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艺术— 范文

文化素质教育相关论文范文集,与理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相关论文发表

本论文是一篇文化素质教育相关论文发表,关于理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化素质教育及大学生及社会实践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化素质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薄弱的原因有四点:即根源于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和现实就业的压力,理工科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没有理顺,良好的课程建设未能构建;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效果亟待提高.构建良好的课程体系,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提升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主渠道,也是使文化素质教育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具体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可以把显性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大体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课层次、专业课层次、相关专业课层次.

关 键 词:理工科;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20世纪末,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部提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实践,我国高等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在推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引发了我们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反思.

通常所指的文化素质是一种内化于人的心灵深处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品质,既反映了主体对文化客体的认识关系,也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它具有思想启迪和行为养成的基础功能.而理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则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与具体实践活动以及环境氛围的熏陶,对学生进行价值导引、精神提升和人格塑造.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一个简单地读几本书、听几支乐曲的问题,也不只是刻意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是侧重改善学生的思维结构,优化学生的价值观念结构,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

一、目前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薄弱的原因

(一)根源于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和现实就业的压力

目前,我国教育需求与供给的突出矛盾,教育结构的不合理,用人制度的局限,考试与择业竞争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升学竞争,强化了“应试教育”.就普通高校而言,虽然近几年来采取扩招的政策,但仍然无法满足众多学生上大学的迫切需求.这样必然会造成并加剧塔尖(大学)对塔身(高中)和塔基(初中和小学)的“指挥棒”作用,直接诱发并强化中小学阶段的升学竞争与筛选功能.塔尖的存在,意味着升学空间有限,越往塔尖,淘汰率越高,竞争就越激烈,只有经过多次筛选而获得成功的少部分学生,才有可能登上塔尖.于是,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层层选拔,层层淘汰.不仅高中阶段的学生往大学挤,而且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往重点班和重点学校挤,甚至尚未入学的幼儿也往好幼儿园挤,幼儿园的娃娃往条件好的小学挤.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阶段的升学率在逐年提高,但升学竞争状况愈演愈烈,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现象屡禁不止.

多年来,我国社会用人中的“惟学历”几乎成为定制.无论是招聘还是提拔干部,往往先看学历而不论能力,似乎学历高必然能力强,学历可以取代能力.有时,一个学历标准,就将许多能胜任某职的人排斥在外.我们无意贬低学历的价值,所反对的只是机械盲目的“惟学历”倾向.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同样学历的人们之间,其能力是相差悬殊的.仅凭这一点,就没有理由只看学历,更不必说人各有所长了.“惟学历”倾向的存在,意味着有较高的学历,就可谋到更合意的职业,就会获取更高的待遇.这种倾向必然诱发人们为高学历而奋斗,为升学而竞争.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则直接诱发了偏重与升学相关学科的学习倾向.本来,中小学更应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但由于升学考试包括高考历来偏重于知识水平的测试,中小学过早地瞄准与高考相关的学科的学习与考核,否则,就难以获得高学历.这种情况加剧了以升学和获取高学历为目的的“应试教育”.


大学生如何写文化素质教育毕业论文
播放:39674次 评论:3434人

随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择业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作为个人谋生与发展的手段,在经济结构尚未完善、择业渠道有待拓宽的今天,人们会不可避免地加入到谋求最佳出路的竞争之中.择业与升学尤其是选择理想的职业和考取重点中学或大学,主要是靠考试来定夺,按优胜劣汰的原则,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分数高则被录用或录取,分数低则被淘汰.不少学校为使学生在竞争中取胜,则不顾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往往采取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的办法,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甚至迫于种种压力而增加学生的负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理工科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没有理顺

专业教育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因此,能否充分通过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是衡量文化素质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和实质性进展的关键因素.专业课程之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应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文文化素质培养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把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贯穿专业教育始终,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

但目前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首先,就承担专业课教学的教师来说,多数教师过去所接受的依旧是传统的分科的单科教育,所接受的人文教育内容相对缺乏,因此难以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其中.很多教师甚至认为,专业课教学不同于文化素质课,没必要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其次,就学生而言,专业教学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多数学生极为重视专业学习,即使教师讲得很枯燥,学生依然能够坚持吃下.这就使某些人对在专业课中融入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产生怀疑.再次,在专业课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难以量化.可以说,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大学教师大都承担着相当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工作量极其繁重.教师的文化素质良莠不齐,对教师在专业课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难以提出具体要求,因而目前尚无法建立起完善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本篇论文地址 http://www.sxsky.net/yishu/040126491.html

(三)良好的课程体系未能构建

理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应该包括拓展知识、提高品位、健全人格、学会做人四个方面,因此各个学校为达此目的,纷纷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并通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之成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主渠道.然而人文素质课程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难以形成体系.课程的设置多由教师自由上报,随意性较大,显得较为凌乱.当然,也有一些质量不高的课程充斥其中.因此系统的人文素质体系亟需建设.其次,师生双方对人文素质课均缺乏热情.同时,由于缺乏教材,教师对所教课程难以做出明晰的要求;课程的考试方法也一般为开卷或写论文;学生对之重视程度低,有很多学生往往是冲着学分而来.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由于缺乏师资,一些重要的人文课程难以开设,凡此都影响到人文素质课的深入展开.再次,就教学内容来讲,目前理工科高校所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多以“概论”或“通论”的面目出现,内容很多却要用极短的课时上完,即便教师讲课非常精彩,课堂气氛活跃,然而由于学生对此类课程不太用心,课后难以花费时间加以巩固,因此课程收效不太明显.

(四)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效果亟待提高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师生的信念和追求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各个学校都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将一些著名的专家请进校园给学生作讲座,将一些高雅艺术团体请进来演出等;有些院校还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或搞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展开,对于巩固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果具有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是间接的文化知识转化为主体

1 2 3

文化素质教育相关论文范文集,与理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相关论文发表参考文献资料:

音乐鉴赏论文2000字

大学体育毕业论文

关于音乐论文题目

美术系毕业论文范文

体育专业的论文

美术研究生毕业论文

体育产业 论文

在职艺术硕士网

体育舞蹈比赛

儿童舞蹈论文

理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