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与解决策略

时间:2021-03-01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私利、使国家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失,依照刑法应当予以处罚的犯罪行为。随着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等的变化,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显现,与此同时相应的体制和机制却并不完善,使得职务犯罪成为当前政府面临的重要挑战和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职务犯罪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研究发现,中青年职务犯罪增多、犯罪手段更为隐蔽、共同犯罪案发率高、跨国犯罪趋势明显[1].这些新特点使得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年龄提前、难度加大、发现推迟。职务犯罪的主体是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人的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因此深入剖析和深刻认识党员领导干部的职务犯罪心理,对于做好人的工作、有效预防或做好早发现、早干预职务犯罪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有利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推动《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的落实。
  
  一、职务犯罪心理分析
  
  ( 一) 门槛效应---欲罢不能
  
  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称为门槛效应,字面意思是说别人一只脚都跨过门槛了,又何必在乎整个身体进入呢?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泽做了一个实验。实验任务是让实验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说人们在自家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且不美观的大标语牌。他们在第一个居民区直接向人们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多数居民的拒绝,只有17%的居民接受这个要求。而在第二个居民区,实验者先请求居民在一份赞同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个小要求,几乎所有的居民都签字了。在几周之后,实验者又向这些已签字的居民提出竖牌的要求,这次竟占55%的居民同意[2].为什么同样都是竖牌的要求,却会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事实上,这是利用了人们的一种心理。即人们很容易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个人意愿的要求。所以当实验者首先向居民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时,遭到多数居民的拒绝。但当首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而又不会伤害个人利益时,这个要求很容易被接受,人们一旦接受小的要求之后,当别人在这个小要求的基础上再提出大些的要求时,人们若拒绝,内心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的压力,为了保持自己对事物认识上的前后一致性,人们会改变自身的态度,而卷入这项活动,这就是着名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纵观历来因贪污受贿而下马的官员,很多人在为官犯罪之前的位置是依靠自己的能力从基层一步一步奋斗而来的,在此过程之中,也曾不断提醒自己要远离腐败,或者自认清高曾鄙视贪污之人,但可能就是某一偶然的机会,接受了一点小礼物,答应了一个自认为不会损害个人和国家利益的小要求,自此就卷入了别人的游戏之中,接受的礼品礼金越来越多,为他人谋得的私利越来愈大,在腐败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欲罢不能,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因此,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警惕别人对这种心理的利用,若已经卷入,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克服自身认识不协调或不一致的压力,远离腐败的空气和土壤。
  
  ( 二) 破窗效应---行为放纵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容易滋生犯罪。
  
  在职务犯罪的诸多案例之中,不少人是受到这种职务犯罪后给社会留下的“破窗效应”的影响,即当有人贪污腐败之后政府没有及时采取严厉措施依法处理时,周围人就会受到这种贪污腐败的纵容性暗示,也跟着做出贪污腐败的行为,长此以往,这些贪污腐败的“破窗”就会让人感到社会处于无序的状态,从而导致大范围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政府“坚持高标准、守住底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创新”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破窗效应”的发生。即当出现职务犯罪现象之后,政府马上响应、依法处理,可以有效防止职务犯罪发生后,给社会留下“破窗”.
  
  ( 三) 接触效应---近墨者黑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它是指人们在长期接触中会相互影响,《三字经》里“昔孟母,择邻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环境对一个人行为、思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时间久了,我就见惯不惊,染上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也随之发生扭曲,把名利看得很重。”这是一名国家干部触犯国家法律之后的忏悔。剖析相关案例表明,职务犯罪行为人被埋葬的“坑”,很多是“朋友”挖下的。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的“不同接触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近墨者黑的道理。这一理论认为: (1) 犯罪行为是由学习得来的。(2) 犯罪行为是通过与他人交往的过程而学得的。(3) 犯罪行为主要是在与个人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学习得到的。(4) 犯罪行为的学习内容包括犯罪方法技巧、动机、态度、理由等。(5) 在犯罪动机和内驱力的形成方面,主要是从人际接触中获得错误观念,即犯罪比不犯罪有利,使违法心理战胜守法心理。(6) 犯罪学习的结果随接触频率、时间长短、顺序、强度的不同而异。因此在犯罪多发区,由于同犯罪分子接触机会多,犯罪行为多是必然的。
  
   ( 四) 马太效应---失衡心理
  
  社会学上有一种效应称为“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这个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 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引申为马太效应用以描述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转型和发展,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日益明显,特别是经济收入的差异日益加大。
  
  一些人当看到与自己职务相当、或自认为与自己能力相似的人,住别墅开宝马,而自己两袖清风时,当自己“辛辛苦苦干十年,不如人家搞一年”时,会产生心理失衡。很多为官之人一开始都是工作勤恳踏实,尽职尽责,严格执法、反腐防线守得好,有的艰苦奋斗了十几年或者二十几年,对国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当看到百万、千万富翁、大款,甚至外商的生活阔气,一掷千金,自己干了那么多年的国家干部还不及一个老板一、二个月的收入,这时看到别人发财,就觉得自己吃亏,心理失衡,从而产生“自己手中有权力,为什么不能去享受?”等念头,并将想法付诸于行动。“我上任后协助乡镇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为村里修了路,盖了学校。自己看起来政治上红,实质上经济上穷,心理失衡,产生了趁机捞一把的念头。”这是一个村支书触犯法律之后的心理表白。
  
  当自己原来的心理平衡被打破时人们容易处于心理失衡的状态[3].心理失衡不仅发生于自己与他人的对比之中,而且也发生于自身对比之中,当自己从无到有、从平凡到非凡过渡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现象。
  
  “马太效应”是一种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它对于预防职务犯罪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这种效应的消极作用表现为,名人与未出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受到上级表扬,记者采访,各种名利也接踵而来,这时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其中一些人往往会因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而失去理智、居功自傲,从而被行贿之人的糖衣炮弹所利用,防腐败底线被攻破,在人生道路上跌跟头。其积极作用表现为,一方面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 另一方面“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又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
  
  ( 五) 法不责众---侥幸心理
  
  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开展的全国检察机关刑事审判法律监督专项检查发现,2005年至2009年6月,全国被判决有罪的职务犯罪被告人中,判处免刑和缓刑的共占69. 7%,而同期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案件的抗诉数却仅占职务犯罪案件已被判决总数的2. 68% .法不责众已成为普遍的犯罪现象。当前“集体腐败”成为职务犯罪的一种新动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行为人期望通过集体决策分散责任以逃避惩罚。“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在传统法文化中由来已久,它在某种程度上为腐败分子提供了一个心理保护层,同时在客观上也成为反腐败的心理障碍。众人一起贪污受贿,即使出了事也是法不责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针对这种现象,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加强对职务犯罪案件第一审判决法律监督的若干规定( 试行)》( 以下简称《规定》) ,要求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案件第一审判决实行上下两级检察院同步审查的工作机制。此举为确保职务犯罪分子量刑适当、罚当其罪。
  
  ( 六) 意志薄弱---诱惑难拒
  
  行为动机的产生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内在需要,二是外在诱因。利用职务犯罪之人,若内心产生了对奢华物质的需要,同时身处纷繁耀眼的物质环境之中,名目繁多的物质享受和娱乐活动不断诱惑着自己,在意志薄弱的情况下,心理防线很容易被攻破。“为权所诱,贪婪不已,结果被权所废,成为令人唾弃的禄鬼; 为钱所惑,聚敛不已,结果被钱所毁,成为钻进钱眼之蠹虫; 为色所迷,纵欲不已,结果被色所害,成为身败名裂之淫棍。”这是一名犯有受贿罪、挪用公款罪的官员的忏悔。所以,为官之人,一是要认真思考和平衡自己的内心需要,时刻牢记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二是要远离诱惑,不要被奢华的物质迷惑了眼睛和头脑; 三是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能够抵抗住诱惑的力量。
  
  二、对策思考
  
  预防党员领导干部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需要在清晰认识职务犯罪心理现象的同时,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加强廉洁自律。
  
  对策之一: 认清犯罪心理特征、提高心理防范意识。
  
  身为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清楚地认识职务犯罪的一般心理特征,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需要,在行使权力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警惕别有用心之人,警惕他人通过心理手段,如“先得寸再得尺”或者“想得寸先要尺”等方式,一步步攻破原本牢固的廉洁防线。
  
  对策之二: 树立正确价值观、确立坚定信念。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立坚定的信念。我们国家倡导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它与个体主义价值观相对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集体的利益,强调国民之间要团结一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而努力。树立了正确成熟的价值观,确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糖衣炮弹面前、在奢华的诱惑面前,就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智拒绝; 不会因为心理失衡,而“狠捞一把”; 也不会受到“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贪图享受,金钱至上”、“无人监督,浑水摸鱼”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对策之三: 正确认识自我、胜不骄败不馁。
  
  古希腊一座智慧神庙大门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人,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把它奉为“神谕”,是最高智慧的象征。无独有偶,两千多年前,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由此可见,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并非易事,且非常重要。因此,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己的脾气性格、兴趣爱好等。不要因为自己的能力受到上级领导认可或升官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骄傲既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夸大认识,又容易看不清他人行为的真实目的,正所谓被骄傲冲昏头脑。也不要因为自己默默无闻,不受上级领导重视或自身缺点而自卑,自卑容易产生虚荣心,好面子。不论是自卑还是自傲,都容易成为有企图之人利用的工具,而自卑或自傲之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他人的游戏之中,被他人的规则所牵制。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身为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党性锻炼,坚持党性原则,严于律己,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检点自己的作风,省察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到用理智驾驭情感、用党性规范言行。同时要以反面案例时时告诫自己,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不要犯别人类似的错误。
  
  [ 参 考 文 献 ]
  
  [1]赵飞寒。当前职务犯罪的新特点及防范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1)。
  [2]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
  [3]徐加毅。职 务 犯 罪 心 里 成 因 及 机 制 研 究[D].华 东 政 法 大 学,2014. 10.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