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中旅游业开发的意义

时间:2021-07-12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近年来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方兴未艾,旅游开发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各地充分发掘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依托旅游开发推动城镇化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实现以旅游消费市场为辅助动力的经济现代化。对旅游发展模式的合理性论证有助于从社会、政府、个人理解旅游发展模式的可取性、优越性。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模式;经济现代化;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于我国发达地区经济处于一种“追赶经济”,面对巨大的经济差距与客观落后的经济发展条件如何保证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实现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追赶需要采取跨越式的途径,即避免走先发达地区工业现代化道路又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超越已有的以工业化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传统模式。欠发达地区面对落后的经济现状需要充分开发区域内的资源来实现经济现代化,面对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客观要求进行旅游开发显然具有一举两得的功效。

一、现代化的历史演进

“现代”一词相对于“传统”、“近代”而言,从历史层面有着不同的理解,西方一般指1500年至今;前苏联自“十月革命”之后;日本把二战战败后称为现代;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称作近代,而把“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称为现代,1949年至今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其他发展中国家则多把获得民族独立作为其现代的开始,“现代”作为一种时间断代,有助于了解国家的发展阶段。“现代性”相对于传统,作为传统社会是指“在传统社会里,人们承担着简单农业社区既定任务,这种农业社区以乡村居民点的家庭群体或宗族集团为基础形成“机械的团结”的结合形式,”传统社会以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宗族等带有浓厚血缘色彩为主要特性的社会。与现代性相伴随的是机械化生产化的工业经济,表现出强烈的科学、理性、创新等富有创造性的革新属性。学者罗荣渠认为,现代性是在工业化推动下发生的社会全面变革形成的一种属性,主要表现在“民主化、工业化、法制化、均富化、都市化、福利化、宗教世俗化、社会阶层流动性、信息传播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人口控制化、经济全球化等。”

现代化理论是在20世纪50~60年代由美国的一批社会科学家首先创立的,以结构功能学派为现代化理论的先驱者。理论兴起的原因是由于第三世界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而这些国家继续在资本主义国家庇护下发展,政治家的兴趣通过学术界关于现代化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争论反映出来。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现代化是从物资与精神两个层面对传统社会的扬弃,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对传统社会属性进行现代性革新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的第三次浪潮席卷全球,非洲南部和其他一些原本比较落后的地区也开始步入现代化。正当非西方国家在为实行现代化而采取“第三条道路”时,早已确立工业文明的发达国家则进入到现代化的高级阶段;即现代化时期正在或已经终结,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社会时期———后现代时期。“后现代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转变,意味着具有自己独特组织原则的新社会整体的出现,意味着是现代化社会的后继时期,是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服务业、信息技术业等,第三产业部门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如通信、金融、保险、旅游等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变化中,信息产业处于统治地位信息网络的发展把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向新的高潮,它与全球化的洪流一起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相联系,人数急剧增加而壮大发展成为社会主体。1997年美国学者殷格哈特出版《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如果说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那么再现代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后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的,自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这种转变称为后现代化。其社会目标不是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

经济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转变过程中经济作为重要指标,结合我国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现实差距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现代化的路径应当充分结合国家大政方针发挥欠发达地区自身优势,利用发达地区的经济优势力争在经济上赶超并在2035年一起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经济现代化的理论途径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曾经深刻地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暗含了工业化是不发达国家进行转型现代化的必要手段,以第二产业的发展推动国家现代化的效果在国家建设中早已被证实是有效的。改革开放40年给中国的发展增强了经济实力,也形成了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发达与欠发达的现状。从国家层面上,我们看到了学习西方依托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可喜效果,就国内区域发展发达与欠发达的现状是否仍需走工业化的必要途径?答案应当是否定的,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中国发达地区早已显现,尽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各种相应措施也应运而生,但走的还是“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十六大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科学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2014年12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提经济“新常态”,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15年11月10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问题,产业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为营造良好的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时明确提出要求,“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宏观上看,我国当下经济现代化采取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主动降低第二产业的作用,增强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对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避免走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现代化道路。发达地区对高品质消费的需求与发达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形成反差,而欠发达地区处于未开发或未完全开发的状态,优越的自然环境正是发达地区消费的对象,由此旅游开发成为欠发达地区经济现代化的不可替代选择。

1998年,中国学者何传启发表了《知识经济与第二次现代化》的论文,随后出版了《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1999年),全面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生过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工具制造革命,它使人类区别于动物,人类从此进入了原始文化发展阶段;第二次是农业革命,它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人类由此进入了农业文明发展阶段;第三次是工业革命,它使人类生产方式从手工生产变成机器生产,人类随之进入工业文明发展阶段;第四次是知识革命,它使人类消费模式从物质消费型转向知识消费型,人类从此进入知识文明发展阶段。每一个时代都包括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四个阶段;并把人类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变过程定义为第一次现代化;把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定义为第二次现代化。并指出理想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文明发展没有止境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知识时代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而只是一个驿站,将来还会有新的“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的观点是对国外后现代化的回应,后现代化在定义上存在歧义,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实现了现代化,此后就不应再有现代化而是“现代化之后”,如果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状态工业化转变为追求社会福利质量与总量的增加的角度理解后现代化,那就反映出西方国家仍在追求更高层次的发达国家即仍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由此,可以认识到后现代化实际上带有西方意识形态的输出,在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时,广大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对后现代化的论证有助于向第三世界国家进行资本及意识形态输出。

现代化的实现是基于工业化所带来的集聚效应,工业化促进农业劳动力由农业领域向工业领域集聚,带动人口的流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同向发展,工业是城镇化的动力,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伴而生。可见城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在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必须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学者认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联系,就是新型工业化;农业和信息化相联系,就是现代农业;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联系,就是新型城镇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主导着社会的发展,第二次现代化中的知识与第一次现代化中的工业都是作为城镇化的动力,新型现代化应当新在动力的创新上,以旅游业为组成部分的第三产业也可以作为城镇化的新动力带动地区经济现代化,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在已有的工业化动力中新加入第三产业作为经济现代化的辅助动力。

经济学家赫希曼对一个国家内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发达国家中的投资政策与“二元性”》一文中提出了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也有人译为极化-淋下效应),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影响。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进一步阐述。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他将经济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极化形成发达地区,先发展的地区对后发展的地区产生涓滴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北方的发展,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由于北方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上升,特别是对技术性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较快,同时,北方的劳动力收入水平高于南方,这样,就导致南方的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和高收入的诱导下向北方迁移。二是涓滴效应体现在,北方吸收南方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在国内主要呈现出东西横向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东部在不断极化与西部处于涓滴的状态,欠发达地区多处于西部地区,旅游发展模式对欠发达地区某一城镇的极化效应是其内部的极化所产生的涓滴效应较国内发达地区地理距离上更为有效,更有助于农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达到增加居民收入和促进就近就业的积极效果。

综上所述,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不能重复以“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为动力的“老路”,借助发达地区的“后现代化”特色的旅游消费需求充分开发本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以第三产业中的旅游开发推进城镇化在欠发达地区内部形成新的“极化—涓滴”效应实现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现代化。

三、旅游发展模式与欠发达地区经济现代化的契合

欠发达地区以旅游产业发展作为经济现代化的动力之一,不仅有发达地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需要自身具备发展的条件。以发达地区的消费需求所产生的“涓滴”为动力形成自身的“极化—涓滴”效应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追赶。

(一)发达地区旅游消费需求的“涓滴”效应

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早已形成了大量发达的现代化城市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存在天壤之别。2017年贵州省人均GDP为37956元而“江苏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二位,在世界各国(地区)GDP排名可以进入前20位。以人均GDP计算,2017年江苏人均GDP为107189元人民币,按世界银行标准已进入上中等收入经济体行列,正处在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无论发达地区是处于“现代化”进程中还是“后现代化”的状态,发达地区居民收入增加导致消费需求早已发生巨大的变化。2017年全国出境旅游花费达1152.9亿美元,“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分析,当前国内、入境、出境旅游三大市场的自助游客比例分别为93%、82%、61%。国内自驾游、乡村游等旅游形式成为出游常态,”由此可见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是显着的。发达地区出现人口膨胀、经济滞慢、交通拥堵、教育资源短缺、看病难、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一系列“城市病”问题,增强了发达地区居民旅游的意愿。从旅游消费上看,发达地区已经呈现出“后现代化”的特征,“消费不再仅仅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一种手段,消费不再是或主要不再是一种物质行为、纯粹的经济行为,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符号消费和象征性消费之类的文化行为,消费的过程也不再仅仅是体现商品使用价值的过程,它已成为一个符号交换与交流体认的过程,”发达地区居民将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经济“极化”效应之后所产生的“涓滴”效应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现代化不可多得的资源。

(二)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极化”效应表现

欠发达地区经济状况落后于发达地区是在各种经济发展要素决定的,如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居民观念、国家政策等。面对现实的差距,欠发达地区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应当结合外部与内部优势,尤其是内部优势抓住国家政策机遇采用“综合经济现代化路径,协调推进经典经济现代化和第二次经济现代化,协调推进新工业化、知识化、绿色化和全球化,协调推进从新工业化向知识化的转型,推进从经典经济现代化向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转型,最终完成第二次经济现代化和实现综合经济现代化,达到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先进水平。”第二产业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和第三产业以旅游开发为辅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地区“欠发达”就意味着存在未被开发利用的区域,也存在未纳入工业开发的区域,在国家“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政策下已被纳入工业开发的城镇也可以利用自身的自然及人文景观进行旅游开发,以旅游开发推动城镇化形成“极化”效应带动周边地区资源流动。在中国乡村旅游中,成都已形成四种成功模式:“村落式乡村旅游集群发展模式;古街式民俗观光旅游小城镇型;园林式特色农业产业依托模式;庭院式休闲度假景区依托模式。”“四川省成都市乡村旅游资源类型的全面总结,均是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涵盖了农村自然景观、农事农耕文化、农村民俗文化、村落古镇特色建筑以及特色农业物产五种类型乡村旅游资源。”欠发达地区传统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如古建筑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戏曲等,“庆阳2016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4.1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4.99%。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97.83亿元,比上年增长8.2%。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4.3∶48.2∶37.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6734元。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5.03亿元,增长15.3%,占生产总值2.5%。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37.32亿元,各项税收123.6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80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47.63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219.01亿元,占88.4%。”深度发掘传统物资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对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加快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旅游发展带来经济增长同时也有助于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生态保护动力。

四、结论

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信号。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不在适用于“科学发展观”以及“美好生活需要”,在逐步实现工业产业升级同时以第三产业中的旅游发展模式作为城镇化的有效方式是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抓住发达地区带有“后现代化”特征的旅游消费需求,发挥欠发达地区资源优势,以一种后现代化的方式实现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段西宁.现代·现代化·后现代化[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2]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M].华夏出版社,1987.
[3]杨国枢.现代化的心理适应[M].台北巨流出版社,1978.
[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商务印书馆,2004.
[5](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
[6]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2016.
[7]顾钰民,闫宇豪.城镇化和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7(07).
[8]章寿荣.发达地区推进区域现代化的模式与路径——以江苏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8(06).
[9]中国旅游新闻网.途牛联合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16-2017中国旅游消费市场发展报告》[EB/OL].http://www.cntour2.com/viewnews/2017/01/10/BwsVe24xfu3gMXSDaeew0.shtml,2017-01-10.
[10]傅新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后现代化[J].历史教学,2006(11).
[11]何传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02).
[12]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02).
[13]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02).
[14]庆阳市统计局.庆阳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7-06-02.

    敖成博,金城.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现代化路径研究——以旅游发展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9(04):33-35.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