企业文化建设
建设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特色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特点的使命与愿景,精神与价值观,运营理念,以及在生。

建筑与文化 核心期刊
建筑核心期刊发表河北 3,《王继红李嘉建筑风景速写》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6年,五,学术论文,今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1."观察,秩序与建筑创作"发表于艺术类核心期刊《艺术教。

文化经济学论文
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页,·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相互联结第59-63页3、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学解析第63-119页,·文化软实力生成的微观机制第6。

论文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培训作,但较缺乏深入内涵.个别单位活动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活动开展也不平衡活动的宣传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总之,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虽然还处。

如何建设企业文化论文
词:企。建设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特色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特点的使命与愿景,精神与价值观,运营理念,以。

毕业论文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培训作凝聚力,展示了员工的精神风貌,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探索,为企业经营发展打好文化的基础.,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2016。

建筑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建设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特色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特点的使命与愿景,精神与价值观,运营理念,以及在生。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培训作,但较缺乏深入内涵.个别单位活动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活动开展也不平衡活动的宣传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总之,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虽然还处。

煤矿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建设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特色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特点的使命与愿景,精神与价值观,运营理念,以及在生。

文化实力与大国崛起(3)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