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稳中求进总基调的政治经济学

时间:2021-07-12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稳中求进总基调的经济学学理支撑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文章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阈下,对“稳”的内涵与作用、“进”的质量与速度、总基调的原则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稳中求进在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视阈下的历史演进,提出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线,坚持解放、发展、保护生产力的原则。

关键词:稳中求进总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十八大以来,连续六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把稳中求进作为经济工作的总基调,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提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战略层面。201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涵概括为七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的大逻辑,是解决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的方法论。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既要在实践中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更要进一步研究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内涵,系统分析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历史演进与逻辑展开,探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依据与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阈下的稳中求进总基调

马克思在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要素时,蕴含了稳中求进的思想。马克思把影响经济发展的要素分为劳动者、资本、自然资源。马克思指出劳动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主体,更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他强调活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它是价值的源泉”,有了劳动者才能使经济发展“稳”。

资本是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是在“稳”的基础上“进”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本质是持续不断追求价值增殖,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性决定了其必须在一定时间与空间内通过生产制造其他产品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增殖。资本的这种特性会推动经济的发展。我们从马克思论述的资本的三种职能可以看出,资本的运动在时间上继起,在空间上并存,为生产持续进行奠定基础,也推动了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马克思认为“生产的扩大以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作为条件,也就是以扩大作为生产基础的资本为条件”。这种在原有基础上的追加资本投入,既保持了原来经济规模的稳定,运行在合理的区间,又促使经济规模的扩大与结构的优化,体现了稳中求进总基调的思想。

1.“稳”的内涵与作用。

“稳”的原意是像禾苗一样生长,不知不觉,不急不躁,现在泛指事物的稳定而非突变的一种状态。在经济学领域,稳主要是指宏观经济既不过热也无下行压力,运行在合理区间,即在上限与下限之间,就像人沿着道路前进而不能超出道路两侧一样。

马克思在阐述两大部类的经济运行时指出,“这样一种平衡,好像就是规模不变的再生产的规律了”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内部的分工时,谈到了平衡问题,马克思认为经济运行的这种“生产领域保持平衡的经常趋势”是一种趋向于稳定的平衡状态,“稳”的趋势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客观规律,稳不是静止不动,而是不断运动中的稳定状态,不是自始至终以同一个速度发展,而是在短期内允许速度围绕某一数值上下波动。马克思认为经济运行中不平衡是常态,但是不平衡总是趋向于平衡,马克思论述商品交换平衡时指出,“实际平衡要取决于互相交换的商品具有同等的价值额”。这一大趋势是始终力求达到平衡,尽管平衡仅在某一时点发生。这种平衡的趋势不是仅在某一商品、某一行业、某一部门、某一地区表现出来的,而是每一个都有这种趋势,由于各个行业、部门等的纵横交错的复杂联系,这种趋势的叠加就构成了全社会国民经济运行平衡稳定趋势。因此,各个部门都要保持平衡协调稳定发展,整个宏观经济才能保持稳的态势,社会各种资源的才能合理流动,配置效率才能有效的提升。

2.“进”的质量与速度。

“进”是指事物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的状态。就宏观经济运行而言,“进”指出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以提质增效为中心,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马克思指出“有些事业在较长时间内取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在这个时间内不提供任何有效用的产品;而另一些生产部门不仅在一年间不断地或者多次地取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且也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的基础上,必须确定前者按什么规模进行,才不致有损于后者”。由此看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质量更高,发展速度更快,需要不断投入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在保持原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新增生产能力,但以什么样的比例增加,还要调节确定好。“进”不是追求速度的快速提升,而是立足新时代经济发展变化,在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稳定可承受度的均衡中高质量的提升。马克思在考察社会总资本及其价值时指出,总资本运动既要受到价值形态比例的约束,又要受到物质比例的制约。因此,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连续,需要调节物质补偿的比例与价值补偿的比例,使各个产业之间结构匹配,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不断优化生产要素等资源配置,在“进”速度与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

3.总基调的原则。

在认识了“稳中求进”的深刻内涵后,还需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总基调的原则,方能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首先是系统性原则。马克思把社会化大生产划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有机的闭环运行系统,如果说生产是经济运行系统的逻辑起点,那么分配与交换则是系统运行的关键环节,消费则是整个过程的终点。这四个环节对经济运行都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一个环节运转不畅,都会导致整个社会生产过程难以实现。因此,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必须在整个过程中都呈现出有机协调的比例关系,因此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

其次是协调性原则。马克思按照实物形态把社会总产品生产部门分为两大部类,按照价值形态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三部分。由此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成了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要求,必须实物补偿与价值补偿同时实现,所以社会两大部类之间与内部都要遵循一定比例关系,实物与价值之间要协调,才能保证经济稳定运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阈下的稳中求进总基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与方法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基本框架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作用,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稳中求进思想的基础上,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系统梳理总结提升,更好指导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稳中求进总基调在经济均衡发展时期表现为统筹兼顾平衡发展。毛泽东非常重视经济综合平衡发展,他在《论十大关系》、《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等文献中,结合中国国情,批判地借鉴苏联经验,提出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等思想。毛泽东主张在建立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重视经济结构平衡对经济建设的作用,在吸收借鉴苏联经济结构失衡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统筹兼顾的方法理顺工业、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关系,保持国民经济在综合平衡中发展。他说:“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他总览全局,统筹产业关系的同时,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稳中求进,协调发展。

稳中求进总基调在改革开放后集中体现为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统一思想。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的经典论断,指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根本目标、前提条件。“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生产力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改革,打破活力不足的局面,创造充满生机的发展格局,改革就是“进”的动力。改革影响社会稳定,但改革自身需要稳定来保证。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他说“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可能搞建设,更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些都搞不成”。邓小平同志把改革作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他说“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邓小平同志根据不同时期国情突出改革、发展、稳定的相对重要性,在不同时点上提出了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根本一条”,“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以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稳中求进总基调集中体现在把握好经济发展大逻辑,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认识新时代经济发展必须全面客观,要彻底抛弃原有的再现高增长的思维逻辑,坚持辩证法,一方面看到经济发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发展质量逐步提升,另一方面也要谨慎防范系统性风险、沉着应对眼前的困难与挑战。第二,清醒认识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内涵与意义。新时代是经济发展速度向质量转变的重要阶段,新时代经济是一种客观状态,存在提质增效的内在必然性。新时代经济发展涉及"五位一体"的不同维度,更加强调协调发展。第三,引领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遵循规律,按照经济规律推动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实施生态保护、依据社会规律建设美丽中国。

三、稳中求进总基调的方法论

为适应发展新常态,中央初步确立了经济政策框架,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作为方法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必须坚持解放、发展、保护生产力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线。

1.坚持解放、发展、保护生产力的原则。

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源于生产力的历史发展要求,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遵循生产关系运动规律,不断调整完善生产关系以更加契合生产力的发展,更大力度的解放、发展、保护生产力。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规定了解放、发展、保护生产力的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与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然选择。

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需要持续推进改革,解放、发展、保护生产力是改革的本质要求。改革贯穿中国经济发展恢宏历程,全面深化改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动力源泉。第一,解放、发展、保护生产力是改革的基本动因,是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总抓手。改革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的创新,其根本的动因与目的都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偏离的改革的初衷,不能破除束缚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弊端、政策短板等藩篱,稳中无法求进。第二,解放、发展、保护生产力是检验改革绩效的根本标准,是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成效的体现。改革是不以降低、破坏现有生产力水平为代价,改革的绩效不能以主观意志或西方价值为判断标准,这是中国改革不同于西方转轨国家的经验总结。一切生产关系的变革都以解放、发展、保护生产力为前提。保护生产力是“稳”,发展生产力是“进”,解放生产力是“稳”中求“进”的实现路径,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理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自信与自觉。

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现阶段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特征在于突破传统马克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机制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这是新时代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需要深入分析、研究、把握的重大理论命题。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统一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是亘古未有的伟大理论。一方面是对所谓西方主流经济学否定。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无不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泾渭分明的分开,坚决恪守二者的对立,进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配置资源的可能性,从而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突破。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与任何公有制形式都完全不兼容,只能与私有制结合,马克思设想未来社会是消灭私有制的,完全以统一的计划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无论是从理论逻辑、价值取向,还是从意识形态,未来社会将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不存在商品、价格、交易等。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突破。

3.坚持市场在资源配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线。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源于几十年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必须坚持这条主线。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商品经济理论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观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改革成效的不断显现,逐步突破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对立论”,指出市场调节“是有计划生产和流通的补充,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有益的”。打破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调节不相容的传统认识。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共十三大报告继续推进,计划和市场的作用是覆盖全社会的,克服“主辅论”的限制,承认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的统一。中共十四大报告则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共十九大报告把“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详细阐述,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更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前提。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不断完善产权制度,实现有效激励,推动要素按照价格自由流动,实现市场化配置。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同时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与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新时代经济政策框架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策略方法,是谋大势把握经济发展新时代、观大局坚持经济发展新方略、干实事开启经济发展新征程的总体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我国当前和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党的文献,2017,(4):3-18.
[2]刘伟.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J].经济研究,2016,(5):4-14.
[3]韩庆祥.“稳中求进”彰显治国理政鲜明品格[J].前线,2017,(4):16-19.
[4]王立胜.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贡献[J].当代经济研究,2017,(1):22-33.
[5]金碚.稳中求进的中国工业经济[J].中国工业经济,2013,(8):5-17.
[6]葛杨.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J].改革,2016,(3):137-140.
[7]杨嘉懿,李家祥.稳中求进总基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读[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5):76-80.

    公丕宏,公丕明.稳中求进总基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8(09):91-93.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