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汉语言文学— 范文

文学性类论文范本,与现实主义、底层文学其他相关论文格式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文学性类论文格式范文,关于现实主义、底层文学其他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性及文学批评及文学作品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学性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0986;,这还是好的,你离开北京、上海,在别的地方,都会听到到处都是“纯文学”、“纯文学”的.很多的人都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停留在李陀反思之前的思想状态,在批评家中,除了李陀、王晓明、南帆等几位之外,有几个愿意认真讨论“底层”的?说“底层”占据了文坛的主流,我觉得是有些夸大其词.

徐则臣:事实上,当代文学一直都是在两极中奔突,只要哪个潮流出现,几乎所有作家都往那里赶.写底层本身不是问题,但都往一处跑就是问题.这至少说明了两点:其一,这个题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可图,这种写作的功利性可见一斑.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报道,某位曾经走红过现在已经过气的作家自豪地宣称,现在又是写乡土题材的作家的大好时光.这叫什么话,为什么现在又是?对一个作家来说,还存在写作题材的周期与合宜的问题么?为什么当下的底层叙事表现出了越来越大――不是越多――的相似性,因为这类小说已经单一到了无法提供更多相似的可能.几乎所有作品都在写悲惨、苦难、写家破人亡、写青黄不接、写屋漏偏逢连阴雨.难道底层只剩下了一张苦瓜脸?他们的困惑、欢笑、卑微的满足、阳光底下的希望都到哪里去了?他们不仅仅是底层的一员,还是人类的一员,一个正常人的侧身、背影、灯光亮起的那一刹那内心的惊喜到哪里去了?

李云雷:现在确实有跟风的现象,功利性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但我并不认为“底层文学”就应该一棍子打死,我觉得只有更多的人关注底层,来写底层,才能出现真正优秀的底层作品.这需要批评家鉴别、欣赏、判断,而不是很简单地以题材定高下.对于真正的作家来说,这个问题应该是不存在的.“一天甚至看到四篇关于矿难的小说”是有些让人难以忍受,但是社会上矿难的发生,或许更加让人难以忍受.现在的作品是有些雷同,但我觉得这可能与我们的生活有关.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不幸的是,在我们这里,连“不幸”都是相似的,矿难、教育、医疗、房子、就业等等,这是我们的时代面临的问题.就小说的题材来说,这当然有些雷同,但我觉得好的作家应该能从中发掘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

徐则臣:第二个问题是,潮流本身容易变成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力量我们都明白,一旦某种类型的写作成为捞取利益的工具并进而成为意识形态,我们还不警惕和正视,不能挺身而出直陈时弊,其实就是帮凶,一起在毁坏当下的文学生态.也就是说,我赞同纯正的底层写作,但坚决反对拿底层说事,拿底层作为活儿做不好的借口.为什么底层叙事整体上的粗糙一直被宽容甚至忽略?为什么一些写作基本功都不过关的作家一窝蜂地都赶这个潮流,并且得到了名不副实的认同?为什么面对底层写作我们的那一套艺术评价体系就要绕开走?是道德在作祟还是“政治正确”显出了威力?在我看来,正因为底层写作与当下时代产生了巨大的张力,恰恰需要我们严格对待,甄别和鼓励真正能够艺术地表现这个时代的优秀的作品,而不是大小喽一起抓,靠数量来强壮我们的神经.

李云雷:关于“潮流”与意识形态,我觉得现在的新意识形态就是个人主义、商业主义和买办主义,在文学界就是“纯文学”,总体来说是一种精英集团的自我意识和阶级意识,他们成功地把这一套说成是所有阶层的共同利益,这是很值得警惕与反省的;而真正“底层文学”的出现,正是打破这样意识形态的一种努力,而只有打破了这样的意识形态,中国的社会问题和文学问题才能得到解决.现在很多人关注的是“底层如何文学”的问题,但“文学如何底层”的问题也同样值得关注,在这里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文学是否可以以底层为描写对象,二是文学是否可以以底层为服务对象.现在第一个层面的问题已经得到了部分的解决,但第二个层面的问题仍然存在,文学并没有真正通向底层,为底层所阅读、欣赏、认同.从“伤痕文学”以来,文学发挥了“诗可以怨”的作用,当时钱钟书先生就写了个文章来支持,孔子讲“兴观群怨”,我觉得现在应该是强调“群”的时候了,文学应该发挥组织的作用,使底层民众对自身的处境和世界的本来面目有清醒的认识,从而起来改变社会,改变自身,也改变“文学”的面貌.我觉得这样一种发展方向,是我们可以展望的.

盘索:开了这个帖子,我插了两段话后没有上帖,原因一,是赶上牙齿痛得越发厉害,静不下心来;二是云雷、则臣不但有文学理论上的专业训练,并都有从事小说创作的一些经验,加上事先所知晓的二人对以上话题历来存在一些分歧看法,一对一的对谈更容易切入并充分地表达观点;再则是,我老是有插上去说一个问题的冲动,却是“文学”与“大众”的关系.虽与以上话题不无关系,但势必会把进行中的话题复杂化,毕竟“底层”不等同于“大众”.假如艺术还有可能面向大众的话,站在艺术的高端去面向大众是不是合适的姿态?小说家把小说做得让大众“看得懂”(这又不同于曾经提倡的“好看小说”)、批评家让大众“听得懂”是不是必须?有人认为大众不需要文学了,文学必然(甚至已经)脱离大众,注定会成为“小众”甚至文学圈内的私家藏品,是不是人为推生的假象?这可作为另一话题,单独探讨为好.

听了两位的对话,还想就两个略有感触的问题谈一点粗糙的看法.

一是文学之“纯”.当下的“现实主义”提倡个体与世界的联系,“纯文学”主张挖掘内心,两方都手举一柄辩论牌,正反写着同样的“宽阔”与“狭隘”,一面给自己,另一面给对方.“内心”这样高端的字眼是否类同于富豪们的花园洋房以区别于平民的符号暂且不论,需要提醒的是,你掌握了“内心”,并非就掌握了把握自身一切的绝对手段,不承认这一点,就枉谈全面地认识了“人”.说书行里有句“懂多大人情说多大书”的行话,对照创作,我们的一些作家在埋头编织“另类”与魂不附体的所谓“内心”之时,又有多大的“人情”垫底呢?

二是文学之“意识形态”.所谓文学上的意识形态,本质上应包含在文学的“工具性”之内,它具有人类的共有资源这种属性.在我看来,只要某种文学作品在趋于形成规模,并在某种程度影响着群体价值意识的时候,就应该认定它已经与意识形态有关联.放眼世界经典作品,把它还原到它产生的时代,哪个能剔除干净它的意识形态因素?只是因为年代的远去,使我们

1 2 3 4 5 6

文学性类论文范本,与现实主义、底层文学其他相关论文格式范文参考文献资料:

汉语言文学主修课程

初中语文学科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科课程

中文学位论文

自考专业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 硕士

古代文学论文发表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

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

中文学位论文数据库

doc下载 下载现实主义、底层文学其他(5)WORD版本