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教学— 范文

计算机基础课程方面有关论文范文集,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木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木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及自主学习及信息技术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计算机基础课程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随着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及移动通讯技术、网络媒体及社交网站的广泛应用,“微课程”也成为国内外信息化教学中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该文基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视角,在深入了解课程现状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微课程”的特点研究并设计出合理有效的“微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字:微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设计;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2—0026—08【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4.02.004

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的基本要求.在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与实践,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的最基本社会需求和学习需求.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培养大学生具备计算机理论知识及运用计算机基本理论和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新世纪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及教研工作,并不断地学习并尝试把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应用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工作中.随着信息化社会环境的逐步改善和学习者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现有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课程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的教学目标,作为一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重的课程,如何开展最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实现对学习者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本学科教师面临的巨大问题.因此,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索已成为现阶段最受关注的研究之一.我们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经验和教学效果分析,总结出几点现阶段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课程教学大纲及知识体系的设置不能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性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对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该课程是通过比较全面、概括性地讲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并配合必要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达到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与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的功能、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基本概念、相关技术和应用领域.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的教学目标,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后续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期望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篇论文url:http://www.sxsky.net/jiaoxue/020501163.html

教育信息化普及以来,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已列入了基础教育的新课标,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不同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现有的教学大纲的设计并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部分同学认为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并希望接触新的知识和技术;部分同学因没有之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会感觉教学内容过多并且学习起来很吃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同时兼顾不同水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满也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课程教学目标难以顺利实现.如何在兼顾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正面临的挑战.

2有限的教学学时与超大课程容量存在着巨大的冲突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开展,新理论、新技术、新软件和新环境层出不穷,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行业和领域中,无论从理论或实践层面,信息技术对其它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需承载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课程容量也越来越大.本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整个课程体系设置划分成四个层次,如表1所示.从表l可以看出:(1)本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均要开设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32+24学时);(2)同时根据各院系及各专业特点开设不同的技术类课程(32+32学时):3)根据当今时代特征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分类别开设了应用和拓展类选修课(不少于48学时);所有的课程设置的学时计划均达到教育部的最低要求.

从课程体系设置的多样化与课堂教学学时安排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有限的教学学时是当前所有高校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采用“理论教学+上机实践”或“机房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上机实践”中理论教学大多是在多媒体教室开展,上机实践课则统一安排在机房;“机房教学”指教学活动统一在机房完成.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均有教师参与但教学学时非常有限,学生要熟练并掌握各模块的应用必须在课外花较多的时间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否则难以完成教学目标.

3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活动设计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没有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和个性化的教学实施过程,将很难实现有效的教学,个性化教学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最有效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适应学生学习,从而全面达到大纲要求的教学培养目标.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日益增多,高校并没有专门开展对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等的教师培训活动,间接导致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设计单一,缺乏专门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设计,不能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具备针对不同学院及专业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也不足.针对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灵活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组织形式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也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瓶颈.4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不能有效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的课程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较多还是采用期末统一测试的方式,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课程的水平大多都是通过该测试的结果来进行判定.但由于课程容量大且考试知识点较多等现状,考试成绩只能反映出学生对某门课程学习总体概况,课程中各知识模块的掌握情况并不能在成绩中体现.总分相同的学生,在不同模块的应用水平可能会有很大差异,且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考核方式单一,学生也易养成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学的问题,盲目的追求考试通过率,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日常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培养学生课程综合能力的要求.

5课程教学环境及教学资源与学生学习需求和信息素养不相适应

数字时代背景下,各类高校都非常重视数字校园或智慧校园等的建设,且大多数课程也在此背景下完成了各自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但这部分资源大多重在形式,在教学中被实际应用的相对较少,主要存在监管部门较多,网站更新较慢和资源建设不足等现实问题.教师不能即时的对网站数据和教学资源进行更新是平台不能得以应用关键因素.且课程面对௚

1 2 3

计算机基础课程方面有关论文范文集,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木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参考文献资料:

高中政治课教学论文

幼儿教师论文格式

教学类论文发表

师爱论文题目

幼教论文集

初中美术教研论文

成教本科学费

小学教师师德故事

有关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发表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木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