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关于建构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管理模式的相关论文范例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这篇大学论文范文属于大学毕业论文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大学方面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与建构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管理模式的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适合大学及文化及学术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现阶段,在泰勒管理模式下我国大学管理存在种种弊端.文化管理理论的出现为高校管理模式的改革探索指出了新路.我国大学文化管理模式应坚持学术自由原则、教授治学原则、依法治校则、民主管理原则.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大学文化管理体系,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决策模式、设立学术标准、美化空间格局.

关 键 词 :大学文化;管理特性;管理模式;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求我们不断总结成绩和经验,不断提升大学管理的文化维度,尽快建立起符合现代大学精神的文化管理模式,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一、我国大学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根源

现代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历史使命,是当今社会上最复杂工作的社会组织之一.现阶段,我国大学管理模式正在由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向文化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中,科学管理模式仍占主导地位.科学管理模式下我国大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大学精神和文化缺失,办学定位和特色模糊

大学精神是大学之魂.牛津、剑桥、哈佛、耶鲁之所以能成为历史悠久的世界一流大学,究其根本原因是它们都有着深厚而强大、与众不同的大学精神和文化,而这些精神和文化在大学发展过程中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大学精神不仅内化为全校师生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而且已经固化为组织结构、教育服务功能,并且健全运行良好的制度,成为保持学校长盛不衰的内在动力.

大学精神和文化的缺失,首先表现在大学缺乏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一味盲目追求“综合性、研究性、开放性”,办学出现了盲目攀比和“千校一面”的趋势.其次是办学目标呈现功利化、短期化.在师生中出现拜金主义、学术失范等现象.

2.管理手段简单量化,重“量”不重“质”,功利思想泛滥

科学管理手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大学的管理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刚性管理手段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时间里,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管理者可以简单地通过战略规划、结构管理、制度规定等硬性指标,将其决策高效地推广开来,“表面成绩”会很快得以实施和实现.而文化管理中的大学精神建设、价值观建设、道德规范建设以及这些建设固化到管理中的制度建设,需要投入更多的经历和时间,相比刚性管理手段起效慢、效果不显著,管理者就更容易将文化管理作为表面的管理手段,实际采用的还是定量式的科学管理手段.

其实,科学管理手段早已显现出了其双刃剑的另一面,如大学组织结构过于刚性,院系设置缺乏弹性和灵活性,学科专业越分越细、越来越窄,各种各样的制度规定越定越多、越来越繁琐,教师学生的教学、学习自主性越来越少,甚至有的大学把人才培养过程看作是工厂的流水线,学术自由和知识创新受到严重的阻碍.问题是,在向文化管理迈进的过程中,许多管理者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手段各自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不能认清楚现代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是简单地着眼当下,忽视未来发展.

3.行政权力过重,学术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大学的行政权是指由大学各级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所拥有的“科层式”权力,主要表现为校长、处长、科长等行政管理人员的权力.大学的学术权主要表现为高校各学术机构和学术人员所拥有的权力,即在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管理权力.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内部的学术权与行政权界限模糊,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多数情况下,高校学术权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行政权超越学术权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样会导致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高校行政权被强化,管理模式“机关化”.我国高校的管理是以党政为核心,这种模式的管理优势是目标明确、决策效率高、执行力强,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凡事管理者说了算”.虽然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着手进行机构改革,然而对两种权力关系认识的不到位,导致改革的结果仅仅是行政权力的重新组合,管理机构增多、各级干部增多,行政权进一步被强化、学术权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第二,行政权对学术事务干预过多,学术组织在大学的地位没有得到实现.在我国,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大学学术组织并没有发挥实际的学术作用,学术组织成员多由学校或院系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这在成员构成上就存在明显缺陷,难免在学术事务的决策上带有行政意味,变成了泛化的行政组织.

我国大学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根源,在于大学精神的迷失、大学制度的缺失,在于“刻板”管理导致的办学功利化和短期化,大学的办学规律并没有被找到.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给高等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然而面对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意识形态,如果大学文化管理不能面对生活实际,给师生提供探索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方法论,仅仅依靠空洞的说教去敷衍真实的文化冲突和精神困惑,这样的大学文化就会缺乏生命意识而失去存在的意义,这样的大学精神就会变得脱离实际、虚无缥缈.面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面对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面对学术不端、质量下滑这些大学中现实存在的现象,如何合理解释和正确引导,需要大学文化管理来实现.


大学学术论文的写作
播放:26210次 评论:7665人

二、大学文化管理的内涵与特性

早在大学创立之初,文化的力量就已经渗透到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中,“以真理为友”的哈佛大学,“求知学习”的剑桥大学,崇尚“自由之风”的斯坦福大学,“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的普林斯顿大学等特有的大学文化引领着它们在各自改革发展的道路上长盛不衰.文化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1982 年,美国管理学家特伦斯·迪尔与阿伦·肯尼迪在合著的《企业文化——公司生活的典礼和仪式》中,首次提及“文化管理”一词,书中指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我们的读者灌输一种新的企业生活规则:文化就是力量.”文化管理理论的出现为高校管理模式的改革探索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其中“观念人”概念、文化和精神在管理中的作用、柔性管理模式等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为传统的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模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我国大学快速发展的当下,文化管理正好为上述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契机. 1、文化管理的内涵

与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工厂管理实践的科学管理模式不同,文化管理理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它克服了前者在管理中的缺陷,以人为中心,把人的价值实现作为最终管理目的,尊重人性的管理.

文化管理的两个基本理论假说是“以人为中心”和“观念人假设”.前者以组织文化等理论为基础,把人看作是管理的核心要素.强调通过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将传统的被动式管理转变为主动的自我约束,在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后者从人性假设的角度来理解,把组织内部的员工看成是有血有肉、有着自我实现价值的“观念人”,而非“经济人”和“社会人”,激发每位员工的创新性、主动性,以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管理目的.除此之外,文化管理更加注重精神、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要素在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与制度管理这种硬性管理方式不同,文化管理作为一种软性管理形式,更加受到组织的欢迎,它渗透到人的价值观内,激发成员内在的动机和自我实现需要,培养成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该文转载于 http://www.sxsky.net/daxuebiyelunwen/448336.html

与企业管理模式发展相同,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其管理模式也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三个阶段.大学文化管理是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内部的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大学较之以往结构更加复杂、功能更加多样,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分工也更加精细,而大学的有效运行仅仅依靠完备的制度、机制和体制是不够的.大学文化管理改变了以往仅仅通过教学科研制度、规范等硬性管理手段约束学校发展的模式,转而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大学统一的价值观,强调大学精神、大学理念等文化因素在学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以此增强学校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调动学校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校师生的凝聚力.

2.大学文化管理的特性

总的来说,大学文化管理具备以下三种特性:

首先,大学文化管理突出了人的核心地位.计划经济体系下,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一直是我国政府制定高等教育政策、大学开展教育活动与管理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而现在,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正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流价值取向.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是学校的主人翁,也是大学文化管理的主体.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仅仅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只考虑到社会的需求而忽视个人的发展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人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人.所以,在这一观点指引下,大学管理更多的是一种控制、约束和规范.而文化管理将大学里的个体看成是有着自我实现价值的“观念人”,而非“经济人”和“社会人”,后者的作用仅仅是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利润,人仅是完成这一目的工具.文化管理使个人发展备受重视,在大学里,如何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主人翁的作用,尊重他们价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育他们的素质,激发他们的潜力,以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成为文化管理的最终目的.

其次,大学文化管理是一种刚柔相济的管理.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所提出的,刚性管理是在大学管理的科学管理模式下产生的,从理论上将学校里的人都看做是“经济人”和“社会人”,为了满足社会现阶段对人才的需要,通过精细的分工和刚性的组织结构,设置院系和学科专业,制定各种规章管理制度,通过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完成对社会需要人才的培养.所以,这种管理模式是缺乏人性化、不尊重个人价值的.大学文化管理则是在充分尊重学校全体成员的基础上,通过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树立各自特有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并将这些精神和文化内化到全校成员的心灵深处,培养他们统一的价值观,让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相融合,使其自觉自愿地将学校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所以,在表现形式上,大学文化管理往往表现为价值观、大学精神、校园文化氛围、管理艺术等要素.简要概括起来,柔性管理“内在重于外在,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

第三,大学文化管理具有本源性和持久性.大学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群体共同创造的,它寄托了学校全体成员的理想、希望和要求.共同的文化信念、理想目标、传统风范和行为规则,将组织成员凝聚在一起,激励他们.这种文化管理能起到金钱、地位等传统激励方式所不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它能够从人的最本质需求出发,满足成员们的多种需要,同时又能对不合理的需要通过大学精神予以调解.文化的本质是尊重人,以人为中心,所以它能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中,持久地发挥激励作用,也避免了传统激励方法引起的各种组织行为短期化和非集体主义的恶果.另一方面,文化管理在高校这一特殊的文化人群体中,满足了教师、学生和管理者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自尊需要、自觉的民主意识、较强的报偿心理基础,这不但有利于学校工作效能的提高,也使得大学因为有层出不穷的大师的存在,经过长期积淀形成源远流长的特有的组织文化.

三、建构具有我国特色的大学文化管理模式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大学文化管理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和途径:

1.我国大学文化管理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坚持学术自由原则.学术自由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根本,是大学的灵魂.在学校里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学术研究活动,不受任何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坚持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这种自由不仅是一种环境氛围,更是一种理想信念.坚持学术自由原则,就是要排除一切公共权力的干扰,不受任何政治、宗教等外在权威的干涉,大学成员享有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的自由、享有发表其研究成果的自由、享有学术交流的自由、享有成立或加入学术社团的自由等.法律、政府和大学自身都要为这种自由的实现提供各种保障.

第二,坚持教授治学原则.坚持教授治学是确保学术自由的关键,突出了学术权力在大学里的主导地位.大学教授通过教学育人、研究学问和参与学术决策,实现对学术的追求.通过教授学问传递知识、培养人才,通过学术研究解决问题、探索真理,通过参与决策服务学术、促进发展.坚持教授治学原则,对于治学的主体教授们来说,就是要有理想信念、对真理的追求,要有真才实学、有治学的水平,要具备学术道德和精神、有治学的担当.对于大学内部管理来说,就是要保障学术权力,完善学术委员会相关制度,要完善教授聘任和考核制度,要提供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第三,坚持依法治校原则.大学的依法自治为其学术自由和教授治学提供了保障,为二者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实现学术自由和教授治学,仅仅依靠学校或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赖国家在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赋予学术权力以法律依据,并给予强制力保障.坚持依法自治原则,就是要根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保障学术自由和教授治学,排除其他外界非学术因素的干扰,由大学自己管理和决定学校内部的事务.

第四,坚持民主管理原则.坚持民主管理,就是要充分发动教授、学生和管理人员,实现全员参与,发挥各类专家委员会的咨询作用,对涉及学校建设发展、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的重大事项,广泛收集意见、集体讨论、反复研究、共同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在我国目前大学内部管理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