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伤痕文学类有关论文范文,与丁玲与“伤痕文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伤痕文学类有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丁玲与“伤痕文学”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伤痕文学及文学创作及社会问题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伤痕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979年初丁玲复出于文坛时,“伤痕文学”业已蔚为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潮,并由此引发了关于“歌颂与暴露”问题的激烈论争.受“五四文学传统”和“革命文学传统”这两种不同文学传统的影响,她在这场文学论争中表现出了相当复杂、矛盾的态度.在复出之初,她几乎同时捧出了具有不同思想性质的《“牛棚”小品》与《杜晚香》.前者是在“伤痕文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写就的,它通过对“牛棚”生活中三个片段的回忆,展示了苦难生活中令人感奋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这说明复出后的丁玲在创作精神上仍然坚持和传承了“五四”个性传统和“人的文学”传统.但是,与此同时,她却又以《杜晚香》对此作出了强有力的反拨和矫正.在这篇作品中,丁玲选择了“永远正确”的题材和主题,以歌德型笔调叙写了同名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并将自己对政治功利的追求与道德诉求相聚合.从“左联”时期开始形成、到延安时期确立的“革命文学传统”,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要求作家改造自我、歌颂工农兵“新人”.不难看出,在《杜晚香》中,流淌着的仍然是“革命文学传统”的血液.在这两篇作品发表后,在说到将来的创作时,她明确表示:“我还是应该坚持写《杜晚香》,而不是写《‘牛棚’小品》”.这意味着她写具有社会控诉能量的“伤痕文学”文本,只是偶然的“误入藕花深处”,而《杜晚香》对她而言则具有“方向”的意义.丁玲对这两篇作品的这一褒贬扬抑,间接地表达了她对“伤痕文学”的态度.与此同时及以后,她的这一态度还通过其大量的理论言说得到了直接的表达.

歌颂与暴露

随着“伤痕文学”的兴盛,理论界展开了歌颂与暴露(或曰“歌德”与“缺德”)问题的讨论.1979年1月14日,即丁玲回京两天后,《诗刊》编辑部在北京召开全国诗歌创作座谈会,“歌颂与暴露”即是会上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2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晓风致陈荒煤的信”,以通信方式对写“文革”的“伤痕文学”表示支持.6月,《河北文艺》刊发文艺短论《“歌德”与“缺德”》,认为写“伤痕”就是“怀着阶级的偏见对社会主义制度恶意攻击”,要求“革命的作家”“为人民大‘歌’其‘德’”.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激烈的争论.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此后一直延续到80年代前期.就在“歌德”与“缺德”问题论争的这一大背景下,复出后的丁玲曾积极为“伤痕文学”申辩,为这股社会关怀思潮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首先,她张扬文学的“真实”性,并从这一角度,阐述了“伤痕文学”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她看到,“十年大乱,国家民族大好河山被糟蹋得乱七八糟,大家从心里、从感情上都有怨恨,我们现在有些人写对‘四人帮’的恨”,这是必然的.她赞同文学创作要“说真话”,“怎么能说假话呢?那成了骗子”.在她看来,“文艺就得真实”,难道“不写真的还写假的?”“写光明难道就能不写黑暗、不鞭打黑暗了吗?”1980年7月,在上海接受《文汇增刊》记者采访时,她重申:“如果我们自己对自己都不说真话,都不能说坏,只能说好,讳疾忌医,这怎么行呢?等我们这个社会的弊病,可以写,应该进行自我批评.”

其次,她积极鼓吹文学的战斗性,并从这一角度,高度评价了“伤痕文学”干预现实的战斗精神和现实价值.她认为,文学应成为战斗武器,应该发挥文学的战斗作用、揭露不良倾向,如果“不揭露不好的,尽歌功颂德,尽包庇坏人,那还算什么文学呢?”从这一价值观出发,她肯定“伤痕”小说“是在文艺上继续深入揭批‘四人帮’的罪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直到1983年2月,她在回顾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时,对重在“暴露”的“伤痕文学”仍然作了很高的评价,指出:“这几年文学创作发展的进程是历史的必然,是一定要有的,即使其中有的骂了很多人,骂了大街,也自有它的道理,因为有该骂的人嘛,骂得我们心里痛快!”

再次,她在宏观上为“伤痕文学”的合法性作出辩护后,还在微观层面上对许多“伤痕文学”作品作出了肯定性评论.1980年6月,她为黄蓓佳的短篇小说集《小船,小船》作序,称赞其中的《阿兔》“令人深思”:它“反映了‘四人帮’横行时代给予我们年轻一代的创伤”.同年12月4日,读完《一个冬天的童话》,认为“较有深度”.1981年春,她评价《人到中年》和《李顺大造屋》说,前者“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普遍存在着的社会问题”;后者“刻划的农民形象,反映的农村生活,都是真实生动的”.1981年11月23日,她在加拿大就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发表演讲,特别提及《班主任》、《伤痕》等“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赞赏这些作品的作者“感时忧世,敢想敢说”,“是最有希望的一代”.

根据丁玲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伤痕文学”合法性所作的申辩,在“歌颂与暴露”问题的论争中,是很可以把她归入“暴露”派行列的.但是,丁玲的复杂性就在于:一方面,她为“伤痕文学”申辩,但另一方面,她又高举起“歌德”旗帜,对“伤痕文学”作了自觉不自觉的否定.她认为,作家们“可以献上一些颂辞,有德可歌,还是可以歌的”;并要求作家站稳立场,“为党颂德,为人民说话”.在她看来,“写黑暗”并没有独立的意义,只是为了衬托光明(所谓“光明是靠黑暗显示出来的”);并宣称:“我这样说,也许有人会说我是一个歌德派.是的,我是赞成歌人民之德的!歌社会主义之德的.”她不但以《杜晚香》表现出了“歌德”倾向,而且于1981年6月建党60周年前夕写出了“歌德”的长诗,题目即为《歌德之歌》.有人向她建议把题目改为“献给党之歌”,但她却断然说:“不,还是‘歌德’好,别人是别人,不管他”,并表示哪怕群众不理解也要这样写.联系文坛上“歌德”与“缺德”争论的背景,她对这首长诗的命名该不是无意的吧.

丁玲强调要做

1 2 3 4 5

伤痕文学类有关论文范文,与丁玲与“伤痕文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汉语言文学本科必考科目

英美文学论文

英语文学方向论文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文学期刊投稿地址

先秦文学论文

文学硕士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类别

英文学年论文

丁玲与“伤痕文学”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