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方面论文范文资料,与《中庸》与中国文化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关于中庸及君子及儒家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中庸方面中国论文网站,关于《中庸》与中国文化相关论文范文资料,对写作中庸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摘 要: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儒家的思想,中庸之道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主张之一.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主张安分守己、提倡积极入世、倡导政治伦理及推崇明哲保身等方面都与中庸精神的深刻影响息息相关.因此,通过对《中庸》思想的诠释,探讨《中庸》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积极的意义.

关 键 词 : 《中庸》 中国文化 天人合一

“中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极为重要的思维方法论和践行本体论.中庸之道不仅是儒家的思想准则,而且在中国文化上成为很多哲学流派的思想方法论,因而具有中国思想经典和世界观纲领的重要地位.《中庸》独特于其他经典之处在于,其所书写的是历代圣贤彼此心领神会相互传承的心法.[1]也就是说,中庸是儒家的重要道德准则,是儒家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规范.正是这一点上,显示出“中庸”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位置,它对古代儒家思想体系的完善和儒学教育的延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又颇有许多独到之处,这些都与儒家所推崇的经典《中庸》的影响分不开.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中庸》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崇尚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同一.这与先秦时期《中庸》所倡导的天、地、人的和谐是一致的.可以说,中庸的天道人道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

《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天赋予人一种人性,它是自然的、儒家强调的“善性”、“率性之谓道”,就是遵循人性之自然去延伸,不能违反人性之本有.然而人之性,由于气禀不同,习染易坏,有不能尽循其性的,需要以道修而治之,即所谓“修道之谓教”.《中庸》又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中庸》在论述了天、道、教之后,进入人的心理部分,这涉及性情本体和深层心理.朱熹解释道:“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4]“中”是指合度,就是说喜怒哀乐在内心还没有产生、还没发展的时候要控制到一定的度,使其安然于感情未发的状态.“发而皆中节”,意味着情绪可以发泄表现出来,但是要有一个度.这种有控制的状态就是“和”,“和”就是和谐.“中”,是天下人人都有的本性,即天命之性,是道之本体;“和”,是天下普遍的原则,即率性之道,是道之用.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天与人,天与万物都繁荣昌盛了.

《中庸》后面又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5]“至诚”不是说一般意义上的诚,而是指达到了最高境界的诚.唯独这天下至诚的圣人,才可以发挥他的天赋本性.圣人既能尽己之性由是推之于人,设立政教,使人人都能复其性之本然,而能尽人之性.圣人能尽人之本性,由是推之于物,而能尽物之性.由于人物皆天地之所生,圣人能尽物之本性,即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就是可以促进万物发展,而不是去违背或对抗自然规律.这是用人的善心和诚意去促进天地之化育,生生不息的一种道.天位于上而覆物,地位于下而载物,圣人位于中而成物,以一人之身,与天地并立而为三,即“与天地参矣”,达到天、地、人鼎足并列的境界.只有顺其天、顺其地、顺其万事万物规律,掌握了万事万物规律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懂得真理的人.《中庸》在这里强调,只有真诚才可以使自己立于与天地并列为三的不朽地位,可见真诚的功用之大.

可见,中庸之道要求在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均要注重适度与均衡,其所构成的“天人关系”主要表现在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上.所谓天道的核心在于“诚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