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道德教育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生活德育简相关论文摘要

本论文是一篇道德教育相关论文摘要,关于生活德育简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道德教育及生活德育及道德生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道德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传统的德育模式脱离学生的生活,已经成为当前德育工作时效性不高的根本原因.要使德育有所成就,必须让德育回归生活,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使人们真正过有道德的生活.本文在分析了生活德育的理论基础之后,进一步分析了生活德育的必然性和实现途径.

【关 键 词】生活;道德;生活德育

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与生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但是传统的德育却远离生活,过于形式化,出现了一系列弊端.近年来,德育生活化的理念逐渐成为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共识,道德教育开始向生活回归,生活德育开始成为道德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

所谓生活德育,就是从生活中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又回归到生活的道德教育,即通过具体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培养道德品质.德育从生活出发,就是德育以使人过上美而善的生活为目的、以人的生活经验为德育的起点,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和现实活动出发,在生活中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和教育,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德育在生活中进行,就是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充分吸收生活的实践性,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完成自己的任务.德育回归生活,就是充分地调动受教育者既有的生活经验,在感悟中形成认识,变成行为.德育回归生活不是在生活中消融,而是在生活过程中引导生活,使生活过得更有道德.

一、生活德育的理论基础

生活德育的理念之所以能够出现,并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人们的共识,首先必然存在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对实践做出了科学的规定,实践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一切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确立了自身的主体地位,结成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实现着人的发展.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的存在方式.没有实践,人类就无法生存;没有实践,就没有人类社会.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是主体对客体的客观反映.人在现实地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观念中把握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实践不仅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更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

杜威的德育理论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必需品,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生活延续的手段和方式;其二,教育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教育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起来.

杜威认为,儿童生活的过程与经验改造的过程相一致,所以,教育的实质又可以具体化为“教育即生活”.一方面,教育是存在于生活中的,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必需品,“没有教育,人类生活就要停止”;另一方面,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当中,无论从生活的内容来讲,还是就生活的范围而言,都与人有着密不可分

关于生活德育简的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道德教育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的联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教育的意义,学校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如何联系生活,使儿童逐步适应并改造生活.

(三)陶行知“生活即德育”的道德教育观

陶行知认为德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真人”.所谓“真人”应当自尊、自立、自强,在思想深处“建筑人格长城”.他认为,无论是塑造人还是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都离不开“在劳力上劳心”这个根本.“在劳力上劳心”强调的是做,即实践,只有教人“在劳力上劳心”,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手脑健全的人.他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认为这是广大劳动人民获得“科学的头脑”的必然要求.因此他提出了“生活即德育”的理论.


怎么写道德教育本科论文
播放:38903次 评论:4448人

另外,陶行知还提出“德育的基础和源泉是生活”.他认为,道德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因为,人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社会生活不能没有道德.无论是人类满足生理需要,还是满足精神需要,都必然要与他人有关联,这就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道德就是这些规则中主要的、根本的规则.整个人的德性就像人的呼吸一样与人同在.德育理论在学校教育中要使其发生重要的作用,就不能让德育离开生活,德育必须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二、生活德育的实践必然性

(一)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

1、道德教育科学化

道德教育科学化就是把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和传授方式用于道德教育中,把人的道德、德行知识化、德育专门化、课程化,把道德当成一种科学知识进行传授.

这种德育模式将道德从生活中抽离出来,脱离生活,按照伦理知识逻辑体系编排起来,设置了专门的德育课程与教材,组织教学,体现出一种“理论专修”式的道德教育思维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将道德知识和科学知识相混淆,将道德知识看成是真理一样的知识,要求学生将这些真理记忆掌握甚至死记硬背.这时,道德知识己经失去了和学生自身生活经验的联系,缺乏鲜活的人文气息和生动的感情色彩.

2、道德教育灌输化

目前,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普遍采取刻板的灌输方法,强制学生去服从各种道德规范,一味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使学生觉得内容高高在上,距离实际生活较远,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认同,不能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践行做到统一.

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将道德教育作为一门科学知识讲授给学生听.这种教育方式,有些人称之为知识德育.知识德育,顾名思义就是将道德知识传授替代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在传授方法上,过多的注重理论说教和知识灌输;在道德评价上,用学生的分数衡量学生的道德水准.为此仍然是形成概念、记忆、反复练习贯穿于道德教育过程.


本文出处:http://www.sxsky.net/wenxue/030148467.html

3、道德教育形式化

形式化就是把德育看作学校活动的一种做秀,由于目前各学校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在教育者眼中,抓好学生的成绩,提高升学率就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从而将道德教育形式化、表面化、应付化:当上级主管部门通知来校考查德育情况时候,提前制作一些宣传条幅、宣传标语,并要求学生记住一些道德条目,以便届时应付上级检查,一旦在检查工作组走后,则又回归到当初的模样,完全是在做秀.(二)德育与生活不可分离

道德是生活内在的逻辑和规则,它是生活的要求也是生活的产物.道德的存在及道德价值的实现也离不开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就是生活.道德教育依托于生活,同时,道德具有指导作用,引导人们过更有道德的生活.

1、道德在生活之中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关系决定了道德的内容和性质,人们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作用的不同,决定了人们的活动方式及人们道德内容的不同.生活包含道德,道德始终根植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道德不可能脱离生活.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表现在,道德生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活属性,道德生活是一种精神生活,它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之上,并且渗透到物质生活之中引导和规范物质生活.

2、个体道德是在生活中发展௚

1 2 3

道德教育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生活德育简相关论文摘要参考文献资料:

英语文学论文

中文学位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发表

文学类毕业论文格式

文学硕士毕业论文

英语文学类论文范文

现当代文学硕士

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

学位论文学术不端

文学研究论文

生活德育简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