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方面经典论文范例,关于本事效应与唐诗经典流播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关于唐诗及读者及文学博士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唐诗方面经典论文范例,关于本事效应与唐诗经典流播相关论文例文,对写作唐诗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摘 要:民间普通读者对唐诗经典的接受具有通俗化的特点,他们对与诗人及诗作相关的典故兴趣更浓.他们的这种对名士的青睐以及猎奇心理,同世俗文化衍生出的很多与诗歌有关的或实或虚的故事相结合,扩大了诗歌的传播面,形成一种“本事效应”.本事效应是唐诗经典生成过程中来自民间读者的一种独特效应,它加速了唐诗经典在民间的传播与接受.

关 键 词 :唐诗 经典 本事效应 普通读者 传播

唐诗经典是在接受主体的不断选择和阐释中逐步形成的,按照接受主体的不同层次和类型来分主要有三大类,即精英读者、权威读者、普通读者.不同类型的读者在唐诗经典建构过程中产生的效应是不同的.精英读者往往又是传播者,他们是知识阶层,一般用选本、评点等形式接受传播唐诗;权威读者主要指封建帝王、权贵或后世政治领袖,他们凭借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使得作家作品的知名度急剧攀升,从而对经典的形成产生影响.从整体上看,精英读者与权威读者都来自社会上层.然而唐诗经典的形成是一个立体化的过程,社会各层面都会对其产生影响,那么普通读者的作用是什么,有何特点呢?本文将从本事角度展开讨论.


本文网址:http://www.sxsky.net/jingdian/427560.html

普通读者往往是来自社会大众,他们的接受具有通俗化的特点,对围绕诗歌诗人发生的典故兴趣更浓,他们对名士的青睐以及猎奇心理与世俗文化衍生出的很多与诗歌有关的或实或虚的故事相结合,扩大了诗歌的传播面,形成一种“本事效应”. 民间普通接受者大多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加速经典作品及作家的传播.因此,从一定程度而言,他们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在认可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作品的传播.

一、真人真事与因事而传

唐代因本事而传的诗歌并不少见.有的典故大多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因事件重大而格外引人关注.如李适之《罢相》:“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1]该诗能流传至今,主要原因在其事而不在诗.李适之为人性情率真,待人随和,品行正直.为相五年中,与权奸李林甫不和,但其特别结交正义高雅之士,与当时名臣韩朝宗、韦坚等人相交甚厚,故“时誉美之”,口碑极好.然“皇甫惟明、韦坚、裴宽、韩朝宗皆适之厚善,悉为林甫所构得罪.适之惧不自安,乃上宰政求散职,以太子少保罢,欣然自以为免祸.”[2]深知朝廷政治斗争的凶险的李适之,在身边好友相继被害之后,不愿意与权奸们同流合污,于是主动辞去左相职务.当他得知朝廷批准他的请求,让其改任清闲的太子少保之职的时候异常高兴,公开宴请好友,然赴会者寥寥,于是写下了这首政治讽刺诗.此诗表面上称罢相是为“避贤”,实含对李林甫等人辛辣的的讽刺.他也终因这首诗而未能免祸,在李适之罢相后不久,即有人诬告其与韦坚等人相善,最终在被贬后自杀.李适之的死让《罢相》这首诗更为著名,连诗圣杜甫在其《饮中八仙歌》中写到李适之时,还有“衔杯乐圣称避贤”的句子,直接化用《罢相》中的诗句,表现出杜甫对李适之正直率性人口的高度赞扬,也亦见典故对此诗的流传影响之大.

一些现实中“一语成谶”的典故颇具吸引力.如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诗人写完这首诗后,自己都觉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过于伤感,认为是一种不祥之兆,结果一语成谶,一年之后,诗人果然被害.《本事诗征咎第六》记载云:“诗人刘希夷尝为诗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忽然悟曰:‘其不祥欤.’复遘思逾时,又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恶之.或解之曰:‘何必其然.’遂两留之,果以来春之初下世.”[3]《大唐新语》对此诗也有记载.武元衡也因一诗成谶而遇害,《唐诗纪事》记载:“元衡善为五言,好事者传之,被之管弦.尝夏夜作诗云:‘夜久喧暂息,池台惟月明.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明日遇害.”[4]崔曙试帖成谶同属此类,《本事诗征咎第六》记载:“崔曙进士作《明堂火珠》诗试帖曰:‘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当时以为警句.及来年曙卒,唯一女名星星,人始悟其自谶也.”[5]女诗人薛涛也没有摆脱一诗成谶的命运,章渊《稿简赘笔》载:“薛涛字洪度,本长安良家女,父郧,因官寓蜀,涛八九岁知声律.一日,父指井梧曰:‘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令涛续之,即应声曰:‘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愀然久之.”[6]“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二句似预示着薛涛日后漂泊沦落的风尘生活,因此其父才“愀然久之”.事件可能是偶然的,但在民间流传过程中,使它们具备了很强的宿命色彩,因此对读者的吸引力往往超过诗人和诗作本身.因此随着故事的流行,诗人和诗作广为人知甚至被经典化就不足为奇了.

二、超现实与经典传播的神秘色彩

此外,还有很多传奇色彩极强,甚至是超现实的典故,更加能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从而加速诗文和诗作的传播.如初唐宋之问江南夜遇骆宾王一事就让人倍感离奇,《唐诗纪事》卷七记载:

宋之问贬黜,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曰:“鹫岭郁,龙宫锁寂寥.”句未属.有老僧点长明灯,问曰:“少年夜久不寐,何耶?”之问曰:“适偶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僧请吟上联,即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等迟明往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宾王也.”[7]


唐诗学位论文撰写
播放:33968次 评论:3776人

宋之问夜游灵隐寺时偶遇骆宾王,而此时骆宾王已经失踪多年,他的再次出现给这则故事增添了深厚的神性及传奇色彩.再如钱起闻鬼谣而题诗及许浑梦仙而得诗的典故也属此类,《唐才子传钱起》载钱起事曰:“起,字仲文等初从计吏至京口客舍,月夜闲步,闻户外有行吟声,哦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凡再三往来,起遽从之,无所见矣.尝怪之.及就试粉闱,诗题乃《湘灵鼓瑟》,起辍就,即以鬼谣十字为落句,主文李深嘉美,击节吟味久之,曰:‘是必有神助之耳’.遂擢置高第.”[8]孟《本事诗事感第二》记载许浑之事云:“诗人许浑,尝梦登山,有宫室凌云,人云:‘此昆仑也.’既入,见数人方饮酒,招之,至暮而罢.诗云:‘晓入瑶台露气清,坐中唯有许飞琼.尘心未断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他日复至其梦,飞琼曰:‘子何故显余姓名于人间?’座上即改为‘天风吹下步虚声’,曰:‘善.’” [9] 崔护名篇《题都城南庄》背后也蕴含着一个浪漫而有略带伤感的爱情故事,极具代表性.唐人孟《本事诗情感第一》记载此事云:

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邪?”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护惊起,莫知所答.老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特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10]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11]此诗可谓是对此事经过的全面叙述,看来崔护的确有两次到过都城南庄,也可能真的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但离奇的结局当为后人杜撰,可正因离奇,所以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此,此事的真实性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一读到崔护名篇《题都城南庄》,就会想到诗后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

诗圣杜甫也有离奇的典故,杜甫称自己的诗歌可以冶病,竟然真的有的因诵杜甫之诗而病愈的事件,让人不可思议.《唐诗纪事》卷十八记载:“诗话云:有病疟者,子美曰:‘吾诗可以疗之.’病者曰:‘云何?’曰:‘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其人诵之,疟犹是也.杜曰:更诵吾诗云:‘子章髑髅血模糊,手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