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政治— 范文

关于中文系类论文范文素材,与北大中文系77级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中文系类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北大中文系77级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中文系及专业及大学生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中文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文学、新闻两个专业的学生当时在校园出尽风头,“文学专业都是作家、诗人,飞扬跋扈,走出来脸都朝天看.新闻专业每个人都整得像世界各大通讯社的大记者.”

1978年春,18岁的北京姑娘查建英推着自行车站在北大南门外,望着校门上“北京大学”4个字愣了愣神儿.

“特想掐自己一下.”回忆起29年前的那一天,查建英爽朗地笑出了声儿,“感觉自己前一天还在地里干活呢,怎么第二天就成大学生了,还是北大!”

29岁的杨迎明没有她这么好的心情,锁上家门的时候,他甚至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苦恼.恢复高考前,他已经在北京市文化局工作两年,成了家,还有了一个女儿.

“高考只是试一试,没想到真考上了,通知书下来的时候,觉得这是一件挺麻烦的事儿,生活的惯性一下子被打破了.”

身材高大的他拎着简单的行李走进32号宿舍楼,发现自己所在的班级绝大多数都是北京人,大家很快熟络起来.

葛兆光一觉醒来,就先听到了走廊里咋咋呼呼的北京话.他坐在床上发了一会呆,定睛看了一眼周遭,谁也不认识.

他是前一天晚上从北京站被学校直接拉到32号楼的.一个人从贵州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咣啷咣啷的火车上,老母亲手捧着录取通知书欣喜若狂的样子总在眼前浮现.

如今,自己真的已经到了这个将要改变命运的地方.“但是未来究竟会怎样,在哪里,那时候并不清楚.”

高考

他们的入学档案上都写着北京大学中文系77级,但分属于3个不同专业,查建英是文学专业,杨迎明是新闻专业,葛兆光则是古典文献专业.

1977年冬,关闭10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全国共有570万考生参加冬季高考,其中绝大多数考生报考了文科,北京大学中文系是这些考生心中的太阳.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是当年高考的作文题目,对于查建英他们这些考生来说,那一年他们的确是在“战斗”.

查建英在京郊中阿人民友好公社下辛堡村二队插队,“晒得特别黑,完全像村里人一样了”,农忙的时候,天不亮就起来,在地里一直干到什么都看不见才收工.

“胶鞋被镰刀砍破了好几次,机械劳动,人都木了,脚趾头割破了都意识不到.”最累的时候,她连续几个月不来例假.

葛兆光“战斗”在贵州,在一个小县城的供销社当工人,常常下乡跑收购.1977年秋天,他从收音机里听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直到忙完秋收采购,从乡下回到县城,才得到确认,“真的要恢复高考了!”

他60年代初跟随父母从外贸部下放到贵州,“一家人的生活境况很差.那个年代没有人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憧憬”,恢复高考,像是晦暗人生里照进一道光.

“也没敢抱太大希望,我只念完了初中,差得太多了!”

填报志愿的时候,十几岁的查建英只想念自己喜欢的专业,“我就想当作家,3个志愿,我都填跟这个职业相关的.”于是她填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葛兆光时年27岁,明白人生可能已没有太多机会,“数理化完全补不上来,只能学文科,能上北大中文系当然最好.”结果,北大中文系在贵州只有古典文献专业招生,“没有那么浪漫,不是你想学什么就能学什么.”


怎样写中文系毕业论文
播放:39889次 评论:5361人

古典文献专业是干什么的呢?当时葛兆光完全不知道,“就知道肯定是读古书的.”

杨迎明进北大,比他们都曲折.

因为当兵时做过文书和宣传干事,他报了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第一批录取结束后,他没收到通知,“以为人生就这样了,当时婚也结了,孩子也有了,没考上就没考上吧,继续过日子吧.”

过了些日子,忽然又来消息,说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要扩招.本来已经平静的生活又激荡起来,有一天,居然真的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于是忙着安顿老婆孩子,办理离职手续.

进校之后,他才知晓整个事情的原委.中央各新闻单位10年少有新人,首批招生结束后,他们强烈要求学校扩招.

主管当年新闻专业招生工作的秦硅老师今年已经79岁高龄,老人回忆说,系里接到张龙翔先生(时任北大副校长、主管当年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新闻专业扩招40名学生.

“张龙翔思想很开明,特别强调不要太左,不要因为某些学生家长的一些所谓的历史问题,影响正常招生.”

查阅考生档案时,秦硅发现有些学生单论分数的话,“第一批就该录取了”,但是因为“祖父在台湾,父亲是右派”,或者“家里‘文革’中的问题还没弄清”等等原因,档案被搁置一边.

“还有的学生档案里竟然放了很多他父亲的东西,我们在最后录取的时候,把这些东西都拿出来了.没必要搞这些.”

当年已经28岁的女考生刘鸿,孩子已经5岁了,虽然分数过线,但是第一批并没有被录取.得知秦硅和赵赜两位老师在崇文门一家小旅馆查看档案,进行第二批录取,她从所在工厂骑车找到赵赜,“她就说,这是她人生最后一次机会了,请老师给她这个机会.”

“一个女同志,28岁的年龄,又有孩子了,这一年不录取她,下一年她参加考试的难度会更大.”就这样,刘鸿成为北大77级新闻专业的老大姐.

秦硅老师说,当年北大招生要求年龄在30岁以下,据他回忆,新闻专业70名学生中没有超龄的.查建英则记得文学专业年龄最长的叶君远比自己大了14岁,考试那年31岁,转年入校已经32岁了.“我们都特尊敬他,叫他老叶.”

求学

大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1978年入校,1982年毕业,77级学生与整个中国社会共同感受着思想解冻、理想重建的冲击.

“刚进校那会儿,教材还没来得及更新,‘文革’之前的东西、‘文革’期间工农兵学员的东西,交织在一块儿.”

教学内容虽未正本清源,北大课堂的自由之风已经恢复.

包括杨迎明在内的年龄较大的学生,老师允许他们端着茶缸子上课,“坐在后面,上课还可以抽烟”.

头两年,文学专业和新闻专业在一起上基础课和公共课.77级文学专业里有陈建功、黄蓓佳、王小平等一批入校前就小有名气的“业余作者”,他们不仅是本专业同学心中的榜样,对于新闻专业,乃至古典文献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也是校园明星一级的人物.

葛兆光笑言文学、新闻两个专业的学生当时在校园出尽风头,“文学专业都是作家、诗人,飞扬跋扈,走出来脸都朝天看.新闻专业每个人都整得像世界各大通讯社的大记者.”

而古典文献专业的人被戏称为“出土文物”,用杨迎明的话说,“很安静,3个专业的男生同住一栋楼,他们专业的几个宿舍永远没有声音.”

文学专业49人,新闻专业洋洋70人,葛兆光所在的古典文献专业男生14名,女生5名,是名副其实的小专业.

“这个专业还特别怪,4年才招一次生.”上无师兄师姐,下无师弟师妹,古典文献的学生当真成了边缘人群.

1982年毕业的时候,他们专业19人中半数以上考上了研究生,这个消息着实把其他专业的同学“震”了.

刚刚在复旦大学就任文史研究院院长的葛兆光说,当年北大古典文献专业的本科教育模式极其合理,“可以说是文史哲教育的理想路径.”

“我们的功课很扎实,文学课跟中文系上,历史课跟历史系上,上哲学课到哲学系去.”

古典文献专业课的教授,个个大名鼎鼎.北大古典文献专业创始人之一阴法鲁先生(2002年去世)、长于唐宋辽金史研究的邓广铭先生(1998年去世)、专攻甲骨学与殷商史的裘锡圭先生、精于古代历史文物鉴定的史树青先生等等,都曾亲自给他们上课.

“老师们也憋了10年没好好给学生上课了,特别有热情.很多有名的先生甚至常常跑到我们学生宿舍去,两腿往床上一盘,就讲开了.”

学生的刻苦和自觉至今为先生们称道.查建英到现在还记得班里有个叫宋红的女生,&#

1 2 3

关于中文系类论文范文素材,与北大中文系77级相关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

高三政治论文

关于政治方面的论文

初一政治小论文

民族政治论文

高中政治生活论文

政治社会学论文

初二政治小论文

初中政治小论文400

国际政治论文发表

高中政治课论文

北大中文系77级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