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教学— 范文

教育技术学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一位哲学教授的教育技术学漫步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教育技术学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一位哲学教授的教育技术学漫步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教育技术学及教育技术及教育哲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教育技术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理论、创新教学模式,写出了中国教育技术领域带有浓厚本体论追问色彩的“学习三部曲”(《学习究竟是什么?——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研究论纲》,[19]《21世纪:学习向何处去——绿色学习研究论纲》,[20]《21世纪:大学课堂向何处去?——“太极学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21]),引领着中国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自主创新的专业航向.把这三篇论文串在一起深入研读很有意思:第一篇是对学习的本体论追问,第二篇是对学习的价值论诉求,第三篇是在现实课堂中创新学习方式(变“讲堂”为“太极学堂”)的复杂系统工程的实践论导向.隐含在其中的内在逻辑,竟然与桑教授1993年《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著作中的逻辑体系一脉相承!我的记忆中突然闪现出桑教授在《学习科学与技术》(2004年)一书“前言”的结尾处有这样一段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字:“学习是科学,要成为科学的学习者,就必须求真——探索并遵循学习的客观规律;学习是技术,要掌握高超的学习技能,就必须向善——在刻苦的修炼中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是艺术,要想在艰苦的学习中获得乐趣,就必须审美——体验出神入化的学习意境;学习更是哲学——领悟真善美统一的学习智慧,创造学习型社会,享受学习化人生!”[22]我惊讶地询问桑教授:照此逻辑,中国特色的学习理论体系不是呼之欲出了吗?你为什么不写一本真善美统一的“学习哲学”专著呢?桑教授坦诚相告:“我不是不想写,而是现在还写不出来,这样的书不是靠‘拍脑袋’就能出来的,要有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积累,这种实践不是盲目进行的,不仅要有一整套创新想法指导和支撑的实践,还要有信息技术支撑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新一代学习者和学习研究者,从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上讲,这正是美国新一代学习科学专家群体创建的‘设计研究法’.”桑教授特别强调,美国学习科学研究群体中有许多是高水平的人工智能专家,这是造成目前中国与美国学习科学研究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他这些年来一直在寻找中国人工智能专家求教、合作,16年前认识了钟义信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之后,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中获益匪浅.桑教授还非常遗憾地说,由于他是47岁才“客串”到教育技术领域,技术开发能力是难以弥补的“短腿”,在他的学术团队中也始终是“短板”,他说现在很希望找到高水平、有创意、又不急功近利的技术研发团队合作,开发能支撑“太极学堂”的学习平台和资源库,创建“大数据时代”的智能化学习跟踪与评价体系,这才有可能与国外同行展开平等竞争等我似乎听懂了,也可能并没有真懂,但却实实在在地被桑教授的为学之道打动了等我终于开始理解了桑教授为什么在临近退休时还要执著地在南京大学本科教学舞台上艰苦地探索“绿色学习”和“太极学堂”等

谈到桑教授对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构想,不能不介绍他在与美国教育技术“’94定义”展开高层次对话基础上建构的专业范畴理论模型.桑教授说,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论源自数学和理论物理的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后来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理工科领域广泛应用、不断改善,并随着计算机性能几何级数的增长而备受青睐.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大师级人物将这一学术工具和方法用得炉火纯青、硕果累累,比如戴尔的“经验之塔”、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等都是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不朽之作,美国“’94定义”的研究者们在这方面的学术功底显然略有逊色.而中国文化的历史源头却潜藏着建模思想和方法论的永恒丰碑和大智慧,“太极图”、“河图洛书”、“阴阳五行模型”等就是明证.当代国外学者已经高度关注对这些中华文化宝藏的挖掘与现代诠释,遗憾的是我们中国许多学者对此置若罔闻,这是历史的遗憾等桑教授说,他之所以斗胆提出和花费大量心血构建这样一个复杂的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模型,[23]正是想尝试用建模的方式写一本教育技术学,将他头脑中对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理解(从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范畴体系之内在逻辑,直到学科目标与理论体系的逻辑归宿),以一幅简洁清晰的结构图的形式整体展现出来,这一想法不仅受到戴尔等西方教育技术学同行的激励,还受到英国“大脑先生”——托尼·博赞创造思维导图的启发,更是继承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强烈使命与责任体现.桑教授反复强调,这是他开展学科范畴体系建模研究的首次尝试,肯定存在许多不成熟甚至错误之处,真诚欢迎同行学者和师生不吝赐教,但这肯定是深化教育技术学定义、范畴乃至理论体系研究的一条希望之路,拿出这样的成果,才能取得与国外同行平等对话的资格.在2008年美国AECT年会一个人数不多的分会场上,桑教授介绍其范畴体系模型的发言得到里奇、瑞泽的高度评价,里奇出任2009至2012年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主席后,将历届仅由美国学者组成的这一学术机构引向国际化,并吸收桑教授加盟,成为该委员会首批美国以外的学者.[24]但桑教授深感到自己由于英语水平的局限,难以胜任这种高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他殷切期盼中国年轻一代教育技术学者能在这条路上尽快超越老一代人,学贯中西、开拓前进,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展示中国教育创新研究的成果和风貌.三、素朴的人生智慧


该文出处 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595550.html

在恬静的学习中求“真”,在复杂的工作中求“善”,在简单的生活中求“美”.——桑新民

在30年如一日的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岗位上,桑老师的学习紧张而高效、工作繁忙而充实、生活俭朴而美妙.

在回顾自己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时,我们可以感受到桑教授发自内心的一种幸福感:“在大学教书,尤其是当‘导师’,确实是最适合我的职业;探索教育哲学和教育创新又是最适合我的专业;步入教育技术学领域15年来,使我插上了IT的翅膀,我追求的教育创新可以更快地飞跃了.”此话道出了他大学毕业后从哲学转向教育,又从教育理论转向教育技术,在一次又一次跨越学科壁垒的选择中,不断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一个人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专业和展现自己创造性的时空舞台,实在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领略到这种幸福,其差异取决于内心深处的价值取向.桑教授经常告诫身边的年轻人:“西方近代科学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学科不断分化,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里追求、生活,这一方面促进了科学向高、精、尖发展,另一方面却使人局限于自己专业、社会分工的狭隘天地(牢笼),这是工业文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社会异化、学术异化、人的异化!这种情况在当代科学越来越走向综合的21世纪必须改变,学者及其研究生都应该倡导跨学科的交流,选择与自己相关的领域拓展知识、提升能力,不断创造条件超越学科本身的狭隘眼界,如果在此过程中能发现独特之乐趣,那就会成为你在学术上披荆斩棘的强大内在动力.”

南京大学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每一届研究生毕业前,都要举行一次师生之间的“深度汇谈”,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人生智慧,让参与者终生难忘.我记得每次桑教授都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攻读研究生期间,你最主要的收获、最深刻的感悟是什么?”在访谈中,我把这个难题也返还给他,“在您六十多年的人生与学术道路上,最深刻的感悟是什么

1 2 3 4 5

教育技术学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一位哲学教授的教育技术学漫步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

幼教论文范文

教师论文发表网

高中英语教师职称论文

二年级写字教学论文

论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美术课教学论文

教师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教学 论文

小学美术师德论文

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论文

一位哲学教授的教育技术学漫步(3)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