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人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滇东南汉族与壮族的历史关系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此文是一篇汉人论文范文,关于汉人相关论文范文,与滇东南汉族与壮族的历史关系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汉人及地区及社会科学方面的改论文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汉人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历史上,滇东南汉族自明代特别是清代改土归流以后大量迁入,汉壮之间出现同化且是双向的,其关系总体上是融洽的、友好的.滇东南汉族与壮族的历史关系向人们展示了滇东南地区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人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无法分开.

关 键 词 :滇东南,汉族,壮族,关系

中图分类号:K2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7-0033-03

滇东南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活动和聚居的地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很早以前就是联系云南、广西贸易关系的交通要道,这不仅使滇东南历史上的民族迁徙和交往活动十分频繁,而且还使该地区居民的种系族属和民族关系错综复杂.从秦汉时的“句町国”到句町县(治今滇东南广南县境),唐宋时特磨道的早期羁縻统治到元明时土司土官制度,滇东南古代民族的活动不断产生新的内容.特别是明清两代,是滇东南民族大迁徙与融合的时期,也是滇东南近现代各民族形成以及区域民族特点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各民族关系更趋密切.

一、汉人大量进入滇东南地区

自明代实行“移民就宽乡”政策起,汉人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通过军屯、民屯等方式大量移居滇东南地区,并在该地繁衍生息,人数为之大增.特别是清代后,汉人之所以能大量进入滇东南地区,其原因有:首先,滇东南地区改土归流的逐渐完成,政制与汉区归于一统,这就为汉人进入该地提供了政治条件.在土司时代,当地的封建领主制与汉区的封建地主制相悖.汉人要进入该地,自然要受制于领主制度,因而望而生畏,不敢贸然深入,明初开始改土归流,特别是清末改流后,废除土官土司制度,当地土司制度逐渐崩溃,改由流官主政,同时,地主经济逐渐兴起,汉人因而能自由进出滇东南地区.其次,清代民族关系更加和谐.明初“其地多侬人”[1](卷3《广南府事要风俗》,p.190)的状况仍未改变,据清《嘉庆重修一统志》所载,滇东南地区广南府在清初时是无人口记录的,原因是“蛮民杂处,未经编丁”,而开化府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时也无人口数记录,“原无编丁,估计无多”.之前壮区各朝均为土司控制,即使进入了汉民,也没有“编丁”,汉民应是极少的.故汉人要大量进入当地是极其困难的.清代特别是近代以后,中法战争期间滇东南地区组成“民族军”入越抗法、土地革命时期富宁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解放战争时期边纵游击队的成立及建立革命政权以及援越抗法、对越自卫还击等等,无一不具有境内各民族联合反帝反封斗争、抗击侵略的性质.这些斗争增进了当地各民族特别是汉壮民族之间的了解,减少了汉人移居当地的障碍.最后由于各民族人民的长期开拓,至清末民初时,壮区已从昔日的“烟瘴之地”成为安居的乐土.因而汉人进入滇东南地区如门不停宾,再不像前代那样谈瘴色变,裹脚不前.

明代以前,汉人进入壮区多系被动的原因.汉军前来屯戍,犯人放逐“极边”,难民流落壮乡.这些被动进入壮区的汉人人数较少,加上或因战事而亡,或因水土不服而丧生.幸存者亦少得安生,甚至连娶妻育子也成为难事,因而生齿不繁,人物不旺.清代以后的情形则大不相同.除了主要为仕宦任职、军事戍守以及因生计原因以个体、规模性群体自发或应募移入者外,更有大量的汉族农民、商人、手工工匠进入当地,而且成为移民的主体部分.

1.农民

清中后期是汉民进入当地的高潮期.清代,人口急剧膨胀.昔日的腹里地区人口已达饱和状态,而偏僻落后的边远山区如滇东南壮区则由于地旷人稀,人口分布少,故而可以容纳大量外来移民,遂导致这些地区人口数量大幅增加.“清代的移民在数量上自愿的意向占绝对多数,所以,这一次在宫府档案中就更难找到大量史料,然而从规模上看大大超过了他们的前辈.诚如人潮汹涌等18、19世纪以来,数量极多的各方县志都可以进一步证实当时西南各地的绝大多数移民都来自长江中上游地区”.[2]同时,随着改土归流的实行,消除了汉族进入云南的政治障碍,大批汉族得以进入以前土官控制的地区.广南府在改土归流后,“山地不自殖,租与川楚黔粤贫民垦种,故近年民物繁滋,去来不定”,[3](卷1《广南府舆地图说》,p.19)“楚、蜀、黔、粤之民,携挈妻孥,风餐露宿而来,视瘴乡如乐土.故稽烟户,不止,较当年倍蓰”.[3](卷2《民户》,p.79)


怎么样写汉人硕士论文
播放:20147次 评论:6661人

这些移民进入壮族区域,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清代,云南地方官府对外来垦荒的农民实行减税和贷给种子、耕牛的优惠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省内的移民活动和垦荒耕种.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廷允许云南将荒芜的军屯田地“照民粮上中起科,听民开垦”.[4](卷11,p.547)雍正元年(1723年),下诏各地:“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倘遇荒歉.民食维艰.将来户口日滋,何以为业唯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等嗣后,各省凡有可耕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亦不得阻挠.”[5]( 卷6)政府出面鼓励垦荒拓田,这不仅可促进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制生产关系,也为各地移民的自由流动化客观上提供了便利条件.

自康熙至道光年间,各地从事农业开发的汉民不断地涌入滇东南壮族地区.民国《广南县志稿本》第五册《农政志垦殖》载:“在二三百年前,汉族人至广南者甚稀,其时分布于四境者,附郭(城周围)及西乡多侬人,南乡多倮倮,北乡多沙人.其人滨河流而居,沿河垦为农田,山岭间无水之地,尽弃之不顾.清康、雍以后,川、楚、粤、赣之汉人,则散于山岭间,新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