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政治— 范文

古代建筑类论文范文集,与毛泽东与北京建筑格局的形成相关论文查重免费

本论文是一篇古代建筑类论文查重免费,关于毛泽东与北京建筑格局的形成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古代建筑及博物馆及城市建筑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古代建筑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筑一座能够容纳1万人开会,同时也能供全国人大日常办公的大礼堂,因此一开始人们都称这项工程为“万人大礼堂”或“万人大会堂”工程.万人大礼堂的位置、格局的方案虽几经变化,但筹建工作马不停蹄,一直在进行.毛泽东批准天安门广场改建方案后,已经拟定在广场西侧建筑的这座大礼堂的日程也紧了起来.从1958年10月开工到1959年8月完工,仅仅用十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一座高质量的大礼堂.1959年9月9日凌晨,毛泽东视察了万人大礼堂工程,视察中他询问陪同者万里:“你们现在怎么叫这座建筑呢?”万里答:“施工中叫人大礼堂工程,有人提议叫人民宫.”毛泽东说:“有些封建.”万里接着说:“还有说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堂.”毛泽东听后打比方说:“我们的总路线前边应有主语,但把它省略了,就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人们要问老百姓,你到哪里去了?老百姓一定说,到人民大会堂去,就叫人民大会堂吧.”自此,万人大礼堂正式改名为人民大会堂,沿用至今.

在人民大会堂工程进行期间,天安门广场改建工程也于1959年3月开工.这项工程于1959年9月结束,仅用了6个月时间.按照毛泽东指示进行的天安门广场改建工程完工后形成的广场整体建筑格局是: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60米,面积达43公顷.广场中心干道长390米、宽80米,可同时通过150列纵队游行队伍,广场中部可容纳40万人游行聚会.广场由北端的天安门城楼、国旗、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阳门、箭楼,形成一个小的中轴线,这个中轴线,和北京城由北城钟楼到南城永定门的中轴线相合.广场两侧的建筑,不仅恰合中国“左祖右社”的规制,而且左右相对,四面向着中心,彰显出稳重、庄严、和谐的风格.

天安门广场这一格局,历经几十年,虽然有一些小的调整,比如1977年建毛主席纪念堂等,但总体格局没有变.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美,已经被国人所公认.国内到北京来的人,大都要到天安门广场去看看,这自然是它作为国家中心象征意义的吸引,但也不能否认它的建筑群体之美对游客的吸引.

关心北京城市建筑的整体协调

今日北京城市之建筑,整体是协调的,东西南北有重要建筑物,没有畸轻畸重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建筑多了,但总体上并没有改变北京市上述建筑整体协调的局面,这与当年毛泽东费心于北京城市建筑的协调分布是分不开的.

毛泽东费心于北京城市建筑物协调分布,最典型的例子是在他决策下,北京十大建筑的分布.早在1958年中央决定搞大的建筑项目以迎接国庆十周年时,毛泽东就提出,大的建筑项目,不能只集中在天安门广场及北京中心区域搞,要分布在全城.按此意见,中央确定的十大建筑就分布在北京东西南北中.中部有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西部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东部有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南部有北京火车站、华侨大厦.这十大工程于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夕如期建成.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市建筑如雨后春笋,但大都是沿着毛泽东决策的分布在四方的建筑格局展开.十大建筑打下的北京城建筑布局不仅没有被打破,反而成了新建筑物分布的指示性线路和摆放基础.这些伟大建筑的持久生命力,凝聚了毛泽东的心血.

在十大建筑完工后,毛泽东都去视察过,此后他多次在十大建筑中开展国务活动.十大建筑刚刚完工时,毛泽东对与人民生活、交通等关系密切的建筑特别关心,他除了视察人民大会堂外,曾于1959年9月14日晚上,在彭真、吕正操、武竞天等同志的陪同下,到北京火车站视察.毛泽东视察北京站时,陪同参观的建站总指挥和副总工程师说自己是外行,没经验.毛泽东肯定了他们的工作,并鼓励说:“世上的好多事情,开始都是外行干成的,你们说没有经验是外行,北京火车站不是建设得很好吗!”他还欣然答应为北京站题写站名.现在,北京火车站仍然使用毛泽东题写的站名.推进北京城市建筑布局更新

解放军刚进北京(时称北平)时,北京城的建筑分三部分:一部分是清朝皇宫和皇家园林建筑,以故宫为代表;一部分是民居建筑,以四合院为代表;一部分是民国时期的建筑,以原民国执政府楼群为代表.总体上是旧式建筑居多.此外,东西南北还有旧城墙.

对于皇宫和皇家园林,毛泽东主张保护,但对于已经十分破旧的老式民居,毛泽东主张逐步改造,目的是改善北京人民的居住条件.典型的、条件比较好的、也很规整的四合院,大多数由原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居住,一部分成为政府办公地点或者领导干部的居所,而大多数平民百姓居住的旧式四合院,已经成为大杂院,许多房屋年久失修.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是毛泽东始终关心的事情.他亲自过问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问题.他认为解决方法之一是要建筑一些工人宿舍.在他关心下,北京城内新建了不少职工宿舍,大多数是楼房,一般为三层或者五层,分布在北京各城区.新式楼房群的逐渐形成,既改善了北京民众的居住条件,也改变了过去旧北京建筑物破旧不堪的局面,使北京有了在当时来说属于先进的供民众居住的建筑群,北京建筑格局也开始改变.

在毛泽东关心下改造旧城区的典型例子是20世纪50年代初对西城区部分城区的改造.当时,北京市委成立了一个规划小组,聘请苏联专家做指导,修改完成了《关于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其中提出:“将天安门广场加以扩大,东起原东三座门,西起原西三座门,在其周围修建高大楼房作为行政中心.”这一方案确定的中央行政中心区的位置不妥当,后来也没有按照这个位置制定和实施建筑方案,但它有一个优点,即确定了要改造北京西城部分旧城建筑物的政策.它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中第一次把改造旧城建筑物列入其中的文件,也首次奠定了50多年来北京城市建设的基调.按此文件,整个北京城的改建和扩建工作得以全面展开.这个城市规划,将北京的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确定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特别提出要将其建设成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明确提出“三为”的建设总方针,即为中央服务、为生产服务、归根到底是为劳动人民服务.按此方针,北京市西城部分破旧民居得以改造,民众得到妥善安置,居住条件大大改善.此后,北京城的民居改造,大都是按照“三为”方针进行的.既得到民众拥护,也加快了城市建筑物更新的进程,为北京城区建筑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现在的北京城市建筑格局,已经大大突破旧北京的城区,形成了向四方辐射的大的现代化城市的局面,适合于它作为新中国国都和向世界开放的大城市的地位.回顾历史,如果不是它在几十年前突破旧城墙的禁锢和制约,就不会有今天的格局;而它在几十年前能够突破旧城墙的禁锢和制约,是与高瞻远瞩的毛泽东分不开的.

原有的北京城墙,还是明代的规模,它把城区拘禁在不算大的范围里,不仅阻碍了北京城市向现代化大城市发展的脚步,而且严重妨碍了北京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使民众进出北京极为不便.北京在50年代向工业化城市发展时,这种不便更加明显.这些城墙年代久远,许多墙体已经垮塌,如果拆除旧城墙,按照原模样重建,不仅花费巨大,也失去了旧城墙的意义;如果保留旧城墙,势必要进行长年不间断的修整,不仅花费同样巨大,而且其品质也不能根本改变,仍随时有垮掉危险.同时,这样做,也是当时财力所难以支撑的.那些有坍塌危险的旧城墙,不仅阻碍交通,影响生产和工作,还危及人民生命安全.

北京市要发展,城市建筑要拓展,是天字第一号任务.历史前进的脚步、北京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和人民的意愿,都要求突破旧城墙的禁锢,将北京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但在是否拆除旧城墙问题上,却有不同意见,中央和北京市绝大多数干部主张拆除旧城墙,拓展北京市区,根本改变北京市建筑格局.极少数人主张保留

1 2 3

古代建筑类论文范文集,与毛泽东与北京建筑格局的形成相关论文查重免费参考文献资料:

政治法律论文

政治生活论文

形式与政治论文

政治小论文

高中政治课改论文

初中政治小论文400

政治学硕士学位

大学政治论文

政治工作论文

关于政治论文

毛泽东与北京建筑格局的形成(2)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