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经济— 范文

关于农村经济方面论文范文例文,与反思农村合作经济相关论文格式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农村经济方面论文格式范文,关于反思农村合作经济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农村经济及规模经济及农业产业化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农村经济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中国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难题,1949年后中国政府在“三农”问题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从解放初的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再到1958年的人民公社,以及1978年后的农村家庭承包制,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但成功只限于农民的温饱解决了,农民却始终没有富裕.文章从分析和反思家庭承包制和农村合作经济入手,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村应该走村镇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道路,并用天泉湖旅游区新农村建设的例子进行了论证.在走村镇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道路上,我们又导出了政府的主导是关键,只有在政府主导下走村镇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道路,“三农”问题才能很好的解决,农民才能富裕.

关 键 词:村镇化;农村合作经济;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36-3

1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农民很贫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中国历届政府都想解决好的最严肃的现实问题之一.1949年解放以来,中国的农民一直处于比较贫穷的境地,只是在1978年以后包产到户的几年里农民才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农民除了守着几亩地外,其他的社会保障几乎为零.如果说1978年以前农村的人民公社制度没有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那1978年以后包产到户应该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了,实际上包产到户只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并没有做到让农民致富.1978年以后的几届政府中,都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做了大量的事情.譬如取消农业税,取消各种摊派费,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但规费的取消和设施的改善并没有使得农民富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的支出.2003年,政府把农地承包年限延长至30年,希望能以此来弥补土地所有权的缺失问题.现实情况依然严峻,农业劳动产生率依然低下,农民仍未富裕.

实际上,在全国2860个县中,农民多是以户为单位,政府根据每户的人口数分配承包土地的数量.2010年第6次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村有6.6亿人口,按照每户4人计算,中国农村有1.65亿户.1.65亿户就像1.65亿家小作坊企业,生产着既没有规模经济又不存在垄断经营的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如此多的小农经济使得农产品的价格只能维持在平均成本水平.现实的观察可以看到:经济条件较好的省份的农作物产量较高,这些省份的农作物价格也偏低,这样容易导致产量不高的省份的农作物价格也较低.更为现实的问题是:现在的农村基本找不到壮劳动力,年轻人和壮劳动力都进城打工了,剩余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这种现象再过10年,农村的地没有人种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解释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说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忧的是农村耕地基本抛荒.因为种地不赚钱.

因此,对于农村来说,其经济特性可以概括为:

(1)农村经济是完全竞争的经济体系;

(2)农村经济以户为单位,存在着以亿为计量单位的小农经济体;

(3)农村经济中的农作物的供给和需求弹性几乎为零,农民除了种地外,土地没有其他用途.中国政府实行的耕地保护制度,使得农村土地用途基本锁定;

(4)相对于粮食收购商来说,农户是完全竞争型的供给者;

(5)农作物附加值含量低,在农业、工业和商业中,农业算是最低的.

我们认为中国农民贫穷的根源是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形成的低价所造成的,1亿多(刨开约6500万户不种植小麦和水稻)的小农经济体种植着完全同质的产品,价格可想而知.诚然,造成农民贫穷的表观因素是很多的,譬如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或者在某种程度上仍存在着重工轻农的意识,农业新技术比较落后.要举出农民贫穷的实例实在是多,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要做的事情太多,譬如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业机械化、农业新品种创新、稳定承包制度等.我们认为2007年中央政府1号文件里提到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是对的,文件从各个方面重视了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但我们认为即使文件中讲的内容都实现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只是比温饱再好些,不可能达到富裕水平.因为农村还没有真正的“造血”功能,要使农村有“造血”功能,必须走村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但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又要和农村合作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创新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新型合作经济模式.同时,我们也认为靠自由的市场经济是不能实现这个目标的,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本篇论文url http://www.sxsky.net/jingji/0762127.html

2政府主导下的新农村建设思路

1978年以来实施的家庭承包制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30年过去了,承包制的优越性发挥到尽头.如今,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使农民富裕,步入小康阶层,是中央政府要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我们认为新的历史时期,新农村建设应该走村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道路,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应该是由政府主导的新型的合作经济模式.

自2007年中央政府颁布新农村建设1号文件以来,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已经在实行村镇化,即小村并大村,大村选址向集镇靠拢.村镇化建设首先有利于土地的节约利用,以前农村的宅基地占用了大量农村优质的农地资源,有些村庄的宅基地占用土地达到村庄土地总面积的1/3,根据相关统计,村镇化建设,可以增加约1/4的农地面积.第二,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到集镇居住,为当地乡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来源,有利于形成劳动力市场,节省了交通成本,同时也为农民到外地打工提供了方便.第三,有力于信息的共享.在偏远的农村,信息是闭塞的,而靠近集镇居住,可以成功地解决信息不完美.

1951-1958年间,中国农村走的合作经济道路,是一个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的合作经济道路.当时农民的积极性很高,7年中,每年的粮食产量比上年有较大提高.但1958年实施的“大跃进”运动,完全了违背了经济规律,粮食指标从1957年的3900亿斤要求增加到1958年的7000亿斤.高指标的要求使得全国各地的人民公社形成了“浮夸风”,各地人民公社竞相浮夸的做法,错误地影响了中央领导人的决策,最终导致了大饥荒.应该说建国初期的农村合作经济道路是正确的,但受到某些错误思想的指导,才导致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合作经济是有问题的.

1978年以来的家庭承包制为中国农村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空前释放.在土地、资本、技术和劳动等生产四要素中,1978年以前,农村劳动力人口丰富,但由于中国的“文革”运动和集体性质的合作经济,使得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出工不出力,管理者很难监督农民的劳动效率.1978年后承包制的实行成功地解决了农民的激励问题.土地承包制(耕地承包为30年)也部分解决了“有私产者有恒心”的问题.产权和激励问题是经济学近几十年最激动人心的课题,1978年以前农村集体合作制形成的产权过大,容易导致所有权、收益权、占有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缺失;农村承包制形成的产权又过小,原子式的家庭作坊制,使得这种经济模式没有很高的效率,生产成本、交易成本都比较高,农作物同质,价格竞争惨烈.家庭承包制形成的是一种自耕农经济.

最近几年,很多经济学者开始重新研究农村合作经济,他们着重研究农村合作经济的形式、特点,强调“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合作经济原则,用承包的农地加入合作经济.但我们认为:这种建立合作经济的原则是不妥的,用承包的农地自愿加入在合作经济初期是合适的,因为农民对于合作经济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当合作经济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时,农民加入合作经济就会有个加速的过程.当农民加入合作经济后,退出不能是自由的

1 2 3

关于农村经济方面论文范文例文,与反思农村合作经济相关论文格式范文参考文献资料:

经济学硕士论文字数

计量经济学论文选题

经济学本科论文格式

经济学硕士 英文

计量经济学论文英文

经济类学年论文题目

河南大学自考经济学毕业论文

经济管理核心期刊

经济法学书

企业经济管理

反思农村合作经济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