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教学— 范文

德育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德育的回归相关论文查重软件

本论文是一篇德育相关论文查重软件,关于德育的回归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德育及自动化及社会道德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德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心性德育即以人的心理为本源的德育.它强调的不是道德规范的遵从,而是道德品行的内化,是以心理的改变、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德育.心性德育强调的是要在人的心理上生成道德规范的认同、产生道德实践的欲望、形成道德实践的定势,进而成为道德习性.

心性德育认为:人的心理改变决定了人的行为改变,决定了人的发展.是人从一个自然人发展到一个社会人的关键.可以说,一个人的心理改变轨迹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成长在心路.因此,真正的德育是根植在人的心理层面的.心理是德育的最直接的对象,是德育工作展开的操作间和成品库.从这个意义上讲,心性德育是对德育本源的一种回归.因为,道德、思想、品性、人生观、价值观都属于心性,心性德育要回归到心理的层面、回归到本属于道德的加工场、操作间.这些年我们游离于心理的德育,就等于非要远离原材料的产地去建加工场,这种长途贩出贩进的德育,往往费力不讨好.

心性德育要生成道德规范的认同.德育追求的是心性道德和社会道德的一致性.社会道德是相对稳定的,而心性道德却是动态多元的.可以说,在心灵中道德每天都在“破”与“立”的变化之中.德育和文化知识,习得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的“破”与“立”的并行、“破”与“立”的相辅相成.在许多情况下是不“破”不“立”.

心性道德是因人而异的,是受环境和成长历程影响的.如果父母、叔婶都不孝敬老人,这样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的心性道德很可能就是“老人是可以不善待的”.因此,要先“破”,才能“立”.

德育的回归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德育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心性上的“破”和“立”其实就是在认知上的灌输、梳理与改变,在情绪、情感上的震撼与感动,在意志上的培育与磨砺.其关键就是要生成道德规范的认同,进而追求心性道德和社会道德的一致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就是一个“使认同”的过程,是一种趋同的改变,是一种认同的强化.就像写议论文,讲究的是摆事实、讲道理.其实让人改变的就是这样两个东西:使他认同你的看法、使他认同原本的事实.


本文来自 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580683.html

“使认同”就是一次次对无知的改变.一个女生找我咨询,说自己总是无来由地烦,怀疑自己心理出了问题.我仔细了解后告诉她,这很正常,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绪周期,一个周期一般在28天左右.也就是说,某一个人在某个28天内,总是会有几天的情绪高潮期,也会有几天的情绪低潮期.这个学生无来由地烦,正是她情绪低潮期的典型表现,也是她太关注甚至放大这时的情绪了.当学生了解这些后,她内心的纠结也就消失了.改变了无知,也就恢复了自信.

“使认同”就是一次次对情感的触动.一次,一个班主任急火火地找到我:“周老师,你快去看看吧,我们班的一个男生非要和人家玩命去,我怎么说都不行.”我问明了情况.原来,他们班的这个男生从初中就和一个女生谈恋爱,到了高中这个女生渐渐疏远了他,他一打听才知道是这个女生和别的班一个男生好上了.他火冒三丈,非要去找那个男生“决斗”,拼个你死我活,几个同学都拉不住.

当我把他从楼道领到办公室的时候,他还在呼呼喘着粗气.

我不急不火地问他:“你确信你真的爱这个女生吗?”

他没好气地瞥了我一眼说:“我当然爱她了!”

这时我仍然平静地说:“恋爱是相互的,你爱她,你又有什么权力要求她爱你呢?如果现在她和你在一起感到的是痛苦,你非要强求,你不认为你太自私了吗?你这是真爱吗?”一连串的发问使这个男生恍然大悟.他愣愣地看着我,一下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气全消了.

一个为爱发疯、为爱可以无法无天的人,你再规劝,你再指责,甚至惩罚,都是徒劳的.这时只能攻心,既然是为了爱,就要动摇他的爱,让他对自己的爱产生怀疑.对心,是触动,是启发.


大学生如何写德育论文
播放:24077次 评论:5049人

“使认同”就是一次次对问题的重新诠释.一个调酒师看到一个年轻人每天来喝闷酒,问之,年轻人不耐烦地说:“告诉你你能解决吗?我每天烦,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调酒师说:“我可能解决不了你的问题,但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个高人.”这一天,他们相约来到一片坟地前,调酒师指着一坟墓说:“这就是那位高人,我原来的老板.我也曾一度想自杀,是他领我到这里来,告诉我,躺在这里的人是没有问题的,不管你的问题有多少,只要能活下去,就有解决问题的希望.”年轻人恍然大悟,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诠释:只有死人才没有问题,只要活着就要解决问题,所有活着的人都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从此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

“使认同”就是要在心灵中形成道德公约的规定和原则.“公约”是习得的,多不是灌输的.不是“要知道、要明白、要懂得”.许多活动冠以德育的名义,搞得轰轰烈烈,却没有心灵的构建和改变,那还不是德育.一场比赛下来,架打起来了,该破的却没破,该立的却没立,这是时下德育经常遇到的尴尬.

道德规范涉及方方面面,在认同层面上,又可分解为无数的看法和感受,这是一个人产生信念和行为的源泉.掌控好这些“看法和感受”正是心性德育之本.

心性德育要产生道德实践的欲望.有了道德规范的认同,不一定就会产生道德实践的欲望,而一旦有了道德实践的欲望,就一定有了道德规范的认同.所以,产生道德实践的欲望是心性德育的关键.

心灵是什么?心灵就是一个欲望的活火山,它随时都在等待着一种足够力量的激活.德育就是这种激活力.但德育又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欲望的激活力,也是欲望的泯灭力.不良的德育从不考虑人的心灵诉求,忽视了教育对象.当社会化的同尺码的规范和心灵的各异化的诉求遭遇时,有时就会压抑或泯灭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欲望,反倒使人处于一种低级的本能欲望中.心灵的不可捉摸,经常会导致德育的尴尬.有时你想要激活的欲望,它反倒会压抑、泯灭;你想要压抑、泯灭的欲望,它反倒被激活.这是德育中最为可悲的事情.

其实,激活欲望的力就来自认同力,发自内心的认同足以产生让人实践的冲动.但一味灌输、一味矫正行为的德育,并不能触动人的心灵,他们往往也认同道德规范,但没有自己去实践的欲望,停留在“我知道、我明白、我懂得”的层面上,甚至成为心目中对别人的规范要求.要产生道德实践的欲望,就要做足认同感.要提高兴趣,提升品位,感受实惠.板着面孔的德育一定会让人望而生厌,德育必须沉浸于社会生活之中.德育是超越本性、融入社会、主导进步的教育.以人脱离本性的低级趣味、成为文明的社会人为优为荣,正是德育要

1 2

德育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德育的回归相关论文查重软件参考文献资料:

新教师论文

小学音乐教改论文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小学美术教学随笔

教师师德师风学习体会

师德师风学习教案

医学成教本科

教师学期末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总结

德育的回归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