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报纸社会新闻编辑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时间:2021-03-02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随着新闻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社会新闻大量出现,这类新闻以关注民生、贴近性强,而为读者所赞誉。但随着报业竞争的愈演愈烈,不少报纸在报道社会新闻时,为了获得读者的注意,扩大发行量,过度突出此类新闻的惊悚性,以至于形成新闻伤害,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笔者认为,社会新闻必须突出人文关怀,而且应当贯穿于整个采编过程中,从稿件遴选、标题拟定、版面安排、图片选择等多方面一以贯之。

【关键词】社会新闻 人文关怀 新闻编辑

一、人文关怀的含义

人文关怀,指的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重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①是从西方学术界引入的一个概念。21世纪初,我国大陆媒体也提出了“人文关怀”的理念,强调在新闻报道中要体现人文关怀。这一观念强调的是尊重人、关怀人、重视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

二、社会新闻与人文关怀

社会新闻反映的是人际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已经有效地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社会的伦理道德是社会新闻的基础,它很好地解析了当今社会,反映了社会生活、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具有启迪意义,同时具有传播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观察,社会新闻的核心是人,传播的主体是人,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社会新闻要想得到受众的普遍接受和赞誉,必须体现人文关怀,突出以人为本。

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受众接触新闻,其主要目的是获得即时性补偿和延时性补偿。即时性补偿满足的是受众对信息的最浅层次的需求,而延时性补偿满足的是受众在精神层次的需求。②当今社会是一个工作生活节奏异常快,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不少受众企盼能从大众传媒中获得心理上的抚慰。因此,社会新闻很容易对这些公众的行动和思维产生很大影响。社会新闻只有站在公正、平等、客观的角度去报道分析社会事件,充分以“人”为中心去报道,关注核心人物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这样的社会新闻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改革的深入,都市报晚报类报纸崛起,他们以报道各类社会新闻为主。因此,如何去报道社会新闻,选什么样的定位,以什么模式和角度去报道,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些报纸的长远发展,甚至决定着其能否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生存下来。如果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过分强调其吸引力,甚至夸张或刻意煽情,这样的社会新闻只能越来越失去受众,特别是失去有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受众。这样一来,其发展就受到了很大影响。如果在报道贴近一般公众的这类社会新闻时,能关注到事件背后深层次且全面的背景,分析事件和问题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使受众通过事件获得有利于将来行动的指南,这样的社会新闻一定能被受众所青睐,随之这份报纸的公信力也会得到提升。

来自媒体的人文关怀,会让读者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关心和热爱。在报纸编辑的过程中,应该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以充分体现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

第一、选择稿件方面

为了体现人文关怀,应该选择哪类的稿件呢?笔者认为,应当多选择充满人情味的稿件,这类稿件还应当优先被选择。只有这样的稿件,才能让读者受到触动和感动,在读者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社会主流人群的生存和发展,应当为报纸所关注,同时,社会上的诸多弱势群体,以及处在社会边缘的人群,也不能被遗忘。报纸编辑在关注主流群体的同时,也应注意去挖掘那些弱势群体的内心世界,以及深层次问题。要宣扬这一群体的坚强和崇高,这样一来,既激励了这些群体,也展现了整个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

2010年12月份,《京华时报》率先关注“鼠族”的生活。通过这一报道,“鼠族”这个弱势群体被广大公众所了解和关注。公众开始帮助这个群体,该报还提出了出现这个群体,以及这个群体即将被清理的深层次原因,并从制度层面提出建议。这样的报道方式体现了这家报纸对“鼠族”的深深关怀。通过公众的参与,“鼠族”这一群体的困难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

站在人性的立场上,关注弱势群体的疾苦,为弱势群体代言,发出他们的声音,这个类型的稿件就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好稿件。

第二、安排版面方面

在当今这个“厚报时代”,报纸版面安排的好坏和合理与否,将直接决定报纸读者的选择。而报纸的版面安排,也可以体现人文关怀。

有学者指出,“版面语言是版面编辑发言的主要手段之一”。③一份报纸中图片、标题、稿件篇幅和位置等版面语言,能充分体现一个报社及其从业者的感情、立场和主张。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国家设立了哀悼日,以表达对遇难同胞的哀思。在哀悼日当天及持续期内,各大报纸都传达了对遇难同胞的哀悼,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正是报纸的版面,特别是头版。在这三次哀悼日的报纸头版,各大报纸均使用了灰色和黑色,鲜艳的绿色红色黄色已经不存在,蜡烛、默哀等要素出现在头版,广告暂停。这样的版式设计,人文关怀油然而生。

第三、标题制作方面

当前条件下,多数报纸,特别是以刊登社会新闻为主的都市类报纸,大多属于“厚报”,其版数少则三四十,多则七八十,读者不可能每条新闻都仔细阅读,多是通过新闻标题来判断是否要阅读某条新闻。因此,编辑在制作标题时,不单单要注意所制作的标题是否反映了稿件的内容,还要考虑到制作出的标题能否在第一眼就抓住读者的眼球。为了片面追求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一些编辑在制作标题时,突出了事件的惊悚性,有时甚至片面理解稿件的本意,制作出来的标题确实能抓住读者的眼球,但是缺乏人文关怀,或者背离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例如,目前不少都市报在平时的报道中,只要涉及外来进城务工人员,标题中一般一律使用“民工”这一称谓。这个称谓带有明显的歧视性。有的报纸在报道一些不良现象时,标题中大肆突出是某一特定省份的人所为。这是明显的地域歧视。这类报道远远背离了人文关怀。

当今社会,大学生这个群体是一个容易产生话题的群体。一旦大学生成为凶杀、乞讨等负面事件的主体,更是刺激了报纸的神经,一些缺乏人文关怀的标题便应运而生。例如,《北科大学生劫持人质抢银行》(《京华时报》2009年7月13日)、《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成流浪汉》(《江南都市报》2010年7月15日)。这样的报道虽然能说明很多深层次问题,但是他们为了吸引读者,把角度集中在了大学生这个群体身上,并且和负面信息点联系在一起,这种标题出现太多后,会使公众对大学生的认识产生偏差,带来不好的社会影响。

又如,一些都市报把凶杀、斗殴、色情等社会丑恶现象当噱头,制作成标题,借以吸引读者的注意:《男子泼硫酸烧伤前女友及情敌》(2009年8月8日,《京华时报》)、《求职者当街砍死两人后挥刀自残》(2010年7月15日,《法制晚报》)等等,这些标题只是突出了惊悚的信息点,完全看不出人情味,更谈不上人文关怀。

报纸的编辑过程,是充分重视人的理智和情感的过程。报纸应该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把真实客观的世界和社会呈现给读者,建立起与时代精神相符合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

新闻图片是一种视觉艺术,与文字相配合,能构建起注意力经济。刊登在报纸上的图片,一般都经过了前期的筛选、剪裁和制作,这是新闻编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进行图片的编辑时,不能仅仅考虑画面的视觉震撼和冲击,更应该充分考虑新闻事件的主体和受众能否接受,仔细斟酌图片刊登后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因素考虑到了,才能体现出人文关怀。

但是当前不少报纸片面追求视觉上的震撼和冲击,在编辑死亡、灾难、血腥等图片时缺乏考虑,呈献给读者的是很强的感官刺激,造成不良的影响。

例如,2005年5月的一天,福建的《东南快报》上刊登了一则新闻:在大雨中,一名骑车人跌进路上的水坑,所配图片完整展现了这一过程。这则图片一经刊发,立刻引来众多网友及公众的一致谴责,指责记者漠视人性,为了自己的工作,不去善意提醒要摔倒的骑车人,还配上这样的图片,有很强的幸灾乐祸的意味,背弃了人文关怀。

为了体现图片编辑中的人文关怀,不少报纸制定了相关的好做法。广州的《新快报》提出,在涉及图片的人文关怀方面,要注意如下几点:新闻照片中主体是未成年人的;事件主体明确提出保护隐私的;过于暴力血腥露骨场面;特殊疾病的患者等等,这些图片必须对脸部进行遮挡处理。血腥、暴力等的突发事件图片,须将图片安排在报纸内页或选用黑白图片,以弱化感官刺激。④

综上所述,在新闻编辑的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是新闻媒体和广大新闻从业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党中央对新闻事业提出“三贴近”,就是对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明确要求。新闻事业归根结底是在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人的生活、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彰显的是人的价值。人文关怀是新闻媒体对“受者本位”的尊重和贯彻,只有坚持这一点,才能促进新闻事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①《人文关怀与实践概念》,《光明日报》,2002-12-26,C1版

②[美]Werner J.Severin/ James W.Tankard,Jr.著,郭镇之主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03

③郑兴东:《报纸编辑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P55

④陶成鹏,《新闻图片视觉冲击力真义》,《传媒观察》,2009(1)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