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方面政治论文课题,关于城市居民政治信任的形成机制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

时间:2020-07-09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范文,政治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城市居民政治信任的形成机制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政治及经济发展及人际交往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政治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 政治信任――民众对于政治系统运行能够产生与其预期相一致结果的信心――被认为是联结普通公民与政治系统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根据2011年五大城市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运用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验证制度主义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在政治信任建构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以制度绩效为核心的制度主义因素以及以威权主义、社会信任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因素同时在中国城市人的政治信任建构中发生作用.而基于国家与社会的二元结构以及政治系统信托者积极行为的社会参与对于政治信任的支撑力是微乎其微的.


本文地址:http://www.sxsky.net/zhengzhi/dj/401192.html

〔关 键 词 〕 政治信任,制度主义,威权主义,社会信任,社会参与

〔中图分类号〕C91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1-0112-07

①社会学家卢曼第一次提出了系统信任的概念,在《信任》一书中,他将信任分为两类,个人信任与系统信任,前者以被信任者的个人特质为基础,而后者建立在各种社会系统能持续有效发挥功能的基础上.哈贝马斯、吉登斯亦有类似的观点.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09&,ZD055)

〔作者简介〕后梦婷,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博士,

翟学伟,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 210023.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般来说,政治信任被视为是系统信任的一种特殊形式①,本质上是社会行动者对于系统长期有效运行的期待与依赖.因此,它一般被定义为民众对于政治系统运行能够产生与其预期相一致结果的信心.<,sup>,〔1〕<,/sup>,学界对解释政治信任的各种因素做了大量而细致的探讨,在这其中,制度绩效同文化传统被中西方学者视为是解释政治信任来源的两大主要方法<,sup>,〔2〕<,/sup>,,下文就从这两方面切入回顾现有的研究成果.

(一)政治信任的制度主义因素

理性选择理论对于理性计算与利益最大化的强调,促使学界将政治信任的起源看作是制度主义的,即政治信任的产生来源于制度以及制度实行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在这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制度绩效的重要反映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许多研究都试图建立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信任之间的关系模型.但是这种唯经济论的观点也受到了批判,政治信任的改变可能是由经济发展以外的其他政府行为所带来.这种批判促使学者们调整了单一经济绩效的测量方式,而更为广泛的讨论政府各种实际职能履行程度对于政治信任的影响.例如奈就曾总结政府无效率、浪费公款、制定错误的政策是民众不信任政府的原因.<,sup>,〔3〕<,/sup>,这种制度主义的看法受到一些中国学者的响应,认为对于政治系统制度成效的总体性评价决定了政治支持水平的高低<,sup>,〔4〕<,/sup>,,而整体经济评价更是在这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到政治合法性与整个社会的和谐<,sup>,〔5〕<,/sup>,,甚至不同的乡村主体经济类型也与政治信任密切相关<,sup>,〔6〕<,/sup>,.

①格兰诺维特(2007)有关嵌入的观点集中体现在《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一文中,他继承波兰尼的观点,认为个人嵌入于关系网络之中,经济行动嵌入于社会结构.

因此,受到理性选择理论的影响,采用制度主义的视角来解释政治信任的起源,事实上强调了政治信任的内生性,暗含着政治信任中所包含的理性与利益的成分.这种信任感的产生直接来源于政治系统本身的可信性,隐含在民众对于政治系统表现的理性评价之中.由此,在制度主义的框架下,政治信任的产生来源于政治系统本身,与其实际运行的效果直接相连.

(二)政治信任的社会文化因素

与制度主义框架下的政治信任起源不同,持文化路径的学者更看重那些为政治系统提供支撑的整个社会的文化特质.对他们而言,政治信任与个体在社会化中习得并传承的价值判断紧密相连.这种社会文化因素的讨论可以进一步区分两种主要观点,一是认为社会信任,即个体对于大部分人的信任状况,影响着政治信任,二是在跨文化比较中对于特殊政治文化作用的强调.

在与政治信任有关的信任文化讨论中,西方学者强调社会信任是一种对于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信任态度,是一种普遍的信任感.早在1963年,阿尔蒙德与维巴就指出政治冷漠与社会信任的一般态度相关联.<,sup>,〔7〕<,/sup>,此后这种支撑政治系统的信任文化进一步被概括为两个类型,一种是建立在信任他人且愿意合作的信念之上,另一种则是不信任大多数人且他人可能是危险的预期之上.而帕特南进一步建立了社会参与――社会信任的表达模式,从社会资本的有效积累探索公民性程度的高低.<,sup>,〔8〕<,/sup>,受此影响,在我国学者的讨论框架中,社会参与、人际信任等社会资本维度被认为与政治信任水平的高低紧密关联.在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中,除了对于信任文化的强调,不同社会对于权力与权威的看法会成为其独特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从而对民众政治信任的形成表现出重要作用.裴鲁恂就曾通过质性研究从理论上系统讨论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他将导源于父权制和儒家文化的权威崇拜视为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要素.<,sup>,〔9〕<,/sup>,此后,威权主义――作为中国人对权力与权威看法的概括――成为中国式政治信任产生的重要外生性因素,被许多学者证明对于中国民众的政治信任具有确实的积极影响.<,sup>,〔10〕<,/sup>,

应该说,这两种因素在政治信任的解释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前者从政治系统本身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制度绩效,尤其是经济绩效在政治系统运行中的直接影响,后者更为看重政治系统所嵌入①的社会文化环境,强调的是信任给予者――民众,及其日常生活状态在政治信任形成中的作用.但是,这两种形成机制究竟孰轻孰重,如何发生作用,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结论.例如史天健就强调了传统政治文化所导引的认知会促使个体总是对政治系统的运行保持乐观,认为“总的来说还是好的”<,sup>,〔11〕<,/sup>,,而王正绪的研究则表明对于实际制度绩效的评价远远超过了文化观念的影响,成为左右民众信任与否的主要因素<,sup>,〔12〕<,/sup>,.并且,在以往有关政治信任的研究中,有关形成机制的讨论大多基于更具传统意义的中国农村,或是基于世界范围数据对于中国一般性状况的探讨,这就使得针对城市社会的政治信任研究相对缺乏.事实上,与农村社会不同,城市社会不仅保有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惯性,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获得了现代性,这种双重特征促使城市居民政治信任感的形成更为复杂,对其的讨论也更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他们究竟是更为理性的看重政治系统所能带来的实际成效,还是从整个社会文化观念中模塑了政治信任感?因此本研究试图关注城市居民政治信任的形成,力图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回答以下假设: 假设一,制度绩效是影响城市居民政治信任的重要因素,

假设二,威权主义作为中国文化的表征,仍在左右城市居民的政治信任,

假设三,社会信任作为政治信任的外生性机制在城市社会中发生作用,

假设四,社会参与作为公民性行为的表现,能够催生政治信任.

二、研究设计与变量测量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10月―11月在全国实施的大规模抽样调查.考虑到可以接受的抽样误差、总体的异质性程度以及研究的实际情况,城市样本规模拟定为3300个.调查首先在全国城市中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了天津、南京、兰州、重庆、深圳五个样本城市,而后对这五个城市按照分段抽样的逻辑,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个城市抽取了2个行政区,在每个行政区抽取了5个街道,然后依次在每个街道抽取2个社区,最后对于每一个社区,我们根据社区居委会的家庭名单抽取了33个家庭户.进入家庭户之后,我们依据Kish选择法进行了户内抽样.在最后的样本构成中无替代样本①的样本量所占比率均高于70%,应答率为75.4%,在所回收的问卷中,剔除缺失过多或明显错误的问卷,有效问卷总数为3138份,有效回收率为95.1%.

①由于采用入户调查作为资料的收集方法,我们需要考虑到调查中“无应答”的情况,也就是说,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存在着不成功的可能,如调查的地址无人居住,住户不配合调查(拒访)或是被访者不具有填答问卷的实际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了“补充抽样”的方式解决替代样本的问题,即对于无应答的单位,我们根据设定的抽样方案重新抽取样本,不断补充,直到应答单位达到样本规模为止.

②人均地区发展总值 等于 地区发展总值/地区常住人口数,同时控制了地区发展水平以及人口规模的影响,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各地区人均地区发展总值对地区编码进行排序,重庆(3.1980万元)<兰州(4.2543万元)<南京(6.5010万元)<天津(7.9556万元)<深圳(10.6880万元),分别编码为1、2、3、4、5.

在研究中,主要的因变量是政治信任,而解释变量包含了四个方面,分别为制度主义评价、威权主义观念、社会信任以及社会参与,以下我们逐一介绍本次研究的主要变量.

(一)因变量:政治信任

城市居民的政治信任是本研究的主要变量,我们将其操作化城市居民对于各类政治机构的信任程度,并采用5分制的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

根据收集数据所估算的克朗巴哈α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948,说明量表的内部信度较好.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频数分析来看城市居民政治信任的基本状况.对政治信任指标持信任态度的个案有效百分比(除基层街道办两项加总为49.8%,略低于50%外)均高于50%,说明超过50%的民众对于政治系统保持着相对信任的态度.最后,通过求和平均计算出来的政治信任变量均值为3.6856,标准差为0.8400.


写政治论文的要求
播放:28395次 评论:3922人

(二)解释变量

个体的社会化程度及其结构位置作为个体作出制度评价、表现信任态度的基础,决定了政治信任形成机制的起点.因此在这里个体的社会化与结构位置是研究的主要控制变量,包含了地区编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别、年收入以及政治成分.其中,我们根据天津、南京、重庆、深圳、兰州2010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②对地区编码按照升序排列进行处理,受教育程度按照受教育年限的长短进行升序排列,性别、婚姻状况、职业类别、政治成分均转化为虚拟变量.

1.制度主义评价

研究中,制度主义代表了政治信任形成的内生性机制.微观评价由三个指标构成,分别代表了对于经济发展、民主建设以及腐败治理的满意程度,我们采用5分制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基本数据分布如表2所示.总体来看,城市居民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满意度最高,大约有超过63.3%的居民对目前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持满意态度,而其中最不令人满意的是腐败治理的情况,只有30.7%的城市居民对此持满意态度.

2.威权主义观念

威权主义观念是表征个体对于中国特殊政治文化的认可程度,我们用1-5的分值来测量反映威权主义政治文化的三项指标,判断城市居民对于以下描述的同意程度:“什么样的话题能在社会上讨论应由政府来决定”,“我国政府官员所做的事都是对的”,“政府首脑就像一家之长,我们应该服从他们的决定”.参照分析结果,经过求和平均得出的威权主义观念的均值为2.74,标准差为0.976.

3.社会信任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社会信任区分为特殊信任状况与普遍信任观念两个维度,前者表征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基于不同群体特征而表现出的差序性信任状况,后者则是一种对于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态度认知和行为期待,不仅包含对于大部分人的人性的认知,亦包含其对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交往的态度.通过因子分析,我们可以将特殊信任状况与普遍信任观念的指标简化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因子1涉及的大部分是家庭外人际间的日常私人交往,我们将其命名为关系性信任,因子2则在销售商、生产商、陌生人、网友信任四项上载荷较高,说明这几种人际间交往所产生的信任表现出相同的特征.我们以为这些信任建立在及时性或角色化的交往过程中,多抱有明确的物质或情感目的性,将其命名为工具性信任,因子3我们命名为亲缘性信任,因其在直系亲属、核心家庭成员以及其他亲属信任三项上载荷较高,因子4包含单位领导和单位同事信任,载荷分别为0.832和0.786,我们命名为业缘性信任.

对于普遍信任观念,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参见表3),在公因子1上载荷较高(分别为0.842、0.841、0.704、0.663)的几项描述都强调了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真诚可信的,我们将其命名为“可信性评价因子”,用以表示对于大部分人抱有可信性评价的态度.公因子2在描述“人都是自私的”、“人们把个人利益置于其他利益之上”、“现在社会如果不保持警惕,别人就会占你的便宜”上载荷较高,这几个描述都涉及到对于大部分人是否更关注自身利益的判断,因此我们将其命名为“(非)自私性评价因子”,同样,公因子3三项指标载荷分别为0.800、0.765、0.614,强调了在普遍性社会交往所建立的信任关系中,利益的重要性,因此根据指标内容,我们将其命名为“(非)功利性评价因子”. 4.社会参与

在研究中,社会参与用以表征个体在社会各类事务中的卷入程度.因子分析完成后共形成了5个有意义的因子(见表4).其中,因子1与社区业主委员会、公益慈善组织、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参与关联性较为紧密,我们根据参与对象的特征将其命名为正式组织参与,因子2在各种群、网络论坛、在线参与社会热点讨论三项上的载荷分别为0.805、0.802、0.713,由于这几项共同涉及到网络以及赛博社会所发生的参与活动,我们将其命名为网络参与,此外,各种有关党政工作的民主评议活动、各种政治选举活动、参加向政府部门进言献策等活动三项所具有的特征能够较好的被因子3解释,我们将其命名为政治参与,根据因子4所包含的参加寺庙或教会组织的宗教活动、教友自发的交流活动和宗教团体参与,我们将其命名为宗教活动参与,最后,因子5在亲朋好友的交往活动、各种同学聚会活动以及日常兴趣活动上载荷最高,我们可以命名为日常活动参与.

三、研究结

1 2

政治方面政治论文课题,关于城市居民政治信任的形成机制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愿服务,形成长效服务机制,应该是今后一段时间,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2.学习道德模范常态化,中央电视台从2002年10月开始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社会上均。

婚姻家庭法学形成
育形成良性互动教育机制,。家庭教育要讲科学决好残缺家庭,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从提高婚姻质量入手,在婚前双方应多沟通,了解,减少离婚率;二是在婚姻期间协调好婚姻关系,双。

形成测评作业
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测评作业提出问题;在问题探究中获得认识;在认识运用中改进教学.这说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课程的学习要求之一是,a.形成自觉反思行动b.反思过程循环发。

学前教育学形成
前教育学6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96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④--无_01学前教育基本理。学前教育学题库浙江,教育学试题%,学前教育学模块约占25%,学前心理。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形成
述学前儿童音乐概念形成和发展特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的组织方法.,三,教学对象,四,教学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长的土。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形成
长——浅谈"玩"中培养幼儿的自信34福臻中学陈亚芳讲究批评艺术,多点人文关怀——关。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长的土壤得以发芽,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学前儿童所具有的先天的艺术潜质,可。

城市规划论文网
色城市主义—。原市政规划与管理,城市管理学2016级政治经济,国民经济,区域经济,行政管理硕士,财政学,(201年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员能够掌握和理。

加拿大城市规划硕士
色城市主义—。原市政规划与管理,城市管理学2016级政治经济,国民经济,区域经济,行政管理硕士,财政学,(201年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员能够掌握和理。

城市规划硕士论文
例评析1.《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黄光宇,陈勇,科学出版社,2002年;,2.《绿色城市主义—。原市政规划与管理,城市管理学2016级政治经济,国民经济,区域经济,行政管理硕。

城市规划硕士
色城市主义—。原市政规划与管理,城市管理学2016级政治经济,国民经济,区域经济,行政管理硕士,财政学,(201年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员能够掌握和理。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学生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问题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课教学中的应用相关学士学位论文

本文是一篇学生论文范文,学生类学士学位论文,关于“问题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课教学中的应用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学生及思想及教师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生相关开题报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