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政治— 范文

生活德育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中国传统生活德育的五个基本实践理路相关论文发表

本论文是一篇生活德育有关论文发表,关于中国传统生活德育的五个基本实践理路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生活德育及道德教育及德育实践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生活德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士之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学,见小节而践小义.二十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此世子入学之期也.”《白虎通辟雍》章曰:“古者八岁入小学,始有识知,入学,学书计.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学,学经术.”《汉书食货志》曰:“古者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

到南宋时朱熹明确提出:“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26]这种“序”具体到小学和大学,就是[27]: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他认为小学和大学的内容应是一种逻辑的演进,“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28]“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29].由此可见,从小学到大学,学习的内容是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

朱熹又进一步指出不同学段实施不同的德育内容是“次第之当然”[30]:

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及其长也,不进之于大学,则无察其义理,措之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是则学之大小所以不同,特以少长所习之异宜,而有高下、深浅、先后、缓急之殊等今使幼学之士,必先有以自尽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习,俟其既长,而后进乎明德亲民,以止于至善,是乃次第之当然,又何为而不可哉!

小学和大学德育内容的差异,也是学生生活的演进在道德教育中的反映.入小学者,所过主要是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所以道德教育仅需“知室家长幼之节”;入大学者,即将入仕为官,或步入社会,故需“知朝廷君臣之礼”.入小学者思维还处于懵懂之态,所以仅从事上磨练,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入大学者思维成熟,不仅日常习礼做事还要穷理,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由小学到大学,从“然”到“知其所以然.”.由此看来,中国传统德育不仅符合儿童生活的逻辑顺序,也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

四、学为圣人,道德典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道德教育要有一定的目标,即把人培养到什么程度才是好的,理想的人是什么样的.中国传统教育把道德目标具体化为圣人这个道德典范,由此,德育目标获取了具体的形态.

圣人,人的最高境界或标准,不是高高在上的上帝,也不是玄虚不可及的神,而是人.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圣人,是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其途径就是修养,追摹先圣.“圣人作为一种引导的目标,为人提供了精神发展的方向,使人始终受到理想的鼓舞,从而能够避免世俗的沉沦,不断实现精神的升华.”[31]因为圣人和普通人都是人,所以可学可为,孟子说:“圣人,与我同类者.”[32]285朱熹也说:“圣贤禀性与常人一同.既与常人一同,又安得不以圣贤为己任?”[33]荀子认为普通人经过积习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圣人者,人之所积也”[24]91,所以,“涂之人可以为禹”[24]296孟子也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32]303.圣人与普通人一类,圣人“来自普遍人之中,而不是一种超验的存在,等圣人作为现想的人格典范,首先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员,同样,在现实的我与理想的典范之间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34]

尽管人皆可以成圣,反映了先民的道德自信,但是,圣人毕竟是“人伦之至也”[32]176,连后世被称为圣人的孔子都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12]76这不是孔子的自谦,因为在孔子看来尧舜离圣人也有距离:“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12]65圣人作为至善之人,给人感觉还是有些难以企及,为了增加实现的可能性,减少道德追求中的挫败感,在圣人之下又树立了“君子”的道德典范,“分别贤人君子与圣人历级而上”[35].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呢?在儒家的话语中君子有现实生活的特征,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2]6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12]41“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12]6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12]9,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32]341相对于圣人,君子可以看作是理想人格的现实体现.它固然不如圣人那样尽善尽美,但也不像圣人那样难以企及,而是表现为一种现实生活中的典范.圣人作为人格的引导目标使个体始终具有超越的要求,并使理想的追求表现为一个未有止境的过程,那么,君子作为现实的人格典范则为人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具体规范.[31]由普通人到君子到圣人,这种层次性的设计,便于道德修养逐级上升,可操作性强,也便于激发人的道德自信和道德追求.

道德典范,有理论中建构的圣人、君子,还有现实生活中的士人.在修身以图成为君子,追摹圣人的过程中,士人还要自身立范,注意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现实的生活中,自己也要注意成为百姓的道德典范,起到化民成俗的作用.“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24]76《学记》对学生提出了以身立教的要求:“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13]317梁启超也如是说:“道学之应用,全在有志之士以身为教,因以养成一世之风尚,造出所谓时代的精神者.”[5]170当然,可以以身立范的,绝不是懵懂待教的学童,而是学成之士,即“大成”之后的士人.新儒家梁漱溟也认为士人“读书明理”主持风教,给众人作表率,担当着社会教化,培植礼俗的社会功用[36].

士人成为老百姓的典范,这里有一个预设,就是经由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学校起到道德提升的作用,学校在传统社会有重要的道德担当,《学记》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13]316同时,作为士人因为有这样的道德担当,也会加强道德自律和道德自觉,因其意思到“一举一动、一语一默,人皆化之以成风气”[37].在德育体系中,士人的道德修养受到百姓的推力和君子圣人的拉力,在下推和上拉合力作用下,士人对道德孜孜以求,士人成为整个道德体系建构中的中坚力量.“学而优则仕”,学校作为进身必经之路,为官者大多必先为学,由注重学德也保证了官德,相对于学德,官德对社会道德的风尚的影响更大更直接,所谓上行下效,“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堰”[12]129.其实,士人往往混迹于学界和政界,在朝为官,在野为学.

因此,中国传统德育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一个梯度的道德典范体系,士人―君子―圣人,人人有可以追随的典范,世人竞相学习,

1 2 3 4 5

生活德育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中国传统生活德育的五个基本实践理路相关论文发表参考文献资料:

高中政治学生论文

政治类论文

政治论文开头

政治学术论文

政治学硕士论文选题

政治论文翻译

关于政治论文

环保政治论文

政治学论文发表

国际政治论文

中国传统生活德育的五个基本实践理路(3)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