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相关发表论文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表论文,关于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及主体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在网络空间,教师的主体性减弱而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传统主客体关系向主体间性转向.主体间性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它在实践过程中常受制于诸多现实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不足和主体交往互动性沟通的缺乏.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师生交往资质和建立合理的交往互动关系,以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的转向.

[关 键 词]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7-0241-05

郭莉(1971-),女,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黄柯(1972-),男,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330063)

一、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向

互联网在改变教育活动的生存环境、拓展教育的空间和渠道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在网络条件下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

(一)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主客体关系的消解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是明确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主体承担、发动、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所体现出来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超越性等属性;客体的客体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受动性、受控性和可塑性.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动、主导地位,能始终控制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进程和方向,掌握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权和支配权,而作为客体的学生则始终受到主体的主导、支配和调控,处于被塑造的从属地位.

网络改变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原有的明确的关系,主客体关系不再事先预设,教师不再是当然的主体.网络信息获取的平等性、共享性、开放性与多样性,网络空间的复杂性,使得教育者在传统教育环境下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和主导权的主体优势受到冲击和制约;网络传播的技术性特征,也制约着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在网络技术及在信息获取方面有时不及学生;网络空间充满着海量信息和异质价值观念,教育者很难通过“信息过滤”的方式对教育对象施加合目的性的教育;网络的去中心化,使得“师传生受”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活动,在网络空间已经无法独占教育的话语权,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导弱化的状况.

在网络空间,教育者的主体性在减弱的同时,受教育者作为客体的主体性却在增强.大学生在网络空间拥有更多自由表达和交流的途径和机会,接受信息的自主能动性越来越强,信息获取行为也越来越具有独立性.微博、论坛、等交互性功能较强的网络平台在大学生中盛行,它们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大学生借助这些平台能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并与其他人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这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独立意识的发展,其主体性明显增强.而手机无线上网的便捷性,让学生们可以随时脱离校园网的控制,学校通过过滤信息内容或删除不良言论等“把关”方式来达到净化网络环境、对学生网络行为进行监控的目的越来越难以实现.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受制性大大降低,他们不再简单地按照教育者的引导去理解教育内容或被动地接受教育者传递的内容,而是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认知进行选择,甚至进行自主创造和传播,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二)传统主客体关系向主体间性转向

主体间性一般是指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一致性的内在关联性表现.主体间性理论是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虽然学者们从认识论、本体论等不同角度对主体间性理论进行了阐述,提示了主体间性的不完全相同的内涵,但总体上都体现了对将个体的人看成是孤立的、单子式存在的观点的超越,克服了传统的主体哲学以自我为中心单一主体的缺陷以及片面主体性存在的问题.即超越了以往哲学的“主体——客体”的关系模式,把哲学带进了“主体——主体”的关系模式,将关注点落在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上,强调多极主体、双向互动、平等对话、和谐共存等特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特点而展开的研究,高校教育向主体间性的转向,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主客体关系在网络环境下向主体间性转向,即由原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客”对象关系向“主——主”关系转向.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变化,目前较为普遍一致的观点是:第一,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模式由主客二分向主体间性转向;第二,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是平等的主体;第三,主客体关系的建构具有动态性;第四,在互动方式上,由“人——人”直接互动转向“人——机——人”间接互动.但是,对于受教育者是否具有客体性还存在一定的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具有客观存在性、情境依赖性和动态建构性,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共同建构的交互性主客体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生的主动——被动、能动——受动之关系,是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结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实现着互动作用,形成了具体的而并非抽象的、运动的并非静止的主客体交替重叠的、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教育活动的两极实体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教育过程中同时存在着教师主体指向学生客体的教活动,以及学生主体指向教师和教师所提供的教材、信息等客体因素的学活动.在交互性主体中,主体之间是有差异的,还会有积极与被动、引导与追随这样的不断变化着的关系,这意味着会再度分化出新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关系.在这种特殊的人与人关系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中,积极主动引导的方面成为主体,而消极的被动追随的方面则成为客体.按照这种观点的描述,网络环境下,主客体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主客体不再事先明确,需要在具体的环境中具体分析.教育者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成为客体,受教育者在一定条件下则可以成为主体.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每个人作为现实的存在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具有主客体的二重性.另一种观点认为,在交互主体性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均为主体,而客体是教育资料.该观点认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一客体”的关系.

主张受教育者不是客体的观点还认为,人是否是主体是对人本质的判断,人是否具有较高主体性则是对人发展程度的判断.人无论是具有较高还是较低主体性都是主体.具有较高主体性的主体相对于具有较低主体性的主体被视为具有主体性的主体,具有较低主体性的主体相对于ࠥ

1 2 3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相关发表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大学生毕业论文网

纺织毕业论文

护士毕业论文范文

电子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统计专业毕业论文

空乘专业毕业论文

硕博毕业论文

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论文

在校大学生就业

初中毕业论文范文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