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季稻相关论文范文素材,与2016年单季晚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原因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该文是论文致谢专业单季稻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单季稻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与2016年单季晚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原因相关论文范文素材,适合单季稻及生物农药及发生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单季稻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稻纵卷叶螟在当地单季稻可发生4代,2013年分蘖期发生偏轻,中期持续偏重,穗期危害较轻.主要原因是:迁入代迁入早、蛾期长、高峰蛾量少为偏重发生奠定基础,气候条件是形成偏重且未大发生的主因,生育期提早减轻了单季稻后期受害,但危害轻重的主要因素与单季稻剑叶抽生迟早及功能叶老健度直接相关.从时间上看,第五(3)代稻纵卷叶螟是当地单季稻的关键防治世代.


如何写单季稻一篇好的本科论文
播放:34180次 评论:4927人

关 键 词 稻纵卷叶螟;单季晚稻;发生特点;2013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135-02

稻纵卷叶螟是绍兴水稻地区主要害虫之一[1-2].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水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也出现相应变化,由原来双季稻区变成单季稻区,由插种栽培改为散直播栽培,加上氮肥用量水平较高、单季稻生育期介于双季稻之间有利于稻纵卷叶螟集聚,使单季稻成为稻纵卷叶螟主要繁殖田和重点危害类型,常年有1~2代呈现重发趋势[3-4].为掌握当前稻纵卷叶螟在单季稻的发生特点,指导农户科学合理地控制危害[5-7],研究人员在2013年对稻纵卷叶螟开展了系统监测,现将当年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偏重发生原因分析如下,以供参考.

1.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

1.1 分蘖期发生程度偏轻

2013年第三(1)代稻纵卷叶螟迁入早、蛾期长,但高峰期蛾量不突出,田间6月15―17日出现幼虫盛发期,平均百丛稻幼虫发生量27.1条,多于常年同代.但因低于分蘖期百丛稻幼虫40条的防治指标,仍然不用防治;稳定期考查,卷苞率只有3.1%,属轻发生世代,由于不进行防治,该代残留虫量比上年增加.

1.2 拔节后发生程度持续偏重

在单季稻普遍进入拔节期后,于7月6―8日、7月16―18日、8月4―6日连续出现2个幼虫主要高峰,根据单季稻病虫观察圃调查,2013年第四(2)代稻纵卷叶螟百丛虫量达270.4条、卷叶率达41.9%,第五(3)代稻纵卷叶螟百丛虫量达430.3条、卷叶率达44.5%.区域间、田块间存在虫量较大差异,如面上同一农户同一杂交秧苗不同种植区域的机插单季稻,严重田块百丛虫量高达849.5条,一般田块百丛虫量仅126.7条.由此可见,2013年单季稻拔节至孕穗期的稻纵卷叶螟重于上年和常年,属于偏重发世代.近3年单季稻观察圃(不防治)纵卷叶螟的发生情况见表1.

1.3 穗期有卵无虫危害轻


该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zhixie/418804.html

2013年,当地单季稻始穗期为8月30日前后,而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高峰期为8月20―28日,主峰期单位面积平均蛾量在780头,8月26日调查,单季稻百丛稻卵量达180粒,仍具备中等发生基数.但穗期调查,幼虫极少,功能叶基本未见卷苞刮白,危害极轻.

2.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原因

2.1 迁入代早而长为偏重发生奠定基础

2013年南方稻纵卷叶螟成虫于5月28日开始迁入本地,全代成虫期长达22 d,迁入期比2011、2012年分别提早11、12 d,是近10年来迁入最早的年份;稻纵卷叶螟迁入早、盛期长,加上幼虫发生量不达防治标准而不开展防治,为本地虫源积累、增加下一生量奠定了前期基础.

2.2 气候条件是程度偏重但未大发生的主因

2013年6月,梅雨季雨日雨量较多,有利于迁入代稻纵卷叶螟繁殖生存,7月1日开始出现持续晴热高温和局部雷阵雨天气,促进了本地虫源的生长发育和加速转化,使单季稻拔节孕穗期2个世代的稻纵卷叶螟发生期提前,加上外地虫源高峰迁入,导致内外虫源混发,成虫峰次增加,盛发期拉长,虫源集聚明显,从而使稻纵卷叶螟在拔节孕穗期形成偏重发生态势.但8月上中旬持续出现40 ℃以上的高温天气,对稻纵卷叶螟卵的孵化与发育、成虫迁飞与田间均衡分布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这是田间发生差异大、没有形成全面大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

2.3 生育期提早影响单季稻后期危害程度

2013年,在单季稻生长中后期,由于气温持续较高,促进了单季稻生长发育,剑叶抽生期普遍早于常年.由于生育期提早,功能叶老健度强于稻纵卷叶螟初孵幼虫的卷苞能力,从而影响其卷苞生存,使单季稻后期处于较轻危害程度.相比之下,双季晚稻由于生育期迟于单季稻,第六(4)代稻纵卷叶螟百丛稻幼虫发生量76条,卷苞白叶率达49.8%.由此可见,水稻后期稻纵卷叶螟危害轻重与生育期迟早存在较大关系.

3.结论与讨论

通过一年来观察认为,在本地单季稻上稻纵卷叶螟年可发生4代,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单季稻生长中期重于前期和后期.一般第三(1)代迁入量不突出,往往不防治而促使本地虫源上升;第四(2)代和五(3)代由于本地虫源与外地虫源混合发生,1个世代往往形成2~3个发生高峰,导致盛发期拉长,发生程度加重,特别是五(3)代稻纵卷叶螟,这是控制单季稻受害的主要世代;第六(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一般是单季稻后期,但危害轻重的主要因素与单季稻剑叶抽生迟早及功能叶老健度直接相关[8-9].

4.致谢

该文承蒙绍兴市柯桥区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董涛海提供有关资料及指导,深表谢意!

5.参考文献

[1] 韦桥现,廖世纯,黎柳锌,等.5种生物农药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J].南方农业学报,2011(8):913-915.

[2] 郭荣.我国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1(1):124-127.

[3] 蔡国梁.稻纵卷叶螟连年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稻米,2006,12(2):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