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教学— 范文

电化教育方面有关论文范文集,与川渝电化教育史相关毕业论文致谢

本论文是一篇电化教育方面有关毕业论文致谢,关于川渝电化教育史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电化教育及教育技术及社会教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电化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35;结交流全省开展电化教育,特别是幻灯教学的经验.

1979年,四川省教育厅电化教育组编印了《电化教育资料》第一期.

1980年,四川省电化教育馆创办《四川电教》杂志(后更名为《四川信息技术教育》),这是目前四川省唯一用于指导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电化教育的省级专业期刊.

1982年,四川省电化教育馆编印的《中学化学投影器件》被《电化教育》①连续选载.

为了适应小学教育和满足中等师范学校开设电化教育基础课的需要,1983年,四川省电化教育馆修订了《电化教育基础》教材,作为全省中师试用教材,供内部发行使用.

1988年,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创办《当代电大》杂志(后更名为《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这是川渝高校主办的第一份电化教育专业期刊.

四川省教育音像出版社,从1988年成立到1990年,共编制、发行录音教材18万盒、录像教材800盒.

(四)特点

第一届全国幻灯教学汇报会以后,川渝电化教育全面复兴.这一阶段,不仅电化教育机构日趋完善,而且电化教育的实验研究空前活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外,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电教教材成为教材建设的主要内容,并且,随着大量广播电视学校的创建,远距离教育成为电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践领域.

四、启示

以史为鉴,“塑造我们未来的力量实质上就是塑造我们过去的力量”.[16]整理并分析川渝电化教育60年的发展及特点,可以为当代川渝地区教育技术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本土化道路.

(一)中心城市的优势

尽管我国电化教育诞生于1915年,然而当时只是在江浙一带少数城市的学校、社教团体中有所开展.20世纪30年代以前,当东部地区的电化教育沿着现代化轨迹徐徐前进时,川渝电化教育基本上还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1937年,日军大举进攻中国,国民政府确定“以四川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以重庆为国民政府的驻扎地”.抗战时期,电化教育的服务范围“直接及于川渝各地,间接及于全国”,川渝电化教育代表了全国电化教育的兴盛与繁荣,“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美国”.[17]1949年10月1日,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盛极一时的川渝电化教育历经“30年冬眠期”后,在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却再也没能彰显战时的锋芒.值得思考的是,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呈现突出的中心城市优势,“这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电教领域的反应.而现代教育作为全民族、全社会的事业,在资源配置上必须趋向均等,才能有效促进教育公平”.[18]当前,加快电教事业在川渝各地(包括少数民族聚集区)和基层教育单位的普及力度,主动构建川渝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将有益于缩小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进一步促进西部乃至全国经济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二)名称的纷争不断

20世纪3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川渝电化教育属于“视听教育”阶段,是媒体技术主要发挥规模绩效的阶段.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社会需求和教育需求是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从建国前巡回施教为主要形式的平民教育,到建国后广播电视大学为主要形式的成人教育,都旨在扩大教育范围,提高规模绩效.90年代初以后,进入“信息化教育”阶段,为了国际性学术交流,“教育技术”这个名称逐渐得到认可.川渝电化教育的这一发展轨迹,也印证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值得说明的是,“电化教育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技术的发展又为电化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空间”,[19]电化教育是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频繁的名称纷争是因为领域内部有一个变量——“技术”.“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它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因而给技术一个一劳永逸的、为一切时代所接受的、非历史性的定义是不可能的.”[20]其实,纷争说明了领域本身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广大学者不必拘泥于名称之争,而应该在完善教育技术相关术语界定的基础上,把关注的重点聚焦在运用教育技术解决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上,充分发挥出教育技术促进现代教育改革的职能.

(三)专家学者的引领

西迁川渝的金陵大学、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不仅将先进的思想、技术、文化充盈到这块偏僻的土地上,而且为川渝电化教育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战乱危难中的电化教育专修科,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能相结合,促进了川渝地区经济、政治和科教文卫事业的现代化,为现今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提供了借鉴.魏学仁、孙明经、俞庆棠、戴公亮等众多电教先驱曾经在川渝这片热土,为推动电化教育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时过境迁,目前的川渝电化教育虽然得到了深入发展——继西南师范大学之后,近10所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已经形成了本、硕、博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与兰、京、沪、宁、穗等地相比,缺乏国内教育技术界知名学者的引领,是导致现阶段川渝电化教育稍逊一筹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值得推荐的是,在我国实施“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大背景下,川渝两地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重视高等院校在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中的作用,力争申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引领区域性科学研究,积极引进国内教育技术专家,努力培养“第四代学科带头人”,[21]是加速今后川渝地区教育技术发展的明智之举.

(四)大电教观的回归

新中国成立以前,川渝地区就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化教育体系.这一阶段电化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参与者合力产生的影响,“这些参与者形成了一个创新共同体,共同促进技术创新和教育创新的不断循环”.[22]当时的“中制”、“中电”、联合国影闻宣传处都是学生实践的场所.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为使学生实习便利,特意由璧山迁至北碚,与邻近的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合作办学.金陵大学也曾与多方机构合作拍摄科学教育片,有的译成英文,与美国交换,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与海外交流的机会.此外,学生还经常参与电影放映宣传工作,成都华西坝每周五晚上的露天电影成为当地民众的重要文化生活,电化教育深入民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值得坚持的是,未来川渝地区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仍然需要依靠教育技术产业的跟进,需要加强与川渝企业及工业园区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三区(校区、园区、社区)联动”的创新发展,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的体系,使教育技术的功能得到扩展、延伸,从学校教育功能向社会教育功能延伸.教育技术的服务对象不应该仅仅是大中小学生,而应是社会上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

五、结束语

地方电化教育史研究,是对中国电化教育史研究的延伸与加强.抛砖意在引玉,希望本篇“初探”能够引起电化教育同仁的关注,如果还能对中国电化教育史研究有所裨益,那就更是不胜欣慰了.(感谢西华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刘妍宏同学在前期资料收集工作中的鼎力协助!)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教育厅.二十八年四川教育年报[Z].四川:教育丛刊,1940:27.

[2][3]孙明经.回顾我国早期的电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1983,(2):32.

[4]孙明经.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个小实验:金陵大学影音事业概述[J].影音,1947,(7,8):97.

[5]朱敬,辛显铭,桑新民.解读孙明经教授——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J].电

1 2 3 4

电化教育方面有关论文范文集,与川渝电化教育史相关毕业论文致谢参考文献资料:

小学教师师德建设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程

中学英语教学心得

成教本科英语

高中政治教学案

有关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小学四年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生物教学

幼教类论文

川渝电化教育史(3)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