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政治— 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类有关论文范文集,与中国传统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格式模板

本论文是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类有关论文格式模板,关于中国传统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及道德修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中国传统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从中选取有价值部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会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从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切入,启发思想政治教育者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推进工作.

[关 键 词]中国传统思想;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07—0036—02

中国五千年的悠长历史孕育了众多优秀的思想文化,而中国传统思想更是浓缩了几千年思想的精华,其中不乏穿越古今对今天大学生仍有教育意义的思想,如“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的思想,将中国传统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于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合.

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

1.心学的主要内容

王阳明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说并不足以解决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因此对其便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看来,朱子以格天下之物而达诚自家意的目的,显然是徒劳的.因为其格的后果只会析心与理为二,使主观之心与客观之理不能统一.另外,王阳明认为,由于朱熹主张问学致知而不注重身心修养,遂造成其后学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行脱离,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这种支离割裂的学术之弊必然会给现存的社会秩序带来危害,有以学术杀天下的危险.

鉴于朱学格物致知的教训,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并据此提出知行合一的口号,决心创立良知之学,用一种注重身心修养的学说来取代朱熹沉溺词章、支离决裂的格物致知说.他对格物的解释是,“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且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在他看来,格物没有内外彼此之分,因此格物是格心之物,是以本体之正去其心之不正.这样,王阳明的格物便不是朱熹格物穷理的求知方法,而更偏重于为善去恶的内心涵养,从而使格物与致良知完全吻合起来.王阳明继承和发挥了陆九渊的“心即理”的思想,认为宇宙万物的规律皆归于吾心判断的范畴,并由此说明进行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上下功夫就够了.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主张,以为良知即是天理,从而进一步要求人们首先认识和恢复内心所固有的天理,并由此推及自己的良知于事事物物,那么事事物物皆得其天理矣.其要点包括:第一,良知即是天理.王阳明认为良知即所谓天理.把先验的道德良知视为代表世界本原的天理,因而良知成为人人心中不假外求的道德本原.王阳明强调,良知是人人所具有的,它先验地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人们依良知而行便会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无需向外寻求道德行为的来源.第二,良知是心之本体.在王阳明看来,良知天理在人们的心中,通过它,人们便能很自然地感觉或判断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非,从而推动良知,并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机能.以善念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过程,此即致良知的功夫.

2.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

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中一个相当古老的问题,知与行的先后及难易问题则是中国哲学家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对于“知”与“行”二者的关系问题,许多先哲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认知比较困难,“知难行易”;有的则认为认识问题比较简单,而切实去实践则非常困难,所以提出“知易行难”;有的认为应该首先认识问题,方可去操作,也就是“知先行后”;而还有的认为知识是从不断的实践中慢慢总结出来的,所以要先去实践而后才是认知,是故“知后行先”等程朱理学的朱熹提出“知先行后”之说,针对于此,王阳明系统地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这在中国思想史上是第一次提出“知”与“行”是统一的.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不仅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行同一于心之本体,是同一个功夫,知行并进不可分离.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知则必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真知则必行,不行终非真知;知不限于思想,行不限于行动,“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如一个不会烹饪的人会背菜谱,一个不会打拳的人却会背拳谱,这种知并不是真知,真知是确实知道怎样去做得很好的实际行动.知行只是同一功夫的不同方面,或者说是从不同的方面描述同一进程.王阳明提倡知行并进,既反对“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也反对“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

王阳明提出此观点针对的还有当时整个官学体系以及绝大多数读书人的做法而言的,他认为功利之风之所以成行并相扇成习,原因在于国家取士与士人读书应试,都将知行截然分作两件事,八股取士就是“以言取人”,很少有人真去砥砺圣学境界,像练武一样一招一式地去实练,只要能背会拳谱就能选拔上去;会背圣贤语录便是知孝悌,真知与否无人过问,最后的结果是人成不了“真切笃实”的人,国家也选拔不出“真切笃实”的人才.因此,王阳明提出这个知行合一的观点,一扫当时坐而论道、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颓靡世风.

二、“知行合一”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知行合一”与思想品德的培养

知行合一思想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道德修养学说.从道德教育上看,王阳明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如称赞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能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当代大学生受到众多社会思潮的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这些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同时,当代的大学生还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在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上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趋向,具体表现为学生没有责任心、感恩之心、言行不一,太过浮躁等.各个部门虽然通过不同形式对大学生展开诸如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但许多学生却也只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具体的内容并没有进入到大脑中去;还有许多学生对于道德规范能说出来很多,但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却是执行的另外一套道德行为标准,也就是说,对于道德规范等知识学生并没有ࠉ

1 2

思想政治教育类有关论文范文集,与中国传统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资料:

如何写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课论文

政治小论文初中

政治论文

初中政治论文

政治哲学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形势与政治论文

政治思想工作论文

中考政治论文

中国传统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