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政治— 范文

新闻伦理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2007年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综述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是一篇新闻伦理类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关于2016年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综述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新闻伦理及新闻记者及广播电视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新闻伦理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本文以2007年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对相关学术成果展开评述,指出这年该领域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时效性强,大多数研究对热点新闻事件评议及时,以媒介批评的形式强化行业自律;二、研究范围广,有上百篇论文聚焦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关注的问题较为细致,研究的视角比较多元;三、研究深度虽有所推进,但是理论导向的研究较少,研究的实证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加强,研究在理论深度和学术创新上还有待新的突破.

【关 键 词】新闻伦理;职业道德;新闻自律;职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2007是新闻界“黑色的一年”,纸馅包子、杨丽娟追星、香蕉致癌、茶水发炎等事件把新闻媒体推上了道德审判席.2007是广电总局重拳出击的一年,连发10多项规定,禁播一大批低俗涉性的广播电视节目,整顿不良涉性广告,严格管理“选秀”节目.2007年6月,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制订并颁布了《中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自律公约》.由此,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研究成为一大热点,大部分专业期刊都为其开辟专栏或组织笔谈.本文以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兼顾CSSCI期刊,从现实问题和理论思考两方面对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研究展开梳理和评价.

一、传媒乱象引发媒介批评

由于有违新闻伦理的事件不断出现,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对具体事例和媒体公害的批评上.

1.虚假新闻

“纸馅包子”是这年最轰动的新闻造假事件,学界就此对虚假新闻的成因进行了思考.童兵认为“纸馅包子”事件表明,进入中国新闻传媒机构的职业门槛太低,新闻生态恶化事件要求我们严肃地考察和反思近年来新闻改革思路与举措的失当.郑保卫认为“纸馅包子”假新闻事件的发生,说明我们在制度、管理和对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教育上还存在很多漏洞.有人认为假新闻生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传者本身没有把好新闻真实关.有人认为事件反映出新闻事业发展与人事制度的失衡.有人认为,“纸馅包子”暴露出来的媒体经营管理链条中重要的经济效益环节,是促使失实、造假新闻出台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认为假新闻屡禁不止,直接原因在于传媒记者职业道德弱化,以及新闻制作与管理体制的缺陷,深层原因在于市场化背景下传媒的生存焦虑.[1]

《新闻记者》在年初推出了《2006年十大假新闻》盘点,与往届相比,这届假新闻有了新变化:一是发布假新闻的媒体及时更正并勇于向读者道歉,二是完全凭空捏造的假新闻大为减少,三是新闻图片造假现象日益严重,在连续6年的假新闻评选中假照片第一次入围,四是新闻打假在网络上开辟第二战场.[2]针对十大假新闻,有研究认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与操守缺失的原因是:利益的驱动使新闻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彰显让位于受众的心理需要的满足;新闻工作者求真求实精神的缺失;职业构成和行业管理制度的缺陷,新闻记者素质水平良莠不齐;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监督和惩戒机制缺失.[3]

2.低俗化

抵制广播电视节目低俗化是这年广电总局核心的工作.8月起,广电总局出台了一系列“禁播令”,却难禁低俗节目,有研究分析其原因一是广电总局对广电媒体没有垂直管理权,却动用了“垂直打击”的整治手法,明显缺乏问责的效力支撑;二是行政处罚的力度太小,没有足够的威慑力.为什么低俗化会越反越变本加厉?时统宇认为必须反思中国广电过分商业化进而淡化社会责任的深刻教训.有文章认为,媒体低俗之风屡禁不止,既有媒体和从业人员的问题,也有受社会庸俗化思潮不良影响,受众文化消费亟待引导等方面的问题.在如何抵制广播电视低俗之风的问题上,业界和学界的研究者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如要结合选题管理制度、播出管理制度、收听收看制度、分级审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奖励惩罚制度等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形成综合的抵制低俗之风的长效机制;改变节目收听率调查机制现状,加强对、短信、嘉宾的管理,完善强化节目审稿机制与听评机制;加强管理和教育,建立一套科学管理体系;借鉴国际经验,各级广播电视管理机构成立不同层级的广播电视节目审议委员会等.[4]

3.新闻暗访

“茶水发炎”事件引发了人们对记者职业道德及新闻暗访的争论.就事件而言,有人认为记者假扮患者、伪造病史的“游戏”,不仅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也干扰了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严肃性.也有人认为虽然媒体也许存在一些监督技术上的疏忽,但是不要动辄就给媒体扣上“没有职业道德、误导公众、恶化医患关系”的大帽子.还有人认为对于媒体从业者来讲,追求新闻事件本质的真实和信息的平衡是基本的职业道德,媒体并没有误导受众.[5]

新闻暗访又称隐性采访,它是一种在伦理道德和操作尺度上备受争议的采访方式.在隐性采访目的与手段的正当性上,陈力丹指出,国际公认的职业规范是不得进行介入式隐性采访和偷拍偷录,我们不能因为目的正当,就可以不考虑手段是否合理合法.[6]有些学者围绕暗访,对其性质、使用条件、记者选择、行业规范等展开了研究:暗访是一类性质模糊的做法,介于“合法”与“不合法”之间,需要伦理和法规来引导和制约.在使用暗访的条件上,只有那些各界反映强烈的、迫切需要解决、不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事,才是暗访的首选,而且只有在正常采访无法进行或达不到预期目标、别无他法的情况下,才能考虑使用.记者在选择暗访时,为规避和化解道德风险,要从公众利益出发,在道义上选择利益最大而损失最小的合理行为.另外,业界不能滥用和盲目崇拜隐性采访,因为隐性采访在使采访变得容易和简便的同时,其本身“胎带”的欺骗性质大大增加了整个记者队伍采访活动的难度.[7]

4.新闻图片伦理

新闻图片的伦理研究主要集中在血腥画面在媒体频频出现和数码照片的修改上.2007年4月云南《生活新报》在头版以巨幅电脑合成的图片再现杀人的血腥场面.学者指出,该图片在真实性原则、避免误导原则、必要性原则上违反了用模拟图片再现新闻现场的新闻工作规则,以电脑合成图的方式大肆渲染血腥场景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8]针对近来我国的传媒常常刊登各种畸形病态人员的照片问题,陈力丹等指出,传媒图像的伦理问题,即如何按照职业规范处理新闻中的血腥、灾难、痛苦画面,已经十分迫切,要尽快形成媒体的图像伦理规范,防止类似血腥、灾难、痛苦的画面再出现.[9]2007年美国《托莱多刀锋报》摄影记者因修改数码照片受到调查.根据美国新闻摄影记者协会的“数码处理的伦理道德规范”,修改新闻摄影内容,即使是“无关紧要”的修改也是不允许的,因为这是欺骗大众的行为,违背了真实这一新闻摄影的基本伦理原则.[10]关于数码技术能否用于作品修改的问题,国外新闻伦理学界已讨论了多年,它不仅是一个伦理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美国新闻工作的伦理规范对新闻照片或录像的修改有细致明确的规定.[11]国内图片伦理问题以及国外案例的研究,对我国传媒图像伦理规范的制定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5.媒体越权或失当

媒体越权有多种表现,如媒体审判、媒体逼视、舆论绑架、策划新闻、侵犯隐私等.媒体报道失当则表现为新闻炒作、媒体歧视等.媒体审判指新闻媒体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做出判断,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量刑及胜诉或败诉的结论.许多国家都通过法律或新闻职业道德自律来禁止和防范这类行为.陈力丹、刘宁洁认为,我国媒体在案件报道时应该遵循国际公认的新闻职业规范,客观报道,谨慎评论,尊重独立的司法权,推动司法公正的发展.[12]媒体逼视指由于新闻媒体的过度报道,使得处于媒体创造的新信息情境下的被曝光者只能接受社会舆论无形压迫式的关注和期待.有学者认为媒体对杨丽娟追星事件的连续性介入性报道形成了对刘德华的“媒介逼视”.[13]舆论绑架意味着通过媒体公开报道后的舆论压力,对被点名者

1 2 3 4

新闻伦理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2007年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综述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参考文献资料:

政治学论文参考文献

高中政治学生论文

时势与政治论文

政治论文网

有关政治论文

政治课改论文

初中政治论文发表

政治学习论文

思想政治专业论文

八年级政治论文

2007年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综述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