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类论文范本,与高职办学模式改革中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本文是一篇工学结合论文范文,工学结合类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高职办学模式改革中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及高职教育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工学结合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2)02002804

当前,高职教育正在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全面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由学科型向职业型和技能型转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的人才模式,其方式多种多样,有半工半读式、引企入校式、顶岗实习式,以及综合多种方式的培养模式等等.总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数以千万计高素质高技能型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在改革过程中,却出现教学管理组织不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教学安排不适应培养技能人才的需要,受就业评价指标的限制,课程安排与阶段式培养目标要求相脱节,以及重技能轻素质等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办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为教学管理系统提供参考.

一、办学模式改革中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安排不适应工学结合“2+1”模式的需要

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的一种模式,其理论教学多在教室,实践教学在实习车间或企业,大部分实践教学以顶岗实习形式实现,学生在最后一学年一般深入企业顶岗实习.目前大多高职采取三段制安排课程,两年半时间,即第一学年安排学习公共课,第二第三学年安排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的将专业课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当然这种安排是按教育的一般规律进行的,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但这种安排又会造成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而不能学完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笔者调查过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有的学校学生在校一年半时间,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因企业需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半年后就自找就业单位,所学课程仅是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基本没学,更谈不上专业核心课程.大部分学生在校两年时间,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或自己找工作,此期间学校所开课程就以顶岗实习取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由此可见,高职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培养“打工族”的模式,顶岗实习代替必学课程的情况十分严重.

2. 管理组织结构不适应工学结合的需要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移植普通高校组织结构形式,部门结构分为行政、教学、教辅三大块,教辅按行政对待.这种组织结构名义上以教学为中心,实际上则是以行政为中心,如教务处就是行政机构设置.即是以教学为中心,也是教学、生产、科研三条线各自发展,相交不相融,如教务处、校企合作办、技能培训部等级别相同,各自为政,难以发挥对高职人才培养的综合作用,特别在职业技术培训方面,教学与实践结合方面,使教学系、部与校企合作相互脱节.就校企合作职能分析,只负责入驻学校的企业与教学系联系,并不负责学生在校的实习安排,顶岗实习则是在校外企业.目前部分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重点专业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然而除每年一次的例会外,平时很少沟通,更谈不上企业参与教学管理、教学计划的制定,其教材开发也是本校老师单独编写,教学科研项目基本没企业人员参与,造成学校和企业在教学与管理上的脱节.从目前学生在企业实习情况来看,大部分生产企业出于对生产、安全、经济效益、技术保密,以及管理等方面的考虑,不愿让学生从事关键性岗位,一般只分配给学生一些技术含量低且单一的工作,学生实习工作单纯单调,实践体验不能全面\[1\],据调查显示,有些入校合作企业不乐意接纳毕业生,在校学生顶岗实习也很难,学生实习受到限制,校企合作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两张皮现象\[2\],与工学结合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柳海涛:高职办学模式改革中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第25卷第2期


工学结合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
播放:34165次 评论:7412人

3. 教学运行缺乏工学结合模式特色

工学结合是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学生没有固定假期,打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一是假期可能安排到工厂实习或企业实习锻炼;二是专业学习课程可能安排在车间,车间设立专业课教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学习考核不仅仅只是卷面形式,提倡以课业为形式,以证据为依据,以成果为标准的考核办法,所以考核的形式多种多样,与传统的教学管理不同.而目前高职负责教学与工学结合管理的部门是行政管理模式,许多课程设置的考试形式,以卷面考核为主,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上班时间行政化,业务流程条例化,教学管理模式化,各方面以传统模式和上级要求生搬硬套,缺乏自主创新和高职教育特色,不适应工学结合运行规律和业务流程.


这篇论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xuenian/372751.html

4.公共基础课改革不力,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在高职教育改革中,存在着轻视公共基础课的建设与改革.一是公共基础课仍然延用传统教学方式,采用灌输法教育;二是公共基础课不能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缺乏实践环节,不布置实践作业;三是对比性教材少,实例少,课堂上只讲大道理,没有让学生从小变化中体验大道理.只讲成绩不讲存在问题与缺点.由于学生没能亲身体验社会变迁的实际,没有从局部看全局的思维方式,所以存在应付考试,60分万岁的心理.加之高职学生中80%以上来自农村,进入大城市后,留恋大城市生活,而实际状况并不理想,心理落差大,容易产生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公共基础课改革滞后,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致使理论教育达不到学校预期目标.

5.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材料多,运用少,落实不力

高职课程体系改革已有多年,但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课程改革材料多,应用少和落实不力的情况,示范与骨干高职也存在此类现象.部分学校的工学结合课程改革通过了学校验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落实.一是教师对工学结合认识不到位,教师本身不具备“双师型”资格,课程改革难度大,形成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讲稿难度更大;二是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内容不到位,并不适应课程体系的要求;三是督导不力,不检查督促落实情况,从而导致落实不力.当然在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改革中,教师忙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而正常投入教学的精力不够,影响教学质量.高职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资格,但在认定过程中,大部分学校只以资格(质)证为标准进行申报和确认,应付评估验收,忽视教学质量的评估和实践工作经验与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致使大部分双师型教师只能从事课堂教学,而不会实际操作,很难指导学生实践. 二、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措施

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需要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模式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要围绕经济建设人才需要的层级不断深化与完善.办学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暴露了高职教育改革存在着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不是稳步进行的问题与矛盾.应该认真分析研究,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完善改革措施.

1.抓住专业重点课程建设不放松,保证教育质量

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改革探索中,要明确主次,以提高专业重点课教学质量为核心,保证工学结合教学质量.首先是把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并以专业核心课作为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试点;其次是抓好专业基础课理论与实践,把握好理论与技能的课时比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其三是建设一门落实一门,不要全面开花,以此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率.无论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还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都应该采取相应的建设策略,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变化看到大进步,以微观带动全局.衡量办学质量的好坏,不是学校说了算,也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学生和企业的认可.从培养人才角度,也不是学校和老师说了算,而是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的评价与认可.因此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建设与改革,要以专业重点课为核心,把握好专业基础课的理论与实践.只有在工学结合原则指导下建设好专业重点课程,并且落实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2. 改革公共课教学方式,提前介入专业课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育改革,应切实改革公共课的灌输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压缩非专业课课时,是高职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是压缩内容与课时,让老师从重要内容中抓重点.二是改进教学方式,从灌输填鸭式转变为提问启发式、实地调查等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多布置课外作业,尽量减少课堂作业,发挥学生个体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适当布置一些假期作业,让学生寻找问题,分析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三要压缩公共课时用于学生深入企业或社会调查,并多安排一些课程学习交流,实际上公共课的课时并未减少,只不过减下来的课时不占正常课堂教学时间.四是合理安排专业课,把公共课适当推后,适当提前专业课与专业重点课,避免学生以顶岗实习代替专业课学习.

高职办学模式改革中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工学结合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工学结合模式课程改革要求理论够用,重在技能.为了达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应有中心和主线,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其中心是完成任务,主线作为完成任务的步骤,根据任务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进行改革,把握好课程内容与课时的尺度,技能要求方面,需要讲授的内容必须落实,非技能要求的可以不教,关键技能内容作为重点安排.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应改变流程式与学科式的教学体系,提倡以课业为形式,以证据为依据,以技能或成果为标准的考核方法\[1\],变单一的考试形式为多样化的考核方法.灵活调整顶岗实习时间, 最好将半年期的实习分为2-4次,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若因企业需要,顶岗实习与课堂教学发生矛盾时,要以实践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推后,决不能用实践代替必学的课程,也不能以课堂教学代替技能学习.

3.精简机构,整合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工学结合角度分析,院级教学管理机构整合,主要是把职能相关或有交叉职能的机构进行整合,将产学合作部门、教学督导部门和职业资格鉴定部门统一归属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处,使产学统一管理,形成综合保障实体,有利于资源统一调配.对于入校企业按企业产品和实训能力划分各系管理,以便统一调配资源与合理使用资源,同时也避免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冲突的矛盾.系级教学运行机构主要是本校实习资源与校外实习资源的统一整合,如入校企业与本校实习资源的整合,以及与校外众多企业实习点的联系等,强化教学系与实践资源统一调配功能,从而保证技能教学目标的实现.

4.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办学模式转变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过程中教学质量提高的首要环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静态内容与动态内容,静态内容是评估指标的硬性要求,动态内容是指制度的执行情况、硬件要求的改善、资源配置、教师配置、教学安排与教学进度等,主要是执行过程与改革过程动态方面.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从决策系统、评价系统和反馈系统三个子系统入手.

决策系统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灵魂,主要功能是针对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变化,对学校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调整,以及机构的设置、职责划分和运行机制,保证教学规范化和改革的正常进行,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评价系统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主要功能是把决策系统的目标实施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形成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多方信息对其进行指标考核与评价.

反馈系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主要功能是把整改信息或评价结论反馈给责任部门或责任人,根据评价结论进行奖惩,对质量事故进行认定和仲裁\[3\],同时把评价体系中不完善指标反馈给评价系统,修改与完善评价系统,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只有构建科学合理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监控体系,才能有力推进工学结合模式的改革.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与完善是高职教育改革的过程,这个过程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不断摸索、Ç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审计学年论文

审计是指专业审核,涉核实公司的会计文件及相关凭证,以便就公司帐目的公正性、一致性和符合一般认可的会计原则上表达意见。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相关论文吧。 摘要:经济审计工作在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