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例临床并文献复习相关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本论文是一篇影像学类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关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例临床并文献复习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影像学及参考文献及主治医师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影像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特发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引起进展性的严重阻塞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果不治疗,则进展为支气管扩张、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本文通过分析临床诊断的1 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关 键 词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治疗;大环内酯类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21-02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 是一种特发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病理表现为呼吸性细支气管及邻近小叶中心的慢性炎症,如果不治疗则进展为支气管扩张、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正确诊断及治疗将对患者的预后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本文报告1例临床诊断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病例报告

刘某,男性,65岁.因“反复咳嗽、咳痰十余年,活动时气喘3年,加重5天”于2013 年2月12日入院.既往“鼻窦炎”病史10余年.患者因反复咳嗽、咳痰在本地多家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每年均需多次抗感染治疗,每次治疗后症状可减轻,但不能完全缓解,近3年来出现喘息,活动时明显,休息可减轻.5天来因气喘加重,休息时明显呼吸困难而入院治疗.入院查体: T: 37℃,P:108次/分,R: 26次/分,BP: 90/58mmHg,SPO2:53%.颜面、甲床发绀,轻度杵状指,双肺可闻及散在湿性音及哮鸣音.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血气分析:pH7.26,PaCO2 68.7mmHg ,PaO2 40.7mmHg.肺功能: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FEV1占预计值31%,FEV1 /FVC 42.1%),舒张试验阴性,痰培养阴性.C反应蛋白41.59mg/L、血沉、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风湿全套、输血前全套及血肿瘤标记物未见异常.心电图提示“肺型P波”;门诊胸片提示:双肺间质病变.入院后胸部CT 示: 双肺弥漫性细小结节影伴树芽征,双肺散在支气管扩张( 见图1、图2),考虑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入院后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针及左氧氟沙星针抗感染治疗,同时予氧疗、多索茶碱、沙美特罗特/氟替卡松等治疗,肺CT阅片后考虑“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加用阿奇霉素0.5每日1次治疗;10天后咳嗽、喘息症状好转,复查血气分析: pH 7.36,PaCO2 58. 1mmHg,PaO2 55.5mmHg.两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针及左氧氟沙星针,出院后仅阿奇霉素0. 25,1日1次口服,建议家庭氧疗,但受条件限制,患者未执行.2月后随访,病情稳定.


如何写影像学一篇论文
播放:32105次 评论:4434人


该文来源:http://www.sxsky.net/cankao/379443.html

2.讨论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diffuse panbrochiolitis,DPB) 是一种特发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随着疾病逐步进展,导致严重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但不同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1963 年由日本的Takizawa 教授首先描述了其临床及X 线表现,1969 年山中、本间、谷本最先根据病理组织学特点提出了DPB 的概念,1989 年成为世界公认的独立疾病[1].年龄分布高峰在40-50岁之间,无明显性别差异,2/3的患者无吸烟史,也无有毒烟雾吸入病史.本病多见于东亚各国,日本、中国、印度、韩国有较多报道[2],在美国[3]、澳大利亚[4]等地有散在的病例报道.根据日本近期的流行病学研究,其发病率可能呈下降趋势[5].DPB 的发病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从遗传基因上,研究发现日本人HLA-B54 ( 人类白细胞抗原B54)等位基因与DPB 发生密切相关;韩国人HLA -A11( 人类白细胞抗原A11)与DPB 发生密切相关;而中国可能由于人口地域分布关系,在南方HLA-A11与DPB发生有关,而在北方则是HLA-B54[6].最近日本学者认为最有可能的疾病易感基因在6号染色体上的2个HLA位点之间,并在该区域成功克隆出新的特定的泛细支气管炎相关黏样蛋白1、2的黏样蛋白基因[7].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例临床并文献复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影像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尸体解剖发现DPB大体解剖特点为肺组织截面实质区域小的淡黄色结节改变,这些结节由呼吸性细支气管及周围浸润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构成.这种炎症反应累及细支气管周围组织,但肺泡壁不受累[8].显微镜下表现为呼吸性细支气管及邻近小叶中心的慢性炎症,伴有典型的间质泡沫组织细胞堆积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CD4T淋巴细胞及白介素-8、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在疾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9].DPB影像学改变,胸部X 线典型表现为两下肺为主的弥漫、散在性小结节影及肺过度充气膨胀,在进展期患者可见支气管扩张的环形影或轨道征.胸部HRCT表现为散在分布的小叶中心性结节影及支气管扩张[10].

DPB诊断根据1998 年日本厚生省第二次修定的临床诊断标准:1.持续的咳嗽、咳痰、活动时气促;2.合并或既往慢性鼻窦炎病史;3.胸部X线两肺弥漫散在的小结节影,肺CT散在小叶中心性微小结节,进展期可见散在支气管扩张影;4.两肺固定的湿罗音;5.肺功能FEV1/FVC<70 %,氧分压<80mmHg;6.冷凝集试验滴度≥1:64;(确诊病例必须最少符合前3项和4、5项)[11].对临床不典型者可根据病理确诊,活检标本以开胸或经胸腔镜为好.

DPB的治疗指南由日本1999修订,首先考虑的是对处于治疗反应比较好的疾病早期患者,应立即开始治疗.治疗药物首选红霉素400mg ~600mg/日,口服;对红霉素治疗疗效欠佳或副作用明显者可选克拉霉素200-400mg/日或罗红霉素150-300mg/日,口服;阿奇霉素也可以使用,但是16 元环大环内酯类药物已被证明无效.疗程及治疗反应评估:疗效通常在治疗开始后2-3个月能观察到,但疗程最少持续6个月同时进行总体评估;治疗维持2年后,在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肺功能改善或者稳定、日常活动无明显影响情况下停止;如在停止红霉素治疗后症状再次出现则需重新开始治疗;对进展期合并广泛支气管扩张或呼吸衰竭患者,如果治疗有改善,则疗程应该大于2年[11]. 红霉素的治疗机制尚不明确,但可以肯定并不是因为其抗菌活性.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1)抑制痰液分泌:体外研究发现红霉素能抑制人类气道细胞呼吸道糖复合物的分泌[12],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红霉素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气道上皮细胞氯离子通道而实现的[13].2)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聚集:研究表明红霉素能抑制DPB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中白细胞的水平和弹性蛋白酶活性;同时能抑制患者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活性,并能降低气道内主要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IL-8水平; 体外研究还证实红霉素能通过抑制核因子(NF)-κB或活性蛋白-1的转录而抑制气道上皮细胞IL-8和其他炎症因子的表达[14].3)抑制淋巴细胞聚集及其对巨噬细胞的影响:DPB患者支气管液中增加的活化的CD8+淋巴细胞在红霉素治疗后明显减少;研究也证实红霉素能抑制被外源性凝集素和抗原活化的淋巴细胞的增殖;红霉素还能加速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分化[15].4)影响细菌毒力:很多的研究表明,低于最低抑菌浓度的大环类酯即能对各种细菌潜在毒力因素起抑制作用,如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弹性蛋白酶和绿脓菌素、黏蛋白类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藻酸盐、抑制生物被膜的产生等[16].近期大环类酯类被更多的关注,有很多学者正在研究长程小剂量大环类酯类药物对慢性气道炎症包括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COPD、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的治疗作用,并已经有报道红霉素通过抑制气道鼻病毒感染而减少COPD急性加重.

DPB从日本学者首次报道至今已近50年,在此期间对其病因及治疗做了大量的研究,目前认为本病是以亚洲人群为主、有遗传倾向的疾病;从开始大环类酯类药物治疗后,本病的愈后明显改善,特别是疾病早期患者.因此提高疾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显得尤为重要.

图1 两肺散在结节影及细支气管扩张,下肺为主.图2 双肺散在细支气管扩张

参考文献:

[1] Homma H. Diffuse Panbronchiolitis[J],Jpn J Med,1986,25(3):329-34

[2] Azuma A., and S. Kudoh. Diffuse Panbronchiolitis in East Asia[J],Respirology,2006,11(3):249-61

[3] Randhawa P., M. H. Hoagland, and S. A. Yousem. Diffuse Panbronchiolitis in North America. Report of Three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m J Surg Pathol,1991,15(1):43-7

[4] Anthony M., S. Singham, and B. Soans, et al. Diffuse Panbronchiolitis: Not Just an Asian Disease: Australian Case Seri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Biomed Imaging Interv J,2009,5(4):e19

[5] Kono C., T. Yamaguchi, and Y. Yamada, et al. Historical Changes in Epidemiology of Diffuse Panbronchiolitis[J],Sarcoidosis Vasc Diffuse Lung Dis,2012,29(1):19-25

[6] Chen Y., J. Kang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