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类有关硕士毕业论文,关于改革开放30年《乐记》中文文献初考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这是一篇音乐美学类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与改革开放30年《乐记》中文文献初考相关硕士毕业论文。是参考文献专业与音乐美学及大学学报及教育思想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音乐美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提 要】文章拟从《乐记》成书年代与作者的争论、思想渊源与流变的考证、理论内核研究的视角、比较研究与价值探讨等方面对改革开放30年来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进行分类考察,以为深入研究提供文献基础.

【关 键 词 】《乐记》;思想渊源;理论内核;比较研究;价值探讨

《乐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理论专著,它以广泛的内容、丰富的蕴涵成为历代文人学者不断研习的“经典文献”.改革开放30多年来,相关成果集中体现在:一是出版《乐记》研究专著①.二是相关研究论著②以及音乐美学著作③中都有《乐记》的记载和论述;三是论文的发表.据统计,代表性论文有317篇(其中期刊论文303篇,硕士论文13篇,博士论文1篇).四是专题研讨会的召开.如1985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召开的《乐记》、《声无哀乐论》专题学术研讨会等.概览30多年来的相关成果,其内容集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书年代及作者的争论

主要观点表现在:(一)认为《乐记》是春秋战国之际公孙尼子所作,此说最早源自1943年郭沫若发表的《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周柱铨《<乐记>成书年代、作者及评价问题》(人民音乐,1980年 07期)及其《关于<乐记>的作者问题》(北方音乐,1981年01期)、周来祥《论<乐记>的美学思想》(人民音乐,1984年 01期)、吕骥《关于公孙尼子和<乐记>作者考》(中国音乐学,1988年 03期)、陈野《从文献比较中看<乐记>的撰作年代》(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及其《<乐记>撰作年代再辨析》(浙江学刊,1987年03期)等都相继赞同郭沫若的说法.(二)认为《乐记》是汉武帝时代的河间献王刘德及其手下以毛苌为代表的一批儒生所作.此说由蔡仲德首创,他于1980 年发表《<乐记>作者问题辨证》,提出“《乐记》由公孙尼子所作”的说法不能成立.并于1985年4月发表《<乐记>再辨证(三题)》指出《汉书艺文志》乐类所列“《乐记》二十三篇”、“《王禹记》二十四篇”都是《乐记》的不同传本,均经刘向校阅,刘德所作.再次肯定自身的观点.此说得到修海林、成祖明等人的支持.修海林明确说到:“笔者赞同《乐记》成书于西汉的观点,采用其编著者为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及其手下以毛生为代表的一批儒生.”[1]成祖明也明确表示:“‘河间献王好儒,与毛苌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是可信的.”[2](三)认为《乐记》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其成书可能在汉初,而其基本思想、理论体系,以至主要章节,可能在战国末年即已形成.此说以蒋孔阳为代表.此后,刘跃进、孙少华《<礼记?乐记>的版本材料与成书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04期)、赵德波《再论<乐记>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7年02期)、谭德兴《论<乐记>的成书及其材料的时代特征》(贵州大学学报,2008年 06期)、姚春鹏、姚丹《从郭店楚简再论<乐记>成书年代》(孔子研究,2011年04期)、杨合林《从书写方式推测《史记乐书》的来源――兼说《乐记》成书的时代》(湖南大学学报, 2011年04期)等都是将孔阳观点的支持者.

此外,李昌铭《对于<乐记>的成书年代与作者的质疑》(南昌高专学报,2001年04期)、刘心明《<礼记?乐记>作于公孙尼之说辨误》(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01期)、薛永武《从先秦古籍通例谈《乐记》的作者》(文学遗产,2005年06期)、孙星群《<乐记>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力证――以湖北郭店楚墓竹简为据》(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3期),李广赞、闫冲《<乐记>成书题外辨》(乐府新声,2009年03期),肖磊《<乐记>作者问题新论》(中南大学学报,2010年05期),张小苹《<礼记?乐记>非作于西汉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04期)等都对《乐记》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进行了多视角的论证.

上列事实,诚如修海林所言:“关于《乐记》作者与成书年代问题,历来是一个繁难多绪、众说纷纭的问题.即使从事《乐记》的研究者,也少有能通究其中之理的.” [3]

二、思想渊源与流变的考证

《乐记》思想来源与流变的考证也是新时期研究的热点之一,代表成果如吕骥《试论<乐记>的理论逻辑及其哲学思想基础》(音乐研究,1991年02期),李平《<周易>与<乐记>》(周易研究,1995年02期),赵玉卿《“三本<乐记>说”辨――与阴法鲁先生商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1期),蔡仲德《<乐记>的唯心论实质难以否定――答李业道先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1期),赵东栓《<易传>的哲学体系与<乐记>的文艺理论体系》(孔子研究,2002年02期),聂振斌《“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记>的艺术哲学思想》(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5期),陈芸《对<乐记>音乐美学辩证思想的探讨》(黄钟,2004年 S1期),郝明朝《<礼记?乐记>非<王禹记>考》(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03期),杨隽《<礼记?乐记>与孔子的“兴观群怨”》(北方论丛,2005年06期),李小成《文中子的<乐论>与<乐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02期),张玉春、王《原始思维诗性智慧――史前巫俗文化在<乐记>中的遗痕》(孔子研究,2008年05期),石磊《从<乐记>看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礼乐关系》(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08期),王《<礼记?乐记>研究论稿》(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03期),薛永武《<乐记>动力定型的理论来源及其美学阐释》(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03期)等.其观点也有三种倾向:(一)是认为其思想体系来源于荀子《乐论》.如洪永稳在《论<乐记>对<乐论>的继承与发展》(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06期)中明确持有这种观点.(二)是认为其思想直接源于孔子.如郭竞芳说:“从中国古代音乐理论发展过程看,《礼记乐记》与《荀子乐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乐记》也确实将《乐论》的内容都吸纳进去.但是,这方面的重要性也许并不是《乐记》的精髓所在.《乐记》之所以有它独特的价值,并成为中国古代正统艺术理论的奠基,更重要的是它为乐在人的内心之中找到了根基,并进而将这根基与广大的宇宙万物发生联系,形成一个壮阔华美的体系.而在这其中,关于人的性情的讨论,也就是对于乐在人心中的基础的讨论,恐怕是荀子的‘性恶论’所不能囊括的.在这方面,与其说《乐记》是承继了荀子, 倒不如说是承继了孔子更为恰当”[4].(三)则认为其思想体系是在继承先秦思想之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如张小苹《从<吕氏春秋>看<乐记>部分篇章的成书年代及其佚篇》(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高新华《<乐记>篇次、流传考》(中国音乐学,2011年03期),翟坤《古文献<乐记>渊源考略》(兰台世界,2011年16期)等均持有类似观点. 三、理论内核研究的侧重点

《乐记》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这是不真的事实.纵观所获,其研究的视角又表现为四个侧重:

(一)是侧重音乐美学视角.从这个角度看,《乐记》中包含音乐本源论、音乐与情感,音乐与社会的关系,音乐的美与审美等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代表性观点在前文所述著作中都有论述,发表的论文也多有涉猎.如刘楚材《“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国音乐,1981年01期),佘树声《“乐记”音乐美学思想初探》(人民音乐,1984年01期),周来祥《论<乐记>的美学思想》(人民音乐,1984年01期),姜开翔《<乐记>美学思想初探》(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04期),王琴《<乐记>美学范畴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石蔚《<乐记>音乐美学思想探析》(管子学刊,2002年01期),李成《试论<乐记>的美学思想》(焦作大学学报,2004年02期),陈彤《音乐审美关系构建过程的分析――兼论<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董凌凡《浅谈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之<乐记>》(戏文,2006年05期),易薇《论<乐记>的音乐美学》(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杨婷《<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探究》(平原大学学报,2007年03期),付秋虹《论<乐记>的音乐美学特征》(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1期),王吉凤《<乐记>美学思想研究》(青岛大学,2011年),张沙沙《<乐记>音乐美学思想探究》(学周刊,2012年26期)等从不同的方面对《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是侧重心理学角度.此种研究视角始于1981年.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刘兆吉发表了《“乐记”中有关心理学思想初探》拉开了《乐记》心理学研究的序幕.接着他又连续发表类似的《<乐记>中的心理学思想研究》(西南师范大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