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政治— 范文

工艺美术有关论文范文,与高伯瑜与当绣相关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工艺美术有关论文范文,关于高伯瑜与当绣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工艺美术及民间艺术及刺绣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工艺美术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发绣艺术历史久远,是一项风格独特的刺绣技艺,它以人的发丝为线,利用其自然色泽和特性,运用不同针法在布帛上创作作品.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发绣艺术日渐衰落,濒临失传.为了抢救保护发绣技艺,苏州现代工艺家高伯瑜为该项技艺的恢复、创新、传承和传播作出了可贵的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他生前为发绣艺术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深受业内人士所称道.

关 键 词:高伯瑜;发绣;苏州;东台

发绣原称墨绣,是一门传统的民间艺术.它以人的天然发丝为材料,经特殊处理后,以发代线,利用其本身黑、白、灰、黄、棕等自然色泽和细、柔、光、滑的特性,运用滚针、缠针、接针、切针等不同针法在布帛上施针度线,创作作品.发绣擅长绣制摹线(白描)人物、山水和建筑物等,人物一般背景较少,以质朴素净取胜,绣品针迹细密,色彩柔和,风格独特.与丝绣相比,发绣具有立体感强、形象逼真、耐磨耐蚀、永

关于高伯瑜与当绣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工艺美术有关论文范文
不褪色、利于收藏等特点.

发绣艺术历史悠久.徐蔚南在《顾绣考》中曾记载:“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早在唐代佛教鼎盛时期,民间信女为表示对佛的虔敬,开始用自己的纤发,在丝绢上绣成如来、观音等佛像,朝夕焚香,顶礼膜拜.到了宋代,发绣有了进一步发展.近代工艺美术家朱启钤在《女红传征略》中记载:“宋有孝女周氏,法名贞观,六岁而孤,年十三又丧母,痛无以报,遂结茅洛塘,于佛前矢心精进,刺舌血书《妙法莲华经》七万字,手擘发而绣之,历二十三年而竣.”这部发绣的经书历经四百余年,至明代时首卷亡佚,后有钱塘某宦侧室补绣之.又据清初诗论家叶燮《俞大家墓志》载,这部发绣作品《妙法莲华经》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补绣的首卷再次亡佚,海宁贞女俞颖应洛塘比丘尼的请求,又一次作了补绣.目前,存世最早的发绣作品是南宋时期的《东方朔像》,现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元末明初,与苏绣同步发展的发绣突破了宗教题材,表现内容不再囿于人物,而向“画绣”方向迈出了一大步,如元代夏明远的两幅发绣作品《滕王阁》和《黄鹤楼》,画面效果很像工笔画.明代是我国刺绣针法最为丰富的时期.据《竹个丛钞》载,明代邢慈静善墨花,“有发绣大士像极工,谓于色丝之外另辟蹊径,时人诧为针神”.姜绍书在《韵石斋笔谈》里也曾对发绣做出高度评价:“细若蚊睫,侔于鬼工”.清代,苏州的发绣人才辈出,有杨卯君和沈关关母女等,其中,沈关关的发绣作品《雪滩濯足图》可谓发绣珍品,现收藏于沈氏江曲书庄.然而,清末及民国时期,这一艺术奇葩几近失传.解放后,苏州在恢复传统苏绣技艺的同时,也对濒临灭绝的发绣作了新的探索和尝试.现代工艺家高伯瑜为抢救发绣艺术倾注了极大热情,他生前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深受业内人士所称道.

高伯瑜(1915―1997),名,字伯瑜,江苏苏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辈善诗文书画,母亲是著名学者钱仲联的堂房姑母.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高伯瑜与余觉、范烟桥、吴进贤、蒋吟秋等文化名流吟诗唱和,常有交往.1952年,他先后参加苏州市新国画讲习班、市文联民间艺术研究组,随文物收藏家、鉴赏家顾公硕进行桃花坞木刻年画、苏州刺绣调查,广泛联络民间艺人,开始走上工艺美术研究之路.1954年的“三八节”,市文联成立了第一个专业刺绣工艺品组织“苏州市文联民间艺术研究组刺绣生产小组”,后来常称为“市文联刺绣小组”,高伯瑜担任总务管理.在这之后的几年中,他先后参与了刺绣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和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创建工作.在上世纪的整个50年代中,高伯瑜广交工艺美术界名家,博闻勤记,熟谙画理,且善于将所见的工艺实物,结合书本记载,揣摩研究.他虽不会穿针引线,却掌握刺绣的整体设计(构思、取材、画稿设计等)和每个环节,还知晓哪道工序谁最胜任,进而匠心独运,推陈出新.1954年,他与同事们在研究苏绣时,发现弥足珍贵的发绣工艺已濒临失传,便努力寻找老艺人归队,全力开展抢救保护工作.同年,在他的积极支持、策划下,苏州刺绣研究所的艺人创作出建国以来第一幅发绣作品《屈原像》.1959年,《屈原像》送京,在“全国农业展览会”展出,获得朱德委员长的题词和嘉奖.接着,他和同事们又指导艺人绣制了《长生殿》,并赴香港展出,作品充分展示了发绣立体感强、能耐久、难度高的特点,获好评如潮.之后,由于发绣作品技术要求高,人发采集制作困难,发绣的创作和生产曾一度中断.

1969年12月,高伯瑜全家被下放到江苏滨海县农村.1972年东台县东台镇跃进工艺厂(现东台市工艺品总厂的前身)为开发工艺产品,开拓外贸渠道,慕名登门拜访,聘请高伯瑜为技术顾问,兼任生产股长、质检科长,大力支持他开拓业务新领域.高伯瑜凭着其在书画界和工艺界的声望和人脉关系,延请了寓居苏州的著名画家沈子丞、下放苏北的无锡籍的名画家陈负苍、书法家王能父担纲设计工作,还曾请现代著名刺绣大师顾文霞数度到东台作技术指导,请来了散落在苏北各地的朱世英等四位分别擅长双面绣、乱针绣、散套针和打籽针绣的原苏州刺绣研究所、苏州刺绣厂的刺绣行家加盟.在很短的时间内,书画界、刺绣界的各路精英云集东台,形成了实力强盛、“行当俱全”的艺术创作和生产团队.沈子丞、王能父等名家还在这里培养出了一批富有书画艺术发展潜力的新秀,如现任苏州国画院院长的画家周矩敏、书法家华人德教授等分别为沈子丞、王能父的高足,当时他们也成为了该厂设计工作的中坚力量.1972年夏秋之交,高伯瑜会同这些书画家和刺绣艺人把“发绣”作为重点开发项目.沈子丞在担纲画稿设计工作时,改变了传统刺绣艺人重技艺不重绘画艺术的老套路.高伯瑜则亲自下车间拣头发、选细度、比色调,指点设计人员仿古名画构思绘图,指导剌绣艺人如何用人发的自然色泽与国画中的墨色相吻合.仅数月内,通过众多画师、刺绣艺人的共同努力,东台的第一幅发绣作品唐寅的《秋风纨扇图》创作成功.以此为起点,《东方朔》、《岳阳楼》等多幅发绣问世.发绣,这个古老的艺术奇葩在东台令人瞩目,东台也因发绣艺术而名扬海内外.尤为可贵的是,高伯瑜积极发挥在厂的苏州刺绣艺人各自技艺专长,鼓励她们悉心培养东台青年绣工.经过老艺人毫无保留的言传身教,一批东台学徒刻苦学艺,很快地掌握了发绣技艺.之后,在高伯瑜的倡议下,这个厂的绣品车间改为发绣车间,创造性地用国画色彩衬底进行彩色刺绣,使单一的墨绣向多色发绣拓展,达到“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艺术效果,极大地丰富了发绣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1973年,由他的策划与指导的《黄山迎客松图》在东台问世,这是发绣史上首幅多色发绣.黑、白、棕、黄、绛、赭等人发的色泽交织于一体,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1976年,又一幅多色发绣《苏州留园图》绣出,该作品在1978年2月至5月举办的“全国美术展览”上得到中外参观者的赞赏.同时,在他策划与指导下绣出的第一幅双面异色发绣《松鼠》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希望杯;《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喜见榴开》等多幅发绣在香港中艺公司主办的“中国服装与刺绣展览”上展出仅半个小时,即被争购一空.《中国新闻》,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等报刊相继报道.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两度到东台工艺品厂,拍摄了短片《发绣》和《头发的妙用》.1981年10月,他代表东台工艺品总厂赴南昌参加“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评奖会”.会上,由他策划指导,沈子丞构图,多位刺绣艺人合作制作的《古寒山寺图》获全国旅游工艺品优秀奖,该作品在日本举行的展览会上,以5万美金被定购,创造了当时出口工艺品的外汇奇迹.上世纪80年代初,高伯瑜、沈子丞、陈负苍、王能父等书画家和朱世英等刺绣艺人又联袂创作出发绣《清明上河图》,上海名画家谢稚柳为作品落款.该长卷的制作成功标志着中国工艺品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东台市工艺品总厂由于得到高伯瑜的鼎力相助,在中国画和发绣产品的基础上,连锁开发了丝毯、织锦、绣衣等新品,逐步发展成具有规模的工艺美术品生产企业,产

1 2

工艺美术有关论文范文,与高伯瑜与当绣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资料:

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论文

高中政治新课改论文

高中政治论文题材

政治方面的论文

政治学论文发表

政治论文诚信

高中政治论文题目

初一政治论文

企业政治思想论文

政治论文1000字

高伯瑜与当绣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